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九洲谈笔法:笔法在唐宋之间的关键转变
userphoto

2023.02.13 上海

关注

作 者:刘九洲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概念,传说中,有多个不确实的故事,如钟繇发墓求笔法等,皆非史实,但笔法本身的重要性,则是毫无疑问的。纵观书法史,凡是笔法失误的时代,都没有好作品,只有重视笔法的时代,才会佳作频出。

到目前为止,关于笔法问题,零星文章很多,但是仔细考察这些文章,大多是在“就文献、谈笔法”,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还有部分的讨论,极力抓住细枝末节,忘记了书法与笔法的关系,也就是忘记了全局。

我个人以为,关于笔法问题,必须结合实践来谈论。在艺术史中,对我有启发的讨论,大约有三次。

第一,是颜真卿总结的“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和“折钗股”,这四个比喻,其实说得很明确,但是谈话的时代背景(也就是针对性),被淹没了,导致目前解读不明确;

第二,通过对唐代大字墨迹的解读,发现工具发展对笔法的限制很大,如不讨论工具,不会明白唐代笔法要求在针对什么、弥补什么?

第三,是当代潘良桢先生反复述及的笔法内容,非常精到,而且理论性很强。

本文致力于阐述上述三处内容。

在展开之前,我要说一下本文的针对性。书法约有1700年的历史,只有人们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进行讨论时,书法才是艺术。因此,《非草书》无疑是最重要的书法史第一文献。进入书法史之后,破坏书法核心因素的力量,比书法本身的正能量要强大很多,历史上,伟大书法家生前,绝大多数不可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只有在历史长河中,其真实价值才会体现出来。原因在于,任何时候,“破坏书法”的因素一定更加流行、更加强大,一定要混淆是非。书法史历来如此,当代书法也是如此。

在绘画领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强调,“术画”是最坏的东西。从历史上看,“术画”虽然一直存在,但是未曾影响到绘画核心领域。在书法领域,无人提出过“术书”的概念,但是1700年来,“术书”才是书法的主流——这是从数量和势力上看。中正平和的好书法,只有极少数时间才会走到舞台中央,其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术书”在舞台上表演。

只有看清楚这种历史背景,讨论笔法才是有意义的。因为“术书”的核心理念,就是否定笔法,这不是今天才开始的,1700多年来,没有消停过。只有搞清楚笔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笔法,“术书”才无存身之地,书法才会被保护起来。否则,“术书”一定要混淆是非,把池水搞混,乌鸦与凤凰看起来才会差不多。如果都洗洗干净、吹吹风,去选美,乌鸦如何上得了台面?

颜真卿的说法,历来阐述很多,在我看来,是说一个问题,就是中锋的各种表达形式。

关于“印印泥”,我认为是一个多方面的比喻。首先,是要用力,这不是呆板的力气,而是精确的力量,这样才可能行笔准确,否则就是任笔为体了;其次,是要行笔始终如一,要一直吃得住劲,如同“印印泥”一样,要按住了,不能写到一半突然松懈,唐代基本笔法就是如此,元代赵子昂要复古,其实是针对这种笔法的复古,甚至李东阳的写法也是如此。而绝大多数宋人,以及明代董其昌就不是这种写法,而是一笔之中,起起伏伏,这已不是“印印泥”了。第三层含义,是要求行笔周全,不能照顾不到,“印印泥”时,总是要照顾到四边是否完美,大约是这个意思。

“锥画沙”谈的是笔锋要锋利,写到纸上,要有尖锐的感觉,笔锋如果显示不出来,就不成了。18世纪以后,写碑的书家,在这一点上都难以过关,过关的只有何绍基;

“屋漏痕”是种动态描述,只有这个要求涉及到了墨法。就是写得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写快了滑掉,写慢了墨猪。这种形象的比喻,指出行笔要根据墨法来随机变化,不可一意孤行。王铎在这点上做得比较好,值得借鉴;

“折钗股”谈的是转折,要沉住气去转,不能掉以轻心。书法功力欠缺者,在这点上做不好,南宋的大多数人,元代的很多人,明代的吴门,清代王文治之流,都是如此。总体看,颜真卿这些要求,就是在说,用笔要“沉着”。

