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研读第7讲:梁惠王(下)解读4

《孟子》研读第7讲:梁惠王(下)解读4

教学内容:梁惠王(下)解读第十三至十六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认识国际关系中小国要自强自立,要争取独立自主;治国要练好内功,努力实行善政;土地与民众关系。了解鲁平公要见孟子而被臧仓谗言阻止的事情。

教学重点:国际关系中小国要自强自立,要争取独立自主;治国要练好内功,努力实行善政;土地与民众关系

第十三章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

间:处。

池:城池,也就是护城河。

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我们滕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评析】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期,小国寡民的生存的确是个大问题。小国最终被大国吞并而走上统一是大趋势,历史也正是这样。孟子的建议实际上背后的逻辑就是实行仁政,爱护子民,这样子民才能和君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国家而不退却。反之,即使君王不归附他国,老百姓也会归附。

当今世界,虽不像春秋战国,小国的生存依然是大问题,有时在大国之间的较量中不得不选边站队,有时也会成为大国较量的牺牲品,如果国内矛盾激化,亡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两大之间难为小。服从这个,那个会来找你的麻烦;服从那个,这个又会来跟你过不去。所以滕文公感到为难。孟子的意见很明确,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为什么一定要服从于哪一个呢?我就是我,哪个也不服从,哪个也不得罪。小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气。说穿了,就是要自强自立,不要做大国的附庸国,而要争取独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凭空口说白话,而是要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深沟高垒,加强国防建设。一旦有侵略者来犯,就与国家共存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自强自立是“两大之间难为小”的根本出路。国家如此,我们每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有如此的情况,同样需要以自强自主的精神来加以解决。

作为一个小国,怎样在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站住脚,不至于被别的强国侵略,不至于被消灭,这当然令其统治者头痛。所以,滕文公要问政于孟子。而孟子并没有要求滕文公做大做强,换一个人,或商鞅、或孙子、或苏秦、或其他兵家、法家人物,无疑会要滕文公做大做强,以抵御外来侵略。而孟子为什么不要求做大做强呢?其实,做大做强的根本基础还是在于“爱民”,在于施仁政。孟子的核心思想是寻求最佳行为方式而“爱民”,故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中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基础方针。

在一个大的平台上,如果自身实力与其他对手实力相差悬殊。并且对手每日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即使是智者也很难说出扭转乾坤的方法。如果有可预见的灾难即将来临,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在灾难来临之前,提前将自身的各项优势开发到极致,做好充分的准备,待灾难来临时背水一战,尽人事而听天命。

 

第十四章

【原文】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注释】

:周代国名。黄帝之后奚仲封于薛。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四十四里。《春秋隐公十一年》载:“滕薛来朝"。《春秋庄公三十一年》载:“薛伯卒。可见春秋初期薛国尚在。后来,薛国为齐国所灭(时间不详),齐威王把它封给田婴。 齐人:指田婴。《战国策齐策一》载有田婴 (即靖郭君)“将城薛”的事。

:同豳,古国名,在今陕西省彬县。周先人公刘所建。

王者:指周文王周武王。他们是太王古公亶父的后代。

垂统:把基业传给后世子孙。多指皇位的承袭。

:他。指齐国人。

:勉力,努力

【译文】

滕文公问:齐国人将加筑薛城,离得这么近,我很担忧。怎么办才行呢?孟子回答说:过去周太王居于豳地,狄人不断进犯。后离开豳地到了岐山脚下居住,并不是主动选择了岐山脚下,是被逼迫无可奈何。如果努力施行善政,后世子孙一定有能统一天下的。君子创立基业流传后世,目的是为让后世子孙继承。至于能否最后成功,则是上天的决定。您对齐国能怎么样呢?您也只能努力行善政罢了。

【评析】

作为小国的君主,滕文公担心齐国人入侵。孟子告诉滕文公,面对齐国人的举动不要害怕,要练好内功,那就是努力实行善政。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国君采取惠民爱民的措施,才能得民心、顺民意。这是孟子一贯的思想,也是孔子仁德思想在战国时代得到传承的体现。

面对齐、楚两大强国,除了凿池筑城外,滕文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于是孟子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这就是古公太王迁岐之事。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亶父时,因受薰鬻、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因古公亶父为善,从者不计其数。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亶父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后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后季历终为商王所杀。季历之子昌继位,即周人追称的周文王。这都是几代人为善,所以能成就王者的缘故。

