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感冒辨治的学习

4801松山湖 2023.6.6晚上7

v尊敬的教官、各位学友晚上好:

说来惭愧,教官安排这个主题的学习分享,差不多一年多,我一直在思考、学习,今天算是一个汇报交流,感冒看似小病,但是当真正把它弄明白梳理成文字时,不容易,实操中因为个体差异更是千变万化。我们的学友谭富荣看书很多,曾向我推荐印会河的书,我粗粗翻过,印会河先生主张中医治病要“抓主症”,不要为患者枝枝蔓蔓的兼见症所迷惑。只要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专门解决主要矛盾,问题就容易解决得多。他说:“抓不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它就像狂躁的猛虎一样,很难驯服下来;可是一经抓主症,抓住了它的主要矛盾,它便又服服帖帖,一环松一环的缓下来了”。“辨证”是基础,“辨病”是方向。“辨证”和“辨病”是认识论的两个阶段,“证”只能解决疾病的现象问题,只有认识到了“病”,才是抓到了疾病的本质。当咱们知道患者是什么病了,前人的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中医正是几千年来的无数人的实践所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这是西医所没有的。印会河先生的观点引发我的思考,对于家庭来讲,处理感冒的治疗是最迫切且需要的。那么感冒的本质是什么?咱们如何辩证用药呢?根据近几年中医知识所学,参阅相关资料,整理出学习感冒辨治的思路来,做为一个学习的汇报,文中涉及的方剂,本人大多试验过,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也请教官把把方向。

我打算分七个方面展开来汇报:基本概念、辨治感冒的步骤、外感模型、辨寒热、选方思路、养生与体质、小结

一、基本概念

因为人体的疾病来自内外,但大部分是由外而来,以及《伤寒论》中六经为什么把太阳篇列为首篇的原因。如果咱们在此期能够把外邪驱逐于体外,则邪去正安;反之,病邪入体则变证丛生。好多的慢性疾病都是因为外感治疗不当或者失利而形成的,包括肿瘤、慢性肾病等等。

咱们只要能够把邪气、外邪驱逐于体外,邪气就不会潜伏于内,它也就不会产生一个伏邪、伏于身体里面。《内经》里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自和,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就相安无事。所以治疗感冒这个临床常见病,也是考验一个中医水平的试金石。

什么是感冒?查资料说,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症,全年均可发病,由于春冬两季多见,由于感邪之不同,体质强弱不一,表现也不一样,中医的科学也体现在个体化的治疗

有时候咱们把感冒也叫外感,平常老百姓都习惯叫感冒,我这里也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等等。这说明感冒是因人体正气不足,邪气趁虚而入所致,故其治疗要抓住时机,扶正祛邪。当然正气强盛者,只需要考虑驱邪于外就可以。那么体虚的就要达到一个扶正,才能使邪气外透的目的。所以伤寒论当中将桂枝汤列为首方,亦是此理。因为桂枝汤就是调和营卫,驱邪扶正的一个代表方。

对于感冒的治疗,咱们不能光以六经辨证,还要从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相结合,如果只是伤于寒就无疑从六经论治,但感于风热风温、湿温瘟疫等邪气,则必须从温病的角度去考虑。

二、辨治感冒的“四步走”

辨治感冒怎么入手,归纳分为四步,按这个四步走,基本上辩证思维是清楚的,疗效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至少错不到哪里。

第一步:明确诊断;第二分清普通感冒,还是体虚感冒;第三区分风寒,风热和温病夹SHI(湿、食、屎);第四确定治则、方药和用法。

下面咱们来一步步解开,重点跟大家一起理理思路,具体方剂应用倒是次要的。

三、外感模型

宋柏杉老师在《知行合医》里专门有一章来分析外感模型,他讲的外感模型采用的理论论据是《难经》第五十八难和《伤寒论》。《难经》第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第一个伤寒就指的是广义的伤寒,指的是外感病,第二个伤寒是狭义的。

