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迷梦(下)

萨多瓦败局

作者:上海博物馆

转自:上海博物馆(ID:SH-Museum)


前文提要: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帝国依然在欧洲大陆有着较强的话语权。 但面临着普鲁士的崛起、俄国的扩张、帝国内部民族事务的纷扰等内忧外患,特别是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哈布斯堡家族不得不正视奥地利帝国的转型问题。


1866年6月,奥地利终于同普鲁士撕破了脸皮,兵戎相见。从表面上看,事情的起因不过是奥、普两国于两年前从丹麦手中夺回的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坦因的管理权产生了争议,普鲁士擅自派军进驻由奥地利管理的荷尔斯坦因,而奥地利予以回击。实际上,这场战争完全是由时任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精心策划的挑衅举动。他不仅在战前早已同法国和意大利进行协商,得到两国的支持,而且还把这场管理权争议同德意志联盟的政治改革结合起来,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奥地利排除在新德意志国家之外。

正因如此,这场对决的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惊讶。准备充足的普鲁士在柯尼希格雷茨附近的萨多瓦村一举打败了仓促应战的奥地利。随后签订的和约规定:

德意志联盟解散;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事务之外,普鲁士则获得独自领导其余德意志地区的权力。

自此,奥地利不再是一个德意志国家。对于帝国而言,这一变化或许还不算是极为严重的打击,因为它免除了心怀帝国梦的奥地利在多民族与单民族之间必须加以选择的痛苦。

然而,紧接着不得不进行处理的问题是:

作为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人,又该如何在一个帝国内同其他民族和平相处呢?

奥地利帝国境内的民族分布地图

在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境内,对德意志人占据统治地位的帝国政治结构心存不满的少数民族,以匈牙利人为甚。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千年间,奥地利人与匈牙利人之间的分分合合数不胜数。匈牙利人曾在公元9-10世纪对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边区”(即奥地利)形成直接威胁,“上帝保佑我们免遭匈牙利人毒手”这样的祈祷在德意志境内不绝于耳。此后,当德意志人强大起来时,匈牙利反过来屡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向东扩张的对象,特别是邻近的哈布斯堡家族采取征战与姻亲等多种方式,力图把匈牙利并入自己的版图。不过,倔强的匈牙利人利用了奥斯曼帝国的力量,不断与奥地利人周旋。直到1683年土耳其人围攻维也纳的战争以失败告终,那些投靠奥斯曼帝国的匈牙利贵族受到惩罚,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才在匈牙利得到确立。根据1687年的匈牙利等级国会决议,哈布斯堡家族以世袭方式得到匈牙利王位。随后,奥地利不断把德意志人移民到那里,并强制推行德语,试图“把这个王国逐渐德意志化,要在那些易于倾向革命和不安分守己的匈牙利人的血液中掺上温和的德意志血液,使他们热爱和永远效忠于万世永传的国王和主宰”。这种做法看上去是卓有成效的。18世纪末,匈牙利人的数量已经从15世纪的75%下降到50%。尽管这种“德意志化”的进程并不受到匈牙利人的欢迎,但出于共同的政治需求,匈牙利贵族阶层仍然愿意与哈布斯堡家族联手。在拿破仑战争中,这种合作姿态并未发生变化。

1815年后,情况出现了转变。匈牙利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开始掌握话语权。批评德意志人的统治、甚至追求民族独立的行动络绎不绝。连梅特涅都不得不承认:“匈牙利站在了革命的前厅”。为了缓和矛盾,哈布斯堡家族做出了一些让步,如让一些年轻的匈牙利贵族掌握实际领导权,承认匈牙利语为国语等。然而到1848/1849年革命后,一批匈牙利贵族再次提出了独立诉求,消极抵抗与武装行动连番出现。普通匈牙利人的民族意识由于匈牙利语的推广和大量民族服装的登场而得到增强。激进分子甚至提出建立一个排除奥地利在外的多瑙河联邦。

