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树状思维到块茎思维
摘要:德勒兹认为系统化、层级化的树状思维限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与树状思维相对立的“块茎”思维方式。块茎思维反对统一并废弃二分,舒展块茎以便多元化,从而形成新的联结,创造新的关系。块茎思维所具有的接续和异质性相混合的原则、繁殖性原则、无意指断裂原则以及绘图和贴花原则是当代科学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工具箱。
  关键词:paper518.com 德勒兹;块茎思维;树状思维;创造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对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日益改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仅日益显现出复杂性、流变性,而且更彰显其异质性和不确定性。面对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生活世界,传统的树状思维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法国后现代解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对这种传统的讲究秩序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进行了解构和抨击:“我们已经厌烦树木,再也不能相信树、根及束状根了。我们已经吃够了它的苦头。”同时,他在《千高原》中又向人们展现了与树状思维相对立的块茎思维方式:“只有地下的须根、蔓生植物、野生植物和块茎才是美丽的、正直的和可爱的。”
  
  一、德勒兹对树状思维的批判
  
  整体与部分、个性与共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对于这样一些根本问题,人们总是倾向于在自然的类比中找寻答案。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代表查德·罗蒂曾提出“镜喻”理论。他论证:“西方哲学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认为主体能够正确地反映实在,就像镜子反射外部物体一样,真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表象。”[2](P526)德勒兹认为,在传统西方哲学中,除了“镜喻”理论外,还有“树喻”理论:“心灵按照系统原则和层级原则(知识的分支)来组织关于现实的知识(由镜子所提供的),而这些知识都扎根于坚实的基础(根)之上。”也就是说,就如同树的枝条最后归总到树根一样,知识的分枝最终也要深深地根植于坚实的基础。树的图像展示出主导人们认知的模式:井然有序的等级秩序,树枝的多样性从树干的统一性中生长出来,而根部的盘根错节也归于主干。树的譬喻可以归结到统一性、等级体系、线性秩序以及系统的胜利。事实上,西方知识界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以来的几千年中一直追求某个中心,某种终极存在以及以此为根据建立某种囊括一切的宏大知识体系作为自己的目标,它与人们对于终极理想的渴望不谋而合。究其本质,它构建的社会压根就是一种以某一点为中心,排斥它的另一面的、统一的、静态封闭的等级体系,这恰恰和真实世界复杂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状况相左。
  在德勒兹看来,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树喻文本。第一种是树状文本(the root—book),比喻线性的、循序渐进的、有序的系统。“树已经成了世界的形象,或者说,根(root)成了世界之树的形象。”它是一个带有主干和周围枝叶的直根,二值逻辑是根一树的精神现实。但德勒兹认为:“自然并不以那种方式运作:在自然中,根是主根,有一个更多繁殖的、边缘的和循环的分支系统,而不是一分为二的系统。”在德勒兹看来,二元性是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最根深蒂固的顽疾。二元性主张将事物之间的差异扩大为对立的状态,这样固然有其好处——只要有两种事物,我们就能找出不同。但是,这种树状思维造成了思想落后于自然,危险也正在于此。第二种是胚根或束状根文本,指称某种隐藏的或潜在的统一性。在这种图式中,“主根已经败育,或其顶尖受到破坏;但次根的一种直接的、不明确的繁殖移植到它上面来,经历了一次繁荣发展。这一次,自然现实使主根败育,但根的整体仍在,作为可能的过去或尚未到来的未来”。它的最大特征是仍效忠于统一性和总体性。譬如,古人遗留下来的大多数断简残篇之所以能代表总体或全部著作,其原因就在于此。这就等于说,“束状根系统并没有真的打破二元论,只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在自然与精神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互补性:整体始终在客体中受挫败和挫折,而一种新型整体却在主体中大获全胜”。
  德勒兹深刻地认识到:“非同寻常的是树状模式怎样支配了西方的现实和一切西方思想,不仅从植物学到生态学和解剖学,而且认识论、神学、存在论、全部哲学……”毫无疑问,这种树状思维模式,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发展变化的必然性、规律性,还是强调认识的确定性、绝对性、决定性等,在当时反宗教神学斗争中都起到了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绝对主义的整体性、齐一性本身是有保守的局限性的。正是这种局限性,使它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无法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生活问题。众所周知,树有根、干、枝、叶,层级分明,井然有序,而文化也有本质与表象、中心与边缘等层级系统,泾渭分明,拾级而上。西方