通过四诊,可以把外感病分为了两大类:一个是寒性的;一个是热性的

☞寒性又分二种:中风和伤寒。《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热性病分了三类:风温、湿温、时疫,重点讲风温和湿温,时疫是传染病能用通用处方治,如非典。《伤寒论》第6条讲风温: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里要注意,风温在温病学里面也是属于温热的范围,相对来讲温病学还比较年轻,因为每个温病研究者取名的方法不同,温病的名称眼花缭乱。咱们可以不用理会太多的名称,温病可以大致归为两类:温热与湿热

温热的本质是郁热,郁热伤阴,其中风热一样也会有郁热,温热伤阴,而湿热的本质是气滞。这两点需要记牢

湿热在温病学里也是个大类,但可以按照三焦辩证来治疗,教官已经讲过,公众号已有两篇文章可以参阅。如何判断湿热,看舌苔。建立前提舌苔腻,然后从上中下三焦症状去判断。

症状表现:从上焦头身胸-中焦胃气-下焦大小便

后面第4点再展开说说。

☞我们把这个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的区别要弄清楚。

普通感冒病情比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初期一般都以鼻塞,流涕,打喷嚏,声音比较重。恶风可以出现发热咳嗽咽痒,或者项痛,头痛等,第二,少有传变,第三,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显现发现无明显流行的特点,第四,时行感冒的病情比较重,发病比较急,全身症状显著,常常突然出现。恶寒甚至寒颤,高热,周身疼痛。第五,时行感冒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如痢疾或者合并他病。第六,时行感冒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四、辨寒热

感冒了,首先需要辨清楚寒热,否则你无法用药选药,药用反了,也会出现麻烦。宋柏杉老师讲了首先望诊,寒性病:脸色暗,表情淡漠。他说伤寒的病在临床上占绝大多数,热病占少数。除非一些流行病爆发时会有热病,比如手足口病,一旦暴发大部分都是温热病。第二闻诊:听听患者说话的声音或者咳嗽的声音,声音低怯。第三问诊:热性病的一般表现都高亢一些、活泼一些,容易说一些。第四切诊,寒性病的脉往往是紧,浮不浮不一定,脉浮紧或是不快的(不一定浮,受风寒第二天脉浮,第三天就不一定浮了)。

定性为寒性病,那究竟是中风还是伤寒?问患者也表达不清楚,这时切诊很重要,把完脉用手趟一下患者的皮肤,有汗涩,无汗光滑。

究竟伤风是什么,这是一个实际很难立刻回答的问题,三言两语是不能解答的。但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以全身性发热症状为主的;以上气道的炎症(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为主的;或以关节,肌肉和神经痛为主等三个类型

全身的发热症状主要有发热、恶寒、皮肤知觉过敏、头痛、发汗等,认为这是表的部位的症状,即所谓表证,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等也同样是表证。因此伤风的治疗是以对表热(这种病型称为太阳病)的治疗为主

表热又可分为虚、实,而称为表实热表虚热表实热之证是表的部位为实,且带有热的意思,因此头部、项背、四肢等有发热症状,且因为是实,故无自然发汗。其脉因病在表而浮,因实而紧,因有热而脉数,即呈浮紧数。因病仅限于表,腹部并无变化,腹诊上难有任何所见。此外,舌亦无变化,小便的色亦正常。这种场合须用配有桂枝和麻黄的所谓桂麻剂发汗,而从桂麻剂中选择使用适合于这些症状的处方。

表虚热之证是表虽有发热症状,但因为虚,而有自然发汗。虚脉为弱而呈浮弱数。在表以外的部位也和表实热同样无何变化。在这种表虚热时,须使用仅配有桂枝而不加麻黄的桂枝剂发汗

上述热证是以发热和自觉的发热感为主,同时并有恶寒或皮肤知觉过敏等症状。但实际接触患者时,有的虽有发热,却几无自觉的热感,体温计虽在38度以上,然而却一向似乎无热而不使人注意;也有的完全无热而有冷感或仅有恶寒。这种类型,中医学称之为寒证,大体上寒性体质的人多为此种类型的伤风。这种伤风,发热、头痛、关节、肌肉、神经疼痛等症状与上述热证相同;仅无自然发汗、或感觉头部、手足寒冷,一般均属于贫血性,而与热证者不同。其脉呈现与热证相反的脉状。即前述之表热证者,脉为浮数;寒证者脉沉迟。根据脉的不同,虽有发热但无自觉的热感,则可判断为寒证。这种表寒状态,称之为少阴病

