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研读第11讲:公孙丑(下)解读2

《孟子》研读第11讲:公孙丑(下)解读2

教学内容:公孙丑(下)第八至十四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诵读原文、进行文字训诂和义理阐发;理解孟子对讨伐应以民众的利害、爱憎为权衡,君子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即有错即改、不能文过饰非,“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等观点。

教学重点:战争讨伐应以民众的利害、爱憎为衡量准则;“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等观点。

第八章

【原文】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注释】

①沈同:齐国大臣。

②仕:同“士”。

【译文】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评析】

本章记述沈同与孟子的谈话,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遭受苦难,本是可以去讨伐的。但燕国能不能被讨伐,衡量评估的准则应该是和民众的利害、爱憎相一致。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没有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指出燕国有错可以讨伐,但不是任谁都能去讨伐

孟子只和沈同分析了燕国的情况,并未提及当下齐国的内部情况,沈同就和齐王去阐明了孟子的说法“可”。文章后半段中举了“天吏”与“士师”的例子,凸显了什么身份做什么事情的重要性。

第九章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 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又从为之辞。

【注释】

惭于孟子: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提出,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离。齐王不听。两年内,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吞并燕,怕齐国因此而变得更强大,于是立燕昭王,燕人拥护,迫使齐军败退撤回。

贾:齐国大夫。

管叔以殷畔: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其旧都,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监视殷的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执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后周公平定了叛乱。

【译文】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评析】

本章对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巧用对比、比喻论证,说明“古之君子”也会犯错误,但有错即改,不加掩饰;而“今之君子”则是将错就错,而且还要找借口加以掩饰。

齐王因未能听取孟子的意见而感到惭愧,但又因为君王的身份而不承认错误。于是派陈贾去当说客,开脱不听建议的错误。陈贾见到孟子后,用了一个典故,说你们儒家所推崇周公,也犯过错。而孟子确毫不客气的反驳:古代的君子是过而能改,所以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不仅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孟子还是用周公的典故再次劝诫齐王有错则改。

第十章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注释】

致:辞。

时子:齐国大夫。

中国:在国都内。

钟:古容量单位,一钟为六石四斗。

矜式:效法。

陈子:即陈臻。

季孙、子叔疑:二人事不详。

龙断:网罗市利。龙,即

丈夫:古时成年男子的通称。

罔:同,搜刮,牟取。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评析】

本章论述了官场和商场的垄断。孟子在齐宣王那里虽然受到比较好的接待,甚至做了客卿,在不少问题上(例如是否攻打燕国,是否占领燕国等)齐宣王也征求他的意见。但齐宣王却始终不愿意实施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方案,所以,孟子还是只有“致为臣而归”,辞职归家了。

当齐宣王通过臣下来转达留住孟子的愿望时,孟子以“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作为回答,表明了自己做官绝对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致富,而是为实现政治抱负,济世救民。接着,孟子便说了一段寓言式的话,指出了官场和商场都有人想进行垄断的现象。之所以说孟子的这段话像寓言,是因为它的含义极其深刻而具有哲理。

官场的垄断现象,自古便有裙带关系,世袭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垄断制度。即便不是世袭的科举制度,其垄断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垄断资本主义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而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了这个垄断的怪物“贱丈夫”。如果只图自己赚钱而“罔市利”,不顾别人利益,则很可能成为大家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第十一章

【原文】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注释】

:齐国邑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附近。

②齐宿:“齐”同“斋”,斋戒。先一日斋戒,便叫“齐宿”。

③鲁缪公:鲁国国君,名显,前 407年至前 377年在位。鲁缪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使子思安心。

④泄柳、申详:同为鲁缪公时贤人。泄柳亦称子柳。申详,孔子弟子子张之子。他们二人认为,如果没有贤者在君主左右维持调护,自身就感到不安。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评析】

本章记述孟子去齐宿于昼。孟子辞官归乡的真正原因,是齐王对孟子的态度日益轻慢。有欲为王留行者想劝返孟子留在齐王身边辅佐齐王。

古时圣贤和君王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君王与圣贤的关系慢慢地从尊敬演变成轻慢的时候,也正是君王腐败的开始,孟子看到了腐败的迹象,匆匆而走也是情理之中。

