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迷梦(中)

维也纳会议

作者:上海博物馆

转自:上海博物馆(ID:SH-Museum)

前文提要:13世纪下半叶,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自此除了几年例外(1740-1745),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当时欧洲的唯一皇室,拥有这顶至高无上的皇冠,长达五个世纪之久!

直到19世纪拿破仑战争的爆发,哈布斯堡家族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同时将自己直接管辖的“奥地利王国”升格为“奥地利帝国”,试图完成从中世纪帝国向近代帝国的转型。


当拿破仑战争烟消云散后,奥地利帝国的雄心壮志在维也纳会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筹划欧洲新秩序的国际会议被安排在维也纳的事实本身也表明,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贵族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并没有消逝。在其首相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的斡旋下,奥地利帝国至少在维也纳会议上取得了以下两重收获:

一方面,它巩固并扩大了帝国的实际统治区域。奥地利帝国额外获得了伦巴底和威尼斯、达尔马提亚、加里西亚。如此一来,这个新帝国的统治范围覆盖了奥地利、波希米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波兰等地,领地连成一体,治理效率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它以“正统主义”为名,重新恢复了德意志的政治秩序。对于德意志而言,“正统主义”便意味着恢复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统治格局。鉴于拿破仑战争业已造成的后果,特别是奥地利帝国的现状,梅特涅主张在没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名义下,成立一个继续由奥地利领导的新德意志联合体——这就是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联盟”(Deutscher Bund)在这个新政治体内,没有中央政府和国家元首,但奥地利担任仅具有形式权威的联盟议会主席。由此,奥地利打击了在此前抗击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地区时颇聚人心的普鲁士,维护了自己作为德意志领袖的地位。

 德意志联盟

1815年后,奥地利帝国作为欧洲五强(其余是英国、沙皇俄国、普鲁士、法国)之一,深度参与了欧陆各项事务。哈布斯堡家族俨然恢复了自己追逐帝国的梦想和能力,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大陆帝国”,即不追求海外殖民地,而是从“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手中陆续“收复”原属东罗马帝国的领地,如巴尔干半岛。

1815年后的欧洲局势

与此同时,奥地利帝国又以德意志联盟主席的身份,不断干涉各邦内政,扼杀任何试图统一德意志或推行民主改革的努力。1819年,梅特涅借口大学生桑德(Karl Ludwig Sand)刺杀俄国间谍科采比(Angust von Kotzebue)一事,召集全德各邦外长聚会,通过所谓“卡尔斯巴德决议”,要求所有邦国联手镇压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维护传统的政治秩序。该决议实质上突破了德意志联盟原本不干涉各邦内政的惯例,也违背了奥地利只关注国内事务的传统,反映的是梅特涅力图压制普鲁士的想法。

首相梅特涅

但奥地利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结果。打着“大斯拉夫主义”旗帜的沙皇俄国同样寻找一切机会,进入巴尔干半岛。这样一来,本来在维也纳会议后携手维护“正统主义”的俄奥两国便处于随时爆发冲突的危机前夜。此外,日益勃兴的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也对奥地利帝国长期侵占意大利北部的做法多有不满。

更为糟糕的是德意志内部政治和经济局势的转变。奥地利虽为“帝国”,普鲁士只是“王国”,但在德意志联盟内,两者并无高低之分。甚至在欧洲舞台上,奥、普两国也同样不分伯仲。这一点表明,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开始的“二元体制”——即奥地利和普鲁士双雄并立的格局——不仅没有结束,反而得到了巩固。在经济领域中,普鲁士主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1833年成立后,仅用8年时间,便已扩展到德意志联盟内42个主权实体中的28个。奥地利试图以“南德关税同盟”和“中部德意志商业同盟”加以抵制,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德意志关税同盟

正在此时,1848年革命爆发了。

↓↓↓

1848年2月,巴黎爆发革命,复辟王朝被推翻。一个月后,革命之火传到德意志。维也纳和柏林爆发了以立宪为目的的民主运动。与此同时,法兰克福还聚集了大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他们在争取民主化的同时,还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这一点恰好契合了当时整个欧洲日益兴盛的民族主义运动。

1848年革命中的维也纳

仓皇出逃的梅特涅(漫画)

这场以追求统一和自由为内容的革命浪潮,掀翻了梅特涅领导的“正统主义”体制,但并没有最终确立一个民主的德意志新国家。法兰克福国民会议首先提出“大德意志方案”,即由哈布斯堡家族继续担任新德国元首,但奥地利帝国必须放弃“非德意志人聚居区”(波希米亚、匈牙利、波兰、意大利等)。对此,奥地利不予理会,因为这种民族主义方案是同哈布斯堡家族长久以来追求的多民族帝国构想背道而驰的。然后,法兰克福的统一派转而寻求“小德意志方案”,即设想排除奥地利在外、构建一个普鲁士领导下的新国家,同时要求普鲁士自我解体,迁都法兰克福——显然这种要求普鲁士“自杀”的方案也不会得到霍亨索伦家族的同意,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轻蔑地把统一派递上来的皇冠称作“不洁的……充满了1848年革命的腐尸臭味”。不久后,普奥联手,镇压各自邦内的革命派。

 1848年革命被镇压

1848年革命对奥地利帝国的续存产生了两大冲击

冲击之一:德意志内部普鲁士的领导权已不再是奥普争霸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德意志未来前途的重大选择。尽管霍亨索伦家族同样以正统性为由——德意志皇帝应该由选侯(贵族)选举产生,而非通过一个所谓“国民会议”选举产生——拒绝接受法兰克福呈送的皇冠,但这是德意志境内几百年来出现把皇冠献给哈布斯堡以外家族的罕见举动(此前也存在过几次),其象征意义尤为深远。更何况普鲁士的经济优势越来越明显,到1859年,普鲁士在整个德意志的国民收入中已占一半比重。倘若奥地利帝国坚持不放弃它的“非德意志人聚居区”,未来的新德意志国家必定不会有它的一席之地,更不用提它的领导权。

冲击之二:奥地利帝国不得不应对国内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如同德意志人希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那样,被奥地利帝国统治的各民族团体——捷克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等——也都在革命中相继觉醒,期待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或至少在帝国内得到更多自治权。

有关帝国转型的思考,在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越来越成为维也纳宫廷内外的讨论话题。然而真正的转变还得等待二十年后的一场败局。

孟钟捷

作者

孟钟捷,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晨光学者(2007)、曙光学者(2014)和“社科新人”(2016),获“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称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德国统一故事:3.1 1848年以后的奥地利
帝国建立,从奥地利大公国到奥地利帝国——奥地利简史18
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没有组成一个国家?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奥地利人为何有如此深厚的德国情结
奥地利与普鲁士的不同命运
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