如同表热证之有虚实,表寒证亦应有虚实,但表实寒证虽然并不是没有的,实际上却很少见。日常咱们所看到的几乎都是表虚寒证。寒则温之,温用温剂。温剂有附子、干姜之类的处方。这类处方有麻黄细辛附子汤、四逆汤、真武汤等。恶寒是症状,寒是状态,温是治疗方法,温剂是根据药能的分类,附子是药物。 以上是典型的伤风的二大类型。

实际上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而首先了解寒热二大类型,才是咱们初学者的先决问题。将此用于临证以迅速处理患者时,如果能想到伤风有热伤风和寒伤风也就可以了。热伤风为充血性,颜面多现红色;寒伤风为贫血性,颜面多现苍白色。了解热伤风与寒伤风,当诊视患者时,大体即可立时分别类型。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娄绍昆老师讲的,我买过他在灵兰上课程,听过多遍,他的课容易懂,可惜他去年往生了。他说临床上辨别表热、表寒的具体依据应当是脉症而不是病因。然而由病因学说派生出来的风寒、风热概念,使初学者误认为风寒的病因造成表寒证,风热的病因造成表热证。这样就把抽象的病因凌驾于具象的脉症之上,在治病求因观念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偏离了中医诊治的原则,使初学者举步维艰。他引用清代名医陆九芝的观点说:严重的表寒证经正确的辛温解表后,其残余寒邪化热传入阳明是佳兆,怕的是伤阴亡阳,误入三阴。这个观点对于咱们判断用药后的预后有帮助,平时我用药后也是习惯问对方精神状况如何?

☞因为辨寒热比较重要,这里在对上面的描述小结一下:

外感病,在有恶寒情况下,不管发烧多少度,中医认为就是表寒证,要辛温解表,同时要保暖,促使出汗。假如没有恶风寒的症状,只是发热,中医认为是里热证,要清热去火,适当减少衣被,帮助退热。

记住,有一分恶寒有一分表证。一分黄一分热。风寒风热通过看咽喉红不红来区分。风热一旦用桂枝汤就特别容易神昏,尽可能不要加生姜之类热药。风热用银翘散、桑菊饮(多一个但咳)。

伤寒论有说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还要注意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冰也。如果过用寒凉药压制发热,会挫伤正气。也就是说用方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辨明白了,才下药,这就看第第五点。

五、选方思路

宋老师《知行合医》书中有个思路,大家可以去看,我把它抄写在这里。

治中风,《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比如更年期综合征,哄热汗出就是桂枝汤症,再把脉,阳虚的厉害的桂枝加附子汤,脉再偏弱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喘家作桂枝厚朴杏子汤佳。治伤寒仲景的描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风温:采取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辛凉轻剂,有咳者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

气分:高热有汗者,白虎汤、葛根芩连汤。

营分:体温不会太高,潮热或下午低热,用清营汤。若热入心包用清宫汤;

血分:一些个紫癜,可用犀角地黄汤。

区分伤寒和温病:伤寒重点是看脉;还有一个看牙齿,温病的人牙齿都比较干燥。

湿温:用吴鞠通的三焦辩证。

上焦:柴胡达原饮;

中焦:三仁汤。三仁汤能治好多的病,我母亲一氧化碳中毒的脑病我就用的是三仁汤,西医说的好多脑袋的病,我们中医大多治胃肠;实际在胃镜下仔细看,胃肠的沟回长的和大脑的沟回很像。中医认为脾主意而不是大脑。

下焦:达原饮。包括下焦的肿瘤:膀胱癌、前列腺癌用达原饮的机会特别多。很多听着是癌,往往是温病的一个变症或类症。

案例1:这是我早期感冒的医案,是20207月二剂药不到60元治愈感冒的事,体会是伤寒论有方剂、倪师有讲解、教官作为后盾。事情是这样的,陈同事5号一早“求救”,说自己感冒流鼻水还咳嗽了,我脑子马上想到寒进去了,可用小青龙汤。但通过交流问有流汗,这样小青龙汤是不合适的。稀稀的鼻水,咳嗽有白痰,又有汗,这是桂枝汤证。