这些要求,是针对什么人的?是针对王羲之末流的。王羲之本人书法,还是沉着的,但是其流风所被,就不是那么沉着,大多数是潇洒之后,变得漂浮。颜真卿针对“漂浮”的问题,提出了这四条新标准,是在纠正时弊。

颜真卿的《祭侄稿》,为这四个比喻,作出了最佳阐述。因为《祭侄稿》是真迹,有真实的速度感,笔法出入,比《神龙兰亭》清晰很多,值得反复体会。从书法史上看,既然右军真迹不存,我们可以把《祭侄稿》当作最佳真迹来看待,其中起承转合,妙不可言。又由于是墨迹,《祭侄稿》笔法比《争座位》要清晰太多,历来高度评价《争座位》,却有些忽视颜真卿真迹,令人困惑。在历史上,元代鲜于枢对《祭侄稿》学习最为深入,他的《进学解》等名作,清晰地阐述了颜真卿的笔法规范,如果看《祭侄稿》不能理解,可以和鲜于枢书法对照观看。

毛笔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笔法也是逐渐变化的。最近我看到“三宝”两个唐代大字墨迹,有民国方若的题跋,是敦煌藏经洞出的东西,立即明白了颜真卿说话的背景。

唐代使用的是一种有芯毛笔,笔毫中间有一束毛特别硬,有点像枣核,这种毛笔写小字容易,写大字就困难了,因为副毫无力。拿这样的毛笔,按住了写一个长笔画,不难,但是反复转折的话,容易露出破绽。“三宝”把唐代毛笔的局限性,展示得非常明显。


宋代开始,毛笔改良,副毫增强了,使写大字变得容易,但是小字变得难写了,因为笔锋的相对锐利程度降低了。北宋米芾说,用笔之道,在于“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如果使用唐代毛笔,必须“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才能保证笔画的相对完美。但这样写字相当于走一步就要擦掉脚印,实在太累,很多书家怕麻烦,就没有这样写,像《万岁通天帖》里王羲之家族成员的一些作品,都有些快速、漂浮,这就是风格与材料共同导致的问题。


毛笔改进之后,毛笔的自然动作,可以把笔画末尾收得很像样子,因此,米芾说“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后来大多数人不这样做动作了,因为不需要了,这就是笔法在唐宋之间关键转变。你用宋代以后的毛笔去写褚遂良、颜真卿,如何写好?你用宋代以后毛笔,去理解柳公权《兰亭诗》,怎么理解?当然会出差错。

当然也不能夸大工具的作用。来楚生先生有一件油画笔写的书法,其中大多数地方,非常合法,工具不到的地方,意思也补上去了。当代潘良桢先生,也展示过特殊情况下的用笔。有一次他精神好,在我家里写字,牛子也在,家里当时没有好笔,只好找了一支劣笔。他落笔之后,愣了一下,很快掌握劣笔的特征,写完了一件四尺整张,装裱之后,整件作品线条圆转厚重,令人佩服。因此,在笔法使用过程中,头脑是第一位的,工具可以产生影响,但关键还是书写者的水准。


先生关于笔法,谈过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核心理论就是,书法需要“沉着痛快”,先要沉着,然后痛快。在我看来,从书法史上看,颜真卿是胜在沉着,王羲之是胜在痛快。潘先生临写的王铎《赠汤若望诗册》,可与原作争胜,就是因为他用笔沉着、照顾的面比较宽广,也就是“印印泥”。他曾经批评王铎一些笔画,“没有站稳就动了,不好”。对于书法笔画的运行,他就强调一点:“收紧笔道”,这也就是中锋的理想状态,非长期练习,无法达到。


后来我发现,有一些古代书家的代笔人,如董其昌的某位代笔人的作品,与董其昌真迹比较,即是“笔道不能收紧”耳。对于书法的转折,潘先生以为,颜真卿的核心贡献,在于“暗过”,就是一个小技巧,使得笔锋转弯后,立即取正,这一点很不容易。此前,其他人都是硬折,才能够转过笔锋,魏碑中,甚至出现硬折两次,才把笔锋转过来的现象。如果你会写中锋,又会很快转过来,那自然是书法高手。