尽管如此,一些匈牙利贵族仍然对哈布斯堡家族存在幻想。他们认为,一旦奥地利帝国解体,匈牙利不会在强大的沙皇俄国和德意志帝国之间独善其身的。由此,他们在普奥战争中坚决站在了奥地利一边。而当奥地利帝国摆脱了德意志事务后,他们便期待能够在新帝国内获得更高地位。

这种诉求恰好迎合了维也纳宫廷患得患失的心理。

在那里,一部分人主张强硬,希望新帝国干脆排除存在威胁的匈牙利;

另一部分则倾向于怀柔,认为新帝国可以通过一种制度革新来满足奥匈双方的各自需要。

皇后伊丽莎白(即茜茜公主)正是怀柔派的代表。这位本来与任何政治生活毫无干系的巴伐利亚贵族女子,由于喜欢匈牙利风光、并与一些匈牙利贵族相处愉快,而自愿成为居中调解奥匈权力分配的人,甚至作为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的代表来传递口信。

身着匈牙利王室加冕礼服的伊丽莎白

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达成了一份“妥协方案”。据此,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帝国”(Österreich-Ungaisches Reich,简称“奥匈帝国”),或在非正式场合被称作“帝国与王国双重君主国”(kaiserlich und königlich Doppelmonarchie)。奥地利皇帝同时兼任匈牙利国王。双方共同负责外交、军事、财政等事务,同等人数组成的代表团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轮流召开例行会议。

1867年弗兰茨一世与伊丽莎白在匈牙利加冕

毋庸置疑,新帝国满足了一部分匈牙利贵族对权力的诉求,也让哈布斯堡家族继续维系着它的帝国迷梦。然而帝国内部的紧张感却依然没有消解:渴望建立民族国家的奥地利人,肯定不欢迎这种多民族帝国的政治结构;长期与奥地利人合作的捷克人不愿意比匈牙利人的地位低,进而提出了建立“三元帝国”的想法;匈牙利国内的那些少数民族——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犹太人,甚至包括德意志人在内——也对地位突然上升的匈牙利人感到不满。更为严重的是,奥匈帝国的多民族特性让它的军队指挥注定遭遇协调困境,而这正是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争霸中始终无法摆脱垫底地位的主要原因。

同盟局势图

进一步来看,由于奥地利帝国向奥匈帝国的转型,哈布斯堡家族正式确立了以大陆扩张为核心的帝国外交政策。匈牙利以南,正是奥斯曼帝国不断退却后所产生的权力真空地带——巴尔干半岛。新帝国把奥地利和匈牙利为基础,若要继续扩张,必定要把手伸向巴尔干半岛。而如此一来,它与业已准备南下的沙皇俄国必定结下不可开解的梁子。这一点从奥匈帝国诞生之日起便已成为它的宿命,与之相伴始终。

走向衰落的哈布斯堡家族

  萨拉热窝事件

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哈布斯堡家族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伯爵,跃升为名义上统治整个西欧世界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冠持有者。正是在这种俯瞰世界的体验中,它享受到由帝国迷梦带来的愉悦感——它是世界的主宰、万物的指挥。正因如此,当拿破仑“肆意妄为”地为自己加冕为帝时,哈布斯堡家族宁愿放弃早已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更为直接地作为“奥地利帝国”的皇帝,继续沉浸在帝国迷梦中。1815年后建起的“德意志联盟”,不过是另一个“神圣罗马帝国”,让哈布斯堡家族继续作为德意志人的最高主宰——即便是名义上的——而存在。普奥战争彻底摧毁了哈布斯堡家族担当“德意志帝国”领袖的梦想,它转而便与匈牙利合作,以“奥匈帝国”的名义延续着它的帝国迷梦,直至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它彻底分崩离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孟钟捷

作者

孟钟捷,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晨光学者(2007)、曙光学者(2014)和“社科新人”(2016),获“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称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元还是多元?民族众多的奥地利,为何只与匈牙利建立二元帝国?
奥匈帝国诞生,茜茜公主发挥怎样作用?历史细节常被我们忽略!|匈牙利|茜茜公主|奥地利
曾经的世界列强奥地利是如何退出大国行列的
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了,都成为哪些国家?
历史上的奥匈帝国(转载)
奥匈帝国:曾是欧陆列强,为何却最终走向了分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