倪师在讲伤寒"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条文时说,这个处方呢,就是用的时机,用的非常多,很简单使用。什么意思,本来他是桂枝汤证,结果你听他有汗,恶风,风吹了难过,然后说,还有咳嗽,只要是桂枝汤证,太阳中风的症状加上有咳嗽,就可以使用它,有咳嗽或者是气喘。这边有喘家作,有一种气喘的,平常都不发,他不严重,不是说随时在发作的,他说我都不严重,感冒的时候别人都在咳嗽,倪师说在喘,这种都是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处方想好后,我把处方名发给了同事,劝她去医院。我当时想的是医院用的方,可以与我对照一下。哪知同事说信任我,直接要我给剂量。我说信任我,我就开二剂,治疗不好的话,赶紧去医院。因为网络上总是有感冒误事的例子。同时我也告诉了教官,心想万一发汗厉害的话,找教官拿个补救的方法。

同事很信任我,去同仁堂按方捡药。我呢,反复跟对方强调吃完药后,一定要喝热稀饭,这是伤寒论里强调的方法,强化出汗排毒,这个不可忽视。

同事按我的方法,周日吃完一剂,周一早上说睡的很好,夜里没有咳嗽。但是上午还是咳,于是,把第二剂的一服喝了,并交代她午后决定是否要喝另一半。

下午同事告诉我,精神恢复,感冒症状没有了。也就是说一剂半就搞掂了。

伤寒论中讲,桂枝汤可不用尽服,她服完一剂半见好就收,完全治愈了。同事和我都感到兴奋,再次体会到经方的神奇。

下面我根据自己学习与实际,按照前面的分析,以孩子为例把治疗感冒梳理一下:

普通感冒初期首选方:桂枝汤、葛根汤。日本家庭感冒首选葛根汤,我比较喜欢用,娄绍昆老师也这样说。外感发热,不管病因,初期可直接用葛根汤,如有高热加大椎、耳尖、少商放血。针灸灵骨大白加三叉三,尤其是三叉三是感冒的起手针,我试过多次。五一回老家,外甥女、外甥媳妇阳了,我就是给葛根汤,我自己预防也吃,她俩都没有进一步发展,我也防住了。

注意小柴胡汤不是感冒初起的主方,至少有五六日,相当于打仗时,你先退兵了,然后再去打

1.大多数孩子的发烧,是因为外感风寒。发烧最常见的还是风寒外感型。

怎么判断是不是风寒型呢?

第一,会比正常人怕冷,表现是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检查时有的甚至鸡皮疙瘩。第二,不容易出汗,或者很少汗。第三,容易在秋冬气温下降时发生。第四,可能还会伴有咳嗽,流清鼻涕或微黄,打喷嚏这些症状。如果鼻塞不流涕,喝点热开水,开始流清涕,这也属于风寒感冒。第四,有的会后脑强痛,就是后脑袋疼,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

这种风寒类型,是因为风寒邪气通过皮肤进来,人体出于自保才发烧。所以,正确的解决思路是发汗。邪气怎么来的,就可以怎么出去,把毛孔打开把汗发出来,邪气就可以随汗而解。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的。用“四步法”判断,风寒表实可用麻黄汤,风寒表虚可用桂枝汤。中成药有感冒清热颗粒。

食疗方可以用生姜10g,紫苏叶10,葱白适量来煮水服用,看到出汗即可。

还有其他很多方法比如泡脚,总之要看到有汗出,就是有效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感冒初期如果处理得当,应对及时,病情就不会继续发展了。

但是,很多家长就是因为不知道要发汗,邪气一步步深入,最后到了邪气入里化热阶段。

怎么知道已经到入里化热呢?给大家分享一个小窍门,可以用手去感受小孩子呼出来的气,如果呼出来的气比正常人温度要高很多。那就是说明肺里面的热势很高了。这种情况就是很多大人非常担心的,会不会烧出肺炎?遇到这种情况,有个非常对证的方子,那便是麻杏石甘汤。麻黄5g,杏仁9g,生石膏18g~30g,炙甘草6g。这个麻杏石甘汤最常用来治肺炎。

如果孩子发烧到40度左右,想了一些办法仍然没效果,鼻子里呼出来的气温很高,有口渴症状,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对证的话,一两剂即可退烧。