有欲为王留行者站在齐王的立场上来与孟子交涉,话语权或主动权是明显的,孟子处于弱势地位,若在这样的交涉过程中,孟子选择了回归,日后见到的是一个对自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齐王,作为圣贤而言的尊严也就不复存在了。

第十二章

【原文】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士:齐国人。

②干泽:干,求。泽,禄。

③高子:齐国人,孟子弟子。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非得拼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肯休息吗?”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评析】

本章记述孟子去齐尹士语。孟子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他渴望实现济世的理想,更不会这实现理想而意气用事、自恃清高。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这是尹士不解的地方,换句话说,他没有看懂孟子的所作所为。尹士无从理解孟子的做法,甚至感到不高兴,可见尹士所说的话,仅仅只是为了后文孟子的解释说明做下铺垫,为“士诚小人也”的自知之明给了一个先手伏笔。

孟子千里迢迢的来求见齐王,可见孟子对齐王的重视,哪能真的说走就走呢?孟子在昼地住了三个晚上才准备离开,可见孟子对齐王的依依不舍。

我们从孟子对自己内心的剖白里,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真正的大丈夫的精神世界。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抱着实现理想,千里而来,是一个满怀理想,为实现理想不辞辛苦奔波的人。二是理想落空,不得已而归。三是三宿而后出昼,迟迟不愿离开齐国,是对齐王仍然抱有希望,也就是说对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主张,还想做最后一把努力。不到最后时刻不放弃,坚韧不拔,意志坚定,有韧性。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成就事业的人都应该是这样。四是齐王没有追他,那就浩然有归志,决意离开。五是回去以后仍然梦想着齐王也许能够改变主张,仍然希望齐王接受他的仁政主张,梦想干成一番用王道来统一天下的大事业。

第十三章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豫:快乐,愉快。

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见《论语.宪问》。尤,责怪,抱怨。

名世者:有名望而辅佐君王的人。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评析】

本章话语不多,名言却不少。它所表达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极复杂的。有些像告老还乡歌,又有些像解甲归田赋。孟子忧国爱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不怨天尤人、乐天知命的优良品德,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等,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孟子的学生引用老师平时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来加以劝慰。孟子坦率承认“彼一时,此一时也”,人非圣贤,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情绪呢?所以,平时说“不怨天,不尤人”是对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有抱怨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是孟子的政治历史现,成为名言对后世发生着深刻影响。按照这个观点推算,孟子的时代正应该有“王者”兴起了,可孟子周游列国,居然没有发现这样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齐宣王,看来还有些眉目,可最终还是斗不过那些“贱丈夫”,自己没有能够说服齐宣工实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国平天下方案。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有一种豪迈之气,其底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十四章

【原文】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注释】

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约百里。

崇:地名,不可考。

③师命:师旅之命。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评析】

本章孟子表明自己为何不接受俸禄的缘由。孟子有着“先天下之忧为忧”的广大胸怀和爱民的拳拳之心,他求官而不受禄,不为钱财所困,不为名利所羁。但也不是提倡白干事,而是说不计较报酬,不要为了丰厚的报酬而出卖自己的良心和意志。

【学习札记】

王道仁政为追求,爱君泽民铸春秋。

德高望重盼济世,千里奔波不贪禄。

辞官归乡滞于途,期待齐王能挽留。

滔滔雄辩显傲骨,人格精神源清流。

 

《孟子》研读第11讲学习小结

本讲对《孟子.公孙丑》下篇的第8—14章进行了解读。第八章指出燕国有错可以讨伐,但不是任谁都能去讨伐。第九章表明君子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即有错即改、不能文过饰非。第十章表明自己既已辞官,就不会恋栈。十一章指出君主对于长者贤者应该尊重。十二章解释为何离开齐国时并不干脆是因为对在齐国推行仁政仍抱有希望。十三章阐述了“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等观点。第十四章阐明自己为何不接受俸禄的缘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卷4 公孙丑下
孟子日课059丨替你掩饰过错的人,也在阻止你前进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孟子》第04章 公孙丑下(译文)| 儒家思想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13集
《孟子·公孙丑下》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