《易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孟子没有鼓励滕文公做大做强,是因为即使现在能牺牲人民的利益来做大做强,那也是权宜之计,止可侥幸避过一时;而积善以贻子孙,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

第十五章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释】

皮币:动物毛皮和丝绸布帛。

耆:(qi齐)《诗.鲁颂.閟宫》:“俾尔耆而艾。”《礼记.曲礼》:“六十曰耆。”《礼记.王制》:“耆老皆朝于庠。”《礼记.射仪》:“耆耋好礼。”《说文》:“耆,老也。”古称六十岁曰耆。即老年人之意。

梁山:在今陕西乾县西北。

归市:拥向集市。

【译文】

滕文公问:我们滕国是个小国。下大功夫事奉大国,却不能免于亡国的危险。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过去周太王曾居于豳地,狄人不断进犯。把兽皮丝绸送给狄人,还是免不了入侵。把宝马名犬送给狄人,同样免不了入侵。把珠玉财宝送给狄人,依然免不了入侵。于是召集族中的老人告诉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的疆土。我听说:'君子不用供养人类的东西去害人。你们为什么担心没君主呢?我将离开这里!他离开豳地,翻越梁山,在岐山脚下筑城定居下来。豳地老百姓说:'他可是位仁义之人啊,不能失去这样的领袖。跟随他的人像赶集一样多。也有人说:'这是世代相传的土地,不能自己随意决定,宁愿战死也不能离开。请您在这二者中选择其一。

【评析】

本章阐述孟子对于土地与民众关系的认识。土地只是国家资源的一部分,之所以要拥有它们,为的是给予民众安居乐业和生活发展的空间;民众,则是国家的根本。基于这一理解,孟子认为不能让民众为了土地送死,一切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与意愿为转移。当然,作为养人的资源,土地往往与民众的利益与意愿息息相关。

从前几章可以看出,腾文公不是一个爱民的人,因为百姓不愿为其效死,所以强守土地是守不住的,效法古人带着族人迁徙恐怕也没有追随的百姓。孟子指出两条路供滕文公选择而不明确指出选择那条路,说明当时的滕国已经无路可选。作为小国国君,身无长物,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守土,立身都不易,立国则更难。

至于周太王那句我将去之,似乎有不负责任之嫌。周太王同时也讲了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这一句时,我们可以发现太王深切的关怀民众。这样的人,不会是逃避责任的人。太王之所以这样讲,为的是不捆绑民众,要让民众的诉求得到充分且真实的实现。

如果他命令民众跟随自己一起前往岐山脚下,不仅会妨害民众的情绪,也不一定体现着民众的诉求。而之后邠地民众认为太王是个仁人,而自发地跟从,则是民意充分表达的结果;对于君主来说,让民众这样跟从自己,而不是迫于砍刀而跟从自己,是符合王道的。

第十六章

【原文】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21,止或尼之22。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23鲁侯,天也。臧氏之子24焉能使予不遇哉25

【注释】

将:将要。

嬖人:受宠的人。

他日:往日。

则必命有司所之:一定把要去的地方通知管事的人。命,下令告诉。有司,专职官员。之,同“至”。

乘舆:车辆。

敢:表敬副词,无实际意义。

 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您不尊重自己的身份,而先去拜访一个普通人。

⑧以为贤:认为孟子是贤德的人。

⑨后丧逾前丧:后来为母亲办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办丧事之礼。

⑩无见焉:不要到那里去会见。

乐正子:孟子弟子,复姓乐正,名克。

奚为:为何。

或:有人。

以士:根据士的身份。

以三鼎:用三个鼎的祭品。

与:同“欤”,语气词。

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指的是棺椁衣衾的精美。棺椁,棺材(内棺)和棺材之外的第二层棺材(外棺)。衣衾,衣饰和被褥。美,华美。

为:将要。

沮:阻止。

是以,因此。

21)行:将要前来。

22)尼:阻止。

23)遇:遇合,得到恩遇。

24)臧氏之子:指臧仓。

25)焉:怎么。

【译文】

鲁平公将要出行,他所宠幸的人臧仓请求说:“往日君主出行,一定把要去的地方通知管事的人。如今车辆已经准备好了,管事的人还不知道您要往哪里去,斗胆请问。”