发汗的注意事项:正汗的4个标准:漐漐微似汗、通身皆见、持续不断、随汗出而脉静热衰。

给患者的正确发汗姿势,宋老师讲金匮课程里的内容,教官讲过多次了,抄写在这里。

适用范围:绝大多数中药发汗药,大部分西药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发汗时间:发时长不少于2小时,多在夜间,最好发汗后直接入睡;

具体方法:服药后侧卧位盖被躺下,不要平卧,否则容易影响背部大阳经邪气外出,当感觉上面半身微微有汗(发潮或有小汗珠),切换另一侧,双侧交替,直到有那种不太想出汗的感觉时,就可以平躺睡了,不宜起身,掀被。

程度:出汗不是越多越好。'邪汗”与“正汗”有别。整个发汗过程中微微出汗即可,不要令汗出过多。

常见错误操作1)N层被子,企图靠厚度取胜。2)好不容易出了汗退了烧,觉得好多了,身上有汗就跑去洗澡、吃东西、上厕所等等。

过汗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抽筋拘挛:可服用加热过的电解质水、水果罐头、山楂冰糖水、芍药甘草汤

2.跟风寒外感相对的,就是风热发烧,指的是感受风热邪气而导致的发烧。

这种类型的发烧,大多数平素就有内热的诱因,比如孩子平素就有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发烧的时候,常常伴有扁桃体发炎或者中耳炎,可能伴有出疹子等。

肺和大肠相表里,排便不畅,大肠影响肺就出现感冒症状啦。同样反过来,风寒感冒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对症也会外邪内进引致便秘或拉肚子,其实风寒感冒后拉肚子,在中医属于变症,属于病由外入里。

怎么鉴别风寒还是风热?

可以看最关键的一点,风热外感一般有咽喉嗓子不舒服。如果出现咽喉肿痛或者嗓子不舒服,是红的,那基本上可以确定为风热外感,咽痛表示邪已达气分。所以看一下咽喉很关键还有感冒前有便秘。这是比较简单的分别方法。

风热外感发烧可以服用中成药:银翘解毒颗粒(丸);谢路老师的经验,成药银翘解毒丸临床观察疗效逊色,可用苏叶6克,薄荷3克开水泡汤送服银翘解毒丸,每次三丸,日二三次,疗效明显提高苏叶、薄荷可增强开郁之力,以减甘缓之性,有利于银翘解毒丸发挥作用。另外银翘解毒片比丸剂为佳,但也有用量不足而影响疗效。

有人一说感冒没有分清寒热就去买银翘感冒颗粒,有时候对上了有效,有时候没有对上就没有效果,还纳闷说上次吃有效为啥这次没效果,根本原因是没有分清病邪性质。

还有一道食疗方,那便是:三豆饮,用黄豆,绿豆,赤小豆按照1:1:1的比例煮水煎服即可。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民间偏方,用蚕沙+陈皮+竹茹各6g煮水喝,可治顽固性高烧不退。

范英志老师总结的套路就是,风热犯卫,如果不咳的,用银翘散加宣肺通腑畅三焦,有咳嗽用桑菊饮来配。他的学习方法可取,就是把一些高手用方经验,模块化,类似抽屉,使用时一个一个抽屉取。

宣肺四味:前胡、杏仁、浙贝母、枇杷叶,不管虚实都可以用来宣肺。当麻黄不适用时,可选用宣四味,咳嗽重时可四味同用,咳嗽轻时,也可只用前胡、杏仁。

加强宣肺化痰的力量,可以再加上紫苑和川贝。

上焦头身胸(头晕胸闷、身乏):藿香、佩兰、苏叶

中焦(胃气):半夏、厚朴、陈皮

下焦大小便:六一散、茯苓(六一茯)

通腑,肠道食积,解决三焦食道: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肺与大肠表里关系。保和丸是焦三仙的加强版,小儿食积的就用些保和丸。

