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头疼孩子的打闹问题?其实没那么严重,试用游戏来引导

孩子之间互相打闹,是让广大家长头疼的问题之最。

朋友就没少跟我吐槽这类事情,一天她带孩子去淘气堡玩,过程中孩子认识了一个年纪相仿的小朋友,两个人开始玩得很好,家长也很聊得来。

突然之间,那个孩子指着朋友家孩子的鼻子说:“我打你,把你打上天!”说着就开始推搡。

朋友家的孩子也不示弱:“你打不过我,嘿!哈!打你,无敌旋风腿。”抬起腿就踢了过去,这一踢直接把那个孩子踢倒了。之后朋友家孩子一下子扑过去,压在那个孩子身上,一连串动作快而有力。

等家长反应过来的时候,两个孩子已经扭打得不可开交。

“住手!干吗呢?”

那个孩子的妈妈大喊:“过来,别打架,好好玩,停!”我朋友也跟着说。

谁知这样一来,两个孩子更是扭打得厉害,最后还是她们俩强行分开的。

看着喘着粗气的孩子们,两个家长都是一顿指责:“告诉你别打架,多危险!太淘了,你要是再这样就回家,以后也别玩了。”

谁知还没过三分钟,再看两个孩子,好像什么事没发生,又玩到一起去了,真是让人抓狂。

难道孩子真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很危险?他们真的对打闹如此痴迷吗?这背后其实都是存在心理动机的。

01孩子为什么喜欢打闹?

原因一:身体需要,和品行无关

孩子喜欢打闹,只是在互相展示自己身体的力量,体现能量,他们觉得这样做很酷:我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控制更多的人和事。

这样的身体语言,让孩子觉得直接且更有说服力。

因此,他们在无法表达一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启动身体语言,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同时,孩子也愿意用这样的身体动作表示对抗,这样攻击性的意识是种条件反射,也是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

孩子如果连别人攻击都不知道反抗,那说明他的本体感需要加强;而那些总爱攻击别人的孩子,也只是对自己的身体语言控制不好,缺少家长的必要约束导致的。

不要认为喜欢打闹的孩子就是坏孩子、熊孩子,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随意贴上标签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原因二:社交需要,和喜好无关

孩子1岁半之前,都属于“平行游戏”阶段,就是自己玩自己的。

如果感兴趣就在旁边看一会,实在太喜欢就直接上手玩,但此时互不打扰,依旧是两个个体,没有交集玩同一个玩具的趋势。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知道了自己的喜好,就有了竞争和对比。

这时,孩子就希望找到和自己玩得来的伙伴了,有的会在插入别人游戏时问上一句:“我可以玩一会吗?”这就是交往的开始。

当然,越是亲近的两个孩子越容易发生争吵,因为他们很可能有相同的兴趣。因此家长要知道,打闹并不代表不喜欢对方,而是有太多相近的地方。

更神奇的是,两个经常因某件事争吵的伙伴,处理问题上提供的方法也更实用,比如如何拿到高处的糖果盒?

“你看,我跳起来就能够到,比你厉害。”

“你真笨,那有楼梯都没看见。”

说完两个人就你争我抢地跑上楼梯,这期间为了阻止对方先拿到,还会给对方设置障碍,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充满了乐趣。

孩子还会在这样的交往模式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积累更多和善友好的交往方式。

比如:孩子知道下手太重会伤害到别人,做鬼脸也并不能让别人笑,慢慢就会发现,只有恰当得体的行为才能赢得更多伙伴的喜欢。

其实打闹对孩子来说和游戏一样重要,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会发现他们打闹时多数是兴奋的,发自内心哈哈大笑的,眼神里充满了刺激和愉悦。

他们通过这样的行为和伙伴亲昵,用身体语言表达喜欢。

在孩子这里,打闹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中性的。

孩子通过打闹控制身体和行为,使大脑神经处在快速运转状态,刺激大脑皮质和海马体神经元的生长。而这两个区域正是高级学习能力、记忆力所在,对孩子智力的提升也有帮助。

还头疼孩子的打闹问题吗?其实真没那么严重。

02为什么家长就是接受不了孩子打闹呢?

首先,家长不是接受不了打闹,而是讨厌孩子之间幼稚的冲突。

在大人眼中,孩子之间打闹只是一点小事引发的矛盾,而大人甚至都不屑于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会下意识认为孩子打闹既没有道理,又是影响他人的不良行为。

其次,怕孩子受伤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孩子的争斗一般深浅不同,很多孩子下手很重,一旦受伤,家长责怪谁呢?家人会说你带孩子不精心,自己也自觉没用,连孩子都保护不了。

再者,家长只是追求交往的表面和谐,而忽视身体语言,大人之间能说明白的很少用动作,他们不喜欢身体接触。

但孩子不一样呀,他们的身体接触是一种天生的触觉感觉,大人不喜欢不代表孩子不喜欢。

更何况,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也不是一下子就学会的,谁还没有过几次冲突呢?

只要我们转换看待问题的方向,就会发现孩子打闹的合理性,更好地引导孩子减少攻击性的打闹行为。

03家长应该怎样看待孩子打闹的行为?

1)学会区分“打架”还是“打闹”

这应该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了,想要区分是打架还是打闹,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孩子的夸张语言是否多于攻击性动作。

如果孩子只是寻求一时的刺激,在语言上说得狠,但动作表现笨拙;两个孩子的动作前后错落,却有很多相同点,这就是暂时性的打闹。

而打架是对身体造成伤害,不会说太多,直接动手,并且大声哭闹、大喊大叫、情绪失控、气氛紧张;以伤害对方身体为目的,对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

这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制止,将两人分开,各自冷静。

2)试用游戏来引导,教孩子友善社交

越是喜欢打闹的孩子,就越应该多和伙伴在一起,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

而家长要做的,就是营造安全的打闹环境,和孩子制定规则,即便是激动的打闹也不要攻击别人的身体,比如咬耳朵、打脸、踢人等。

确保规则在先,环境安全为主,让孩子体验打闹的快乐。

但家长要明确的引导孩子,只要有一方出现了不高兴、不舒服的表现就要及时停止,不可以不尊重对方的感受。

和爸爸妈妈打闹,可以让你赢,但别人不一定,所以要保护好自己。

这里提示,如果家长经常以打闹的形式和孩子相处,孩子就会把打闹当做惯性的相处模式,因此要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比如定期和孩子玩身体秘密的游戏,找到身体上让人发笑的点,咯吱对方找到笑点。这样不仅探索了身体的秘密,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学会了正向打闹。

3)把攻击性行为都通过比赛释放出来

如果孩子真的很喜欢打闹,甚至攻击别人,家长就要安排一些竞技类的游戏,激发孩子的斗志,使其更好地表达身体语言。

当孩子的身体智能提高时,社交智能也会提高。

赛跑比赛、扣篮比赛、平衡车比赛,都能帮孩子把打闹变成正向竞争,公平公正地体验比赛的乐趣。

“小家伙们,如果真的想决斗,让我们来一场排球赛吧!”

“看来,你们需要一场比赛来一决高下。”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依靠比赛规则规范自身行为,交到更多优质的朋友,一起进步,收获更多。

总之,孩子打闹不等同于暴力,家长不要夸大问题,用积极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正视问题,正常疏导,孩子才会收获更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少年的你”是否也曾经历欺凌
抢玩具、打人……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父母要这样引导
打闹游戏有什么意义?
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孩子玩电脑游戏的危害
学会这样听,孩子才愿意和你有话好好说!“大咖来了”第2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