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诊临床感悟----附平脉辨证医案一则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青橘医话


681话 医路漫漫 青橘相伴

文|小贝壳

来源|灵兰众方


 导读 

“脉诊”这一中医诊断的绝学,一直以来,不易被理解,也不易被接受,不少人认为“脉诊”是玄而又玄、虚幻缥缈的,因为对脉诊没有充分领悟,故而将脉诊视为可有可无。在实际临床中,“脉诊”到底如何运用,对中医临床到底有多大的参考价值,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明.李时珍的《频湖脉学》怎么用来指导临床?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阅读了很多书,又反复在临床中思考,在日复一日的读书和临证的循环往复中,我逐渐开悟,逐渐认识到,脉诊在中医诊断中是不可或缺的


理解应用“脉诊”,对我帮助较大的三部著作分别是:清末郑钦安《医理真传》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心悟》以及经方大师胡希恕的八纲、六经辨证体系


中医书籍一定要看临床家的!


清末郑钦安《医理真传》中有两段话,我熟背于心:第一段,“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阴阳一分,病机立判,遣方用药,随手可得!”中医思维辨证的关键在于辨识阴阳,这亦是传承仲景思想。


第二段,“诸脉纷纷摹揣,试问天下医生,几人将二十八脉明析?以余拙见,有力、无力尽之矣,不必多求。论分配脏腑,《内经》不差;论气机出入,一定法则,仲景六经为最。从《内经》也可,从仲景也可,余不敢以己见臆说为即是,姑存之,以与来者共商。”脉诊关键在于明晰指下脉象的有力与无力。以前的好多脉学著作,都把脉象分类很多,五花八门,难以记忆并应用,而一代医家郑钦安仅仅只是辨识有力与无力,仅此而已!


国医大师李士懋《脉学心悟》,言:“脉诊以虚实为纲,不论什么脉,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虚实则分以沉候为准,有力还是无力。沉取有力无力,是诊脉的纲,诊脉的关键。不论脉分多少种,皆以虚实为纲。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八纲、六经辨证体系,三阳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就是阳证、实证、热证而三阴病阴证、虚证、寒证阳病是实证,那脉象必然是沉取有力的而阴病是虚证,那脉象必然是沉取无力的。


道家有言“得诀归来方看书”,我觉得“脉诊”的诀窍即在于此,理解了,也就能熟练应用并指导中医临床辨证。



平脉辨证医案一则

2018年9月,同事母亲来诊,胃间质瘤术后4月,口服格列卫治疗,诉:长期口苦、口干,并有面目浮肿,仅有轻度贫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无法改善目前的不适,舌象舌质淡苔白、舌边有齿痕,因为“抓主症辨证”,很容易我就考虑这应该是少阳病夹湿,方子应该是小柴胡汤合五苓散。


但中医辨证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当我把手往患者“寸关尺”三部脉一搭,发现,我脉诊之前的辨证不正确,患者脉象沉取无力,应该是阴证、虚证,而少阳病是阳证、实证,脉象应该是弦而有力的,再仔细问,患者有畏寒、怕冷饮,身体虚弱乏力,因而考虑是厥阴病,不能排除表阴证的少阴病,但仅靠平脉辨证即可排除三阳病,因为阳病,脉象必然的有力的。


而患者无呕吐下利等消化道的表现,故不支持太阴病综合考虑患者应该是厥阴病,不除外少阴病,结合患者有贫血和面目浮肿,最终考虑辨证为厥阴病并血虚水盛,选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患者服药5剂后诉口干、口苦、面目浮肿,明显减轻,舌象及脉象均有改善,但停药后症状反复,于是嘱患者守方。


  处方:


柴胡12g 黄芩9g 桂枝10g 干姜9g 栝楼根15g 炙甘草6g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6g 白术15g 茯苓15g 泽泻10g 生牡蛎15g 大枣6枚。


脉诊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理解是还没有领悟,不可随意否认这一传承数千年的中华国粹。


患者服中药前舌象



患者服5剂中药后复诊舌象


患者胃间质瘤术前腹部CT


术后病理


患者胃间质瘤术后复查腹部CT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奇脉法:祖传九代老中医--梁秀清
新安医学系列讲座之七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三板斧之崇脉诊
国医大师李士懋:掌握平脉析独,辨证论治更轻松.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