宣畅三焦水道:茅芦根

咽喉疼痛:牛蒡子,桔梗

宣四味加茅芦根治疗小孩咳嗽特别好用,薄荷1.5克、茅芦根各30克、前胡3克、杏仁9克、黄芩9克、焦三仙各9克,这个可以记下来直接用。

薄荷是风药里面唯独辛凉之品,就是它,辛凉的,治温病的时候要用到的,一般薄荷很少能用1.5,一般都用2克就可以

案例2,借用谢路书中的一个医案,来说明范老师的套路。

李某,男9岁,1983312日诊,其母代述:感冒发热已五日,曾服小儿退烧片、复方新诺明、银翘解毒丸等,体温仍在38.5~39℃之间。舌质红、尖部起刺,苔白根厚,脉弦滑细,腹胀、大便四日未行,咳嗽。

辨证:湿滞中阻,腑气不通,肺失宣肃。

治法:辛凉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杏仁6g,枇杷叶6g,连翘6g,半夏6g,陈皮3g,僵蚕6g,蝉衣3g,片姜黄3g,生大黄3g,茅根20g,芦根20g。嘱服三剂。

服两剂后大便得通,体温遂降至36.5℃,后以保和丸调理而安。

咱们分析这个医案,苔白为湿滞阻于胃肠,夹湿。腹胀、大便四日未行是腑气不降,有食积。舌边尖候肺卫之邪,温为阳邪,郁于肺卫,外现于舌边尖。肺卫郁热没有外达之路,所以宣之不去,透之不能,导致发热不退。

这里体现范老师小结的用药套路:杏仁枇杷叶-宣肺。半夏陈皮解决中焦的。僵蚕蝉衣片姜黄生大黄-升降散,升降升降,它是调气机的升降、通腑气。茅根芦根-畅三焦水道。连翘清透肺中郁热,连翘就是取银翘散的一味、卫分的药。

治法体现宣降肺气与通腑并用之法,使大便通,肺气宣降,郁热得以外达而热退甚速。与肺直接相关的脏腑有大肠、三焦、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以通为用,六腑之通降靠肺气的宣肃。所以临床见有发热不退的病人,一定要问及二便。

同时范英志老师的学习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正如教官批评我,书看的太杂,不得法,没有看透。比如宋老师的书与课程值得反复听与看一样,提炼出别人的思路,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这次郝万山的课程,也要一起好好地学习,琢磨琢磨。

3.胃肠型感冒发烧,一般有这些表现:

1.舌苔厚腻,提示胃肠腑气不通。第2.发烧后好几天不大便,大便很臭。第3.口气很重,很臭。第4.没胃口,不想吃东西。

解决的方向就是一方面要解表退热,一方面要改善胃肠的工作环境。

一般碰到这种情况,有两个中成药,第一个藿香正气水。如果是偏于湿浊的情况下用。第二个是防风通圣丸。如果是有积食化热的,用防风通圣丸来散表寒,攻里热,通腑气,效果也非常好。我在微信群分享过防风通圣丸的笔记。

4.有一种发烧是因为肝风内动,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这种发烧的温度非常高,常常达到41度以上,而且会出现抽动。这种发烧不再是排异反应了,而是因为肝里太热了,热极生风了,这种高烧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来干预。遇到这种情况,用羚羊角(应该难找了)来煮水喝,效如桴鼓,还有王氏保赤丸可以镇惊止风。有小朋友的,这两种药,家里可备一点。如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的,尽快送就医。

5.还有一种发烧,叫做变蒸,不用做任何处理。在一两岁的时候,有些孩子会出现变蒸发烧。这种发烧是体温略高,现代叫低烧,实际上这种发烧基本没有难受症状,大便睡眠饮食都正常,精神状态也正常。这种发烧是身体正常的生长规律,每变蒸一次,身体就上升一个台阶。这种发烧,不用任何处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李凤林的五根汤,内蒙古老中医所创,是治疗小儿感冒发烧良方,很多人临床运用多年很有效,爱不释手,建议收藏。

