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因为一个好习惯,让原本行事毛躁的曾国藩,变得沉稳练达

佛教的禅宗有个小故事:

一个得道的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修行。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你像我这般年纪的时候,每天做什么呢?”

老和尚说:“挑水、劈柴、做饭。”

“那你得道开悟之后做什么呢?”小和尚又问。

老和尚一脸平静:“挑水、劈柴、做饭。”

“这么说来,得道和没有得道没什么区别啊。”

“完全不同。得道之前,挑水的时候想着劈柴,劈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挑水就想挑水的事情,劈柴就想劈柴的事情。”


禅宗的这则故事可以用曾国藩的一句话概括:“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前尘往事,过往的辉煌不要留恋;活在当下,心无杂念;未来的得失厉害、荣辱祸福不要刻意逢迎。简而言之就是不急不躁,要耐得烦。

曾国藩并非天生圣人,青年时期也曾急躁,做事没有耐心。

1838年,曾国藩中进士,并成功进入梦寐以求的翰林院。翰林院是个清闲的衙门,曾国藩业余时间充足,他本人又喜欢交游,经常走东家串西家,忙得脚不着地。不但如此,曾国藩还喜欢说大话,特爱表现自己。和朋友在一起,总是夸夸其谈,稍一意见不合,就出言讥讽人家。甚至看人下棋,都耐不住性子,要指导别人一番。

在朋友面前,性子急躁,最多也就得罪朋友,可是在皇帝面前,也使性子,耍脾气,那就要倒大霉了。


曾国藩刚入翰林院不久,一连上了四道奏折给咸丰皇帝,提出国家在吏治、银价、民生、军队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奏折递上去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反馈。曾国藩沉不住气了,上书直接批评咸丰皇帝,话说得很难听,什么喜欢做表面文章,没有大格局之类的话说了很多。

这一份奏折递上去之后,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经过世事的浮沉,人生的历练,曾国藩终于不再急躁。

1865年,朝廷依赖的僧格林沁在与捻军的交战中,兵败被杀。朝廷不得已调曾国藩北上。僧格林沁败败在一个“急”字上。曾国藩与僧格林沁正好相反,重视一个“缓”字,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


同年,曾国藩率部追击捻军。一天夜里,他带领一千多人的湘军在周家口也就是今天江西的万载县驻扎。这时,不知从哪里窜出大队的捻军,将曾国藩这一千多人团团包围。

曾国藩带的这一千多湘军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了,遇到这种状况也不耐烦起来,纷纷要求曾国藩赶紧转移。曾国藩手下的一个文书钱应溥建议说:“现在已经是深夜了,我们这一千人力战肯定不行,突围转移也是困难重重,不如按兵不动,对方一定怀疑我们有重兵把守,不敢贸然进攻。”

曾国藩深以为然,高卧军帐内,看书批阅公文,好像没事人一般。士兵们看主帅若无其事,胸有成竹的样子,也都安静下来。

天亮后,这伙捻军果然撤退了。


从急躁到平和,这是曾国藩多年修心养性的结果。他从小事做起,每日读几页书,写几笔字,天天记日记反省自己。这种修身的方法渐渐地改变了他的性格。最终他成为一个沉稳练达的人,还时常劝诫别人“事以急败,思因缓得”,要耐得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
左宗棠公开看不起曾国藩,李鸿章私下对老师扎针以李鸿章奏折为例
国馆丨你专注的样子,真的很性感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晚清最牛名将,曾国藩自叹不如,深受慈禧信任,却被一小兵卒杀死
笨法制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