笔法的运用,不是说邓石如篆书,才是笔笔中锋,恰恰相反,一些看起来使用了大量侧锋的书法家,才是理解中锋的高手。潘良桢先生倾心何绍基书法,看了何绍基好作品,他说各处都被他安排好了,看过何绍基,清代其他人的东西没有意思了。还有好的董其昌作品,会让他一愣,看了很久,不太发言。而这两人的书法,采用了大量很随意的中锋与侧锋,绝非邓石如篆书那种中锋。

绝大多数书法家,书写的时候,都是一挥而就,绝非步步为营的,因此,他们书法,既是随意的、又是合乎法度的,既是快速的、又是千锤百炼的。绝大多数书法家,确实拥有一种模糊的、共同的笔法,但是每一个人都有特殊之处。在学习的时候,要充分理解各位书家的特殊点,不要指望他们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笔法,符合你头脑中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正好做反了,以为古今只有一种笔法,不符合他头脑中的那个玩意,就是赝品,这就出问题了。而这个思想的根源,就是投机取巧,他们不愿意就每一位书法家,做一个相对完备的数据库,而是想依靠“一以贯之”,如此认识古代艺术品,不出错是很难的。

笔法是各种认识书法的道路中,最为有效的一条,但绝对不是唯一道路。每人都可以发现新的角度去理解书法,但是笔法的道路,如果被完全丢弃,是非常奇怪的做法,相当于测量体温,首先放弃体温表。

谈完了笔法的各个方面,现代人会有一个基本疑问:“笔笔中锋”难道是不可移易的吗?从书法史上看,凡是坚持中锋的时代,都留下了伟大的作品,不坚持中锋的时代,都被书法史忘却了。由于毛笔过于容易“非中锋”,所以,从理论上,必须坚持笔笔中锋,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书法的力量。如果从理论上都不再坚持,那么实践上必然流于油滑,最后不可救药。历史上这样的阶段不是少数。为什么一些随手写的稿本,如《祭侄稿》会成为经典作品,而很多极其认真写的东西,反而毫无价值呢?就在于他们对于中锋的理解与运用是不一样的。对于《祭侄稿》来说,没有经过书法训练的人,不可能认识到其价值,这本来就是书法家才可能看得懂的作品,其展示的,不过就是中锋的妙用有多少的问题。

也有大书法家不强调用笔的,譬如,董其昌对《平生壮观》作者顾复的父亲说的那段话:“神采为上,气息次之,用笔,斯为下矣”。如果书法作品能够达到神采的境界,那么用笔确实可以不顾。但是古往今来,只有那么不到10个人,可以做到用笔无所谓,神采灿然。这个名单大约是,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特指《兰亭诗》)、杨凝式、黄庭坚、赵子昂、杨维桢(偶然)、董其昌、王铎(偶然)、何绍基。我不知道其他还有谁。

笔法确实是基本功,但是不是书法的全部,书法显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内容,难以言说。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潘良桢赞扬何绍基的时候说的:“各处都安排好了”。这个标准,古今没有几个人可以达到了。

大书法家也有笔法不好的时候,顾复曾评论董其昌书札“全是笔尖游戏”,也就是批评他没有把笔按下去,这个评论,说明了用笔需要以按下去为前提,否则都是笔尖游戏,类似唐代写经,毫无意趣。有人说为啥要按下去?我说,你干嘛不写钢笔字?

在没有走进“历史上10个人”的圈子之前,还是去学习中锋用笔,方是正道。但是这里的“正道”古往今来说不清楚,无数人不得门径,走入魔道,成为“术书”,令人叹息。

话又说回来,这个高档圈子,古今就那么几个人,其他不成功的、浪费无数资源的书法爱好者占绝大多数,这个绝大多数,凭什么要说你们极少数几个人好?利益共同体在哪里?赵之谦说,何子贞书法有天仙化人之妙,余书不过凡夫吃饭。这算是文人之间,极其少见的倾心话语,但是这种话没有人相信。估计赵之谦也会无奈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上最完整的书法运笔笔记,值得所有爱好书法者学习和收藏
书法中笔法提、按的综合练习
书法中最基本的笔法是什么,核心笔法又是什么?
初学书法,隶书的笔法,让你知道毛笔的书写方法。
书法中的“屋漏痕”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表现?
九个笔法妙喻,让你领会书法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