组方:葛根6克,板蓝根6克,山豆根6克,芦根6克,白茅根6克,藿香6克,红花3克,大黄2克。

用法:水煎服二次。每次煎成70毫升,1日分2-3次服。

主治:小儿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发炎(乳蛾证),猩红热,无名高热。

据收载此方的《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一书作者说:李凤林这个方子,是他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就琢磨着创制的一个药方,以不变应万变。既能治疗小儿因感染所致发烧,又能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自然调节虚实寒热而研制出的闻名遐迩之五根汤。经过3010万多患者的临床应用,实践证明五根汤不仅具有消炎杀菌、抗病毒作用,而且还可以不分季节,也不管患儿发热还是恶寒、恶风,一律使用五根汤。特别适用于小儿伤风感冒、扁桃体炎、猩红热所致的发热,还可解无名热等症。我这人爱书,《疼痛妙方绝技精粹》和李凤林的《临证实践》我都找到了。

如果风热风寒自己实在是辩证不出来,我曾偶然买过一套《千家妙方》上下册,1982年出版的,里面介绍有四川赵棣华老中医创制的复方葛芷荑汤,有效率高,我曾应用过几次,有效。原方:葛根15.白芷12.浙贝12.板兰根30.辛荑9.连翘15,我这里说说我使用该方的情况,也是在咱们群里分享过,给过其他同事用,都有效。

案例3针药并用治一周前的感冒

202124号下午杨同事来咨询感冒,她是另一个多次找我看诊同事介绍的,都属于胆大的那类同事。她说自己感冒一周了,上周四感冒初起时,先是后背冷(每次感冒都这样)、身痛的难受、说不出话。看过西医,让吃银翘,后来自己加了头孢,还不见好。刻下是不发热、不冷、不渴,但是老是咳,咳不出来,鼻子不适、塞,咳出来和鼻涕是浓的、淡黄色,人乏力。舌苔白厚。

我辩证是:寒热夹杂,肺气受阻

针药并用:针右手灵骨、大白、三叉三,动手开了2剂药就是复方葛芷荑汤加减。同事下班回家买药煎药,告诉我药资仅仅10元出头。5号早反馈,人舒服些,但是鼻子还是不适。11点多又针左手灵骨大白三叉三,右手重子重仙。扎针时意念针尖,默想赶紧帮忙驱除邪气,意念很重要。

6号来反应人精神,鼻子完全通了,终于可闻到香味了。见白色舌苔已化开,药不用再吃了,于是针右手灵骨、大白、三叉三,左手土水二穴予以强化。

董氏奇穴的灵骨、大白理气补气、温阳,可治百病,三叉三是感冒的起手针,调三焦,相当于小柴胡汤。重子重仙可治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土水二穴在肺经上,治喉痛尤其是外感喉痛甚效,土水穴是我第一次用。因为不够熟练,7号这天针三叉三穴居然是三次才成功。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阻力强,我过于谨慎。因为在4号那天针灵骨时入针三分之一,感觉到阻力,此时同事反应酸胀的厉害。几秒后,通过阻力点,针迅速进入了。

我给的药方剂量是:葛根15g、白芷12g、浙贝12g、板兰根30g、辛荑9g、连翘15g 、北杏仁9 g、桔梗9g、生姜6g  2剂,水煎,日一剂。 生姜可自己在家切3片。

这个方也是被多个书所收集,侧面反映受欢迎程度。由于同事咳嗽是痰咯不出,我加了桔梗;舌像表现有寒,且同事人素体虚弱,所以入了点生姜来照顾。(纯粹是记录,表术不一定专业,请各位学友见谅)

没想到针药并用,三天就痊愈了。在群里交流了感冒初起的感冒治疗后,群里有学友建议麻杏石甘汤,如果是感冒初起应该是可以的,现在是六七天了,无热无怕冷等症状,仅表现咯不出痰,肺部的表象明显。

这是第一次给同事用董针之后,年轻人感冒,四五个相信我的,我都只是针灵骨、大白、三叉三,再按症状加配一二针,最多二次解决,也许是年轻人,阳气足,外加上发病时间不长,处理及时。

这个杨同事后来又找我看过一次感冒,处理方法一样,很快痊愈。这一次我还给了医嘱,因为年轻且瘦,我建议她平时强体质,避风邪,一旦感冒不要拖。这之后没再找我,自己会处理了,今年做了二胎妈咪。

我在学习中还见到一个在临床上只用小柴胡汤治疗感冒的一个加减法,笔记上忘记写医家的名字了,我觉得有的以退为进的意思,把病邪往里放了放,然后准备了强有力的火力,一举把病邪赶走。每个医家的战略不同,仅供大家参考。