鲁平公说:“将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您不尊重自己的身份,而先去拜访一个普通人,为的什么呢?君主认为孟子是个贤德的人吗?贤德之人的行为应该合乎礼仪,但是,孟子后来为母亲办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办丧事之礼。希望君主不要到那里去见他。”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入宫门谒见,说:“君主为什么不见孟轲啊?”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寡人说:'孟子后来为母亲办丧事超过先前为父亲办丧事之礼’,因此不去见了。”

乐正子说:“君主所说的超越礼仪是什么呢?孟子先给父亲办丧事的时候是根据士的身份,后来给母亲办丧事的时候是根据大夫的身份;前面的丧事用三个鼎的祭品,而后面的丧事用了五个鼎的祭品吗?”

鲁平公说:“不是。我所指的是内棺外椁、衣饰被褥的精美。”

乐正子说:“这不算是越礼,是因为贫富不同。”

乐正子拜见孟子,说:“克向君主说起过夫子,君主本来就要前来的。有一个君主所宠幸的臧仓阻止了君主,君主因此最终没有来。”

孟子说:“一个人要干件事情,是有一种力量在指使他;就是不干,也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他。干与不干,不是单凭人力所能做到的。我不能与鲁侯相遇合,是天意。臧氏之子,怎能使我不能与鲁侯相遇合呢?”

【评析】

鲁平公要见孟子,臧仓说鲁平公的这种做法是轻视自身,而把孟子说成是一个不懂礼义的匹夫,只是因为孟子给父亲办丧事的时候不如给母亲所办的丧事隆重——厚葬母亲而薄葬父亲。臧仓的几句话,就使鲁平公不见孟子了。乐正子专门向鲁平公做了解释。

孟子葬父的时候,是士的身份,所以用三个鼎的祭品;葬母的时候,是大夫的身份,所以用五个鼎的祭品。这样说来,孟子的做法恰恰是完全符合礼仪的。孟子葬父的时候,因为家庭贫穷,所以棺椁衣衾不够华美;葬母的时候,家庭比较富有,所以棺椁衣衾比较华美。如此说来,对孟子的做法也无可挑剔。但是,鲁平公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

对此,我们往往会对鲁平公和臧仓有怨言,埋怨鲁平公的贤愚不辨,怨恨臧仓的谗言诋毁。但是,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尽人事而听天命。所以,鲁平公是否前来,必然会有人促使或阻止,究竟促使者或阻止者是谁并不重要,鲁平公信谁的话,那也是天意。

本章是《孟子.梁惠王下》全篇的总结。所谓与鲁平公见不见的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本章的重点在于孟子的那句话: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这句话其实就是针对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这些君王的所作所为而言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广大人民百姓的生活安危。如何施仁政?如何爱民?如何选择到一种最佳行为方式?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应该考虑到的,都应该做到的。
   
而孟子几次提到的,其实并不是后来的儒学家们所说的天命论宿命论,而是孟子根据周文王、老子、孔子等人所揭示的的运行变化规律而认识到的未知的宇宙现象及人类发展的规律。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
   
本篇所谈到的爱民、与民同乐等问题,是统治者、为政者的行为方式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能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因为爱民,不能仅仅是在口头上说一说,或者是玩弄一下权术,像齐宣王一样爱牛就意味着爱民。爱民是要有一种踏踏实实的精神,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一切行为方式都是为了人民,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人民得到踏踏实实的爱护,才会信任统治者。

 

【学习札记】

争霸兼并待分割,国小力薄奈若何。

巧妇难为无米炊,自强图存颇忐忑。

仁义保民定国策,凿池筑城垒要塞。

修明内政得人心,抵御侵略不失格。

 

《孟子》研读第7讲学习小结

第五讲我们学习了《孟子.梁惠王》下篇的第十三至十六章。

第十三章阐述了在国际关系中,小国要自强自立,不要做大国的附庸国,而要争取独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第十四章阐述治国要练好内功,努力实行善政,国君采取惠民爱民的措施,才能得民心、顺民意。第十五章阐述了孟子对于土地与民众关系的认识。第十六章记述了鲁平公要见孟子,而被臧仓谗言阻止的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臧仓小人
鲁平公要接见孟子,人没见着却出了一个成语
《孟子》卷2梁惠王章句下诗解9从仁如流行止由天
臧仓小人的故事
孟子_全文翻译
孟子他说-52、孝道与河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