假如这个患者身体气虚的,一般是可以用玉屏风散,体虚易感的用玉屏风散加减。气虚的加参芪。血虚的合四物汤。阴虚者去半夏加生地和玉竹。阳虚的去掉黄芩加桂枝、附子。风寒加荆芥、防风。风热的加金银花、连翘。温燥的用桑叶、杏仁。咳嗽明显的桔梗、枳壳、杏仁、浙贝母,这四个药以舒张气机,止咳化痰。因寒闭而咳嗽的,用三物汤。咽喉肿重的加上了僵蚕、牛蒡子、浙贝母。痰湿重咳痰比较多,痰颜色白的,合上二陈汤。食积中阻、不消化的合上保和丸,腮腺炎的用石膏、葛根、板蓝根。湿气比较重的合上平胃散。痰饮内聚合上干姜、细辛,五味子尽量少用或者轻用。

.养生与体质问题

前面说过了,感冒一定与自己虚了,外邪才进入,所以平时要注意养生,这个道理谁都懂。那怎么养,不一定是人人做得到的,我根据内经的一段话,归纳为14养生法则。《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是什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至少从三个方面做到: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说穿了,养生就是养神,但是能做到的人真是不多。我工作几十年,身边倒掉的人不少,比如有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形神不一,他身体能好吗?比如天人合一,现在天气这么热,吹吹空调,空调非自然的,是贼风。我18年开始接触中医,家里慢慢减少空调使用,好像是21年开始,全年不开空调了。现在广东这么热,就用风扇没有觉得热啊,一家人都适应了。教官更厉害,风扇还没有开始用,这是心静。按照中医说法,实际上夏天是应该出出汗来排毒。还比如有的人喜欢运动,选择的时间不对啊,上班一天已经很疲倦了,下班却匆匆吃个快餐,然后是两小时的羽毛球,出一身汗,阳本来要入阴的,你不给它入。更有甚者,还一瓶瓶冰冻的矿泉水喝下去。久而久之,身体肯定出问题,只是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我合一,我的理解就是妥善处理与周边的关系。咱们很多工作、生活都得与人交往,会让自己怄气。那天,一个学友说她当年不懂,被同事气的肋间痛、堵得慌,后面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所以要学会退让与包容,人我合一。

4是什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戒烟戒酒。老祖宗厉害,早就总结了。

我还想,内经不是讲肺主节吗?生活有了规律,是不是反过来帮助了肺系呢?这个新冠攻击的比较厉害的人,会不会生活规律性不强,大家有兴趣可以观察下身边的人。总是感冒的人可能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不然病邪不会总是找你的麻烦。

.结语:

不展开说了,内容太丰富了,咱们学了中医,就要习惯按古训去遵守。

回归感冒这个话题,感冒是常见病,咱们一定要琢磨透,初起不能马虎,因为此时正气是足够的,不能象有些说法,硬挺七天。实际上挺七天不一定能挺过去,而实际在你想挺时,你自身的正气被无端端的、偷偷的消耗不少,当又有其他病邪时,你的正气(弹药)不足了。初起阶段,感冒的症状并不严重,甚至很多人都不觉得自己感冒了,如果这个阶段处理好了,感冒很快就会被治好,根本不会往下发展,出现多种变证。也就是说病邪在表的时候要及时用方就处理掉,因为到了感冒后期需要有扶正祛邪的思路了,就复杂了。

咱们学习中医不是一味地学知识,而是要找到我在我无处不在,让每个人成为完美的自己。每天更新、成长、获得成长的喜悦。从生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和喜悦,人生才有意义。日日新,才是生活的目的。我想仁慈精进群的很多学友跟我一样的体验,几年中医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教官安排的学习汇报的方式很好,建议选更多的人分享,有利于相互学习。感恩教官的引领,感谢各位的聆听,讲的不对欢迎批评指正,大家可以在群里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感伤寒六经辨治的体会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分立,很可能是中医伤寒温病之争的余波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续完)
一切外感病初期都得这么治
一个冬天就用这几个方子,来一个治一个,治一个好一个,没有拿不下的感冒
外感病的治法—经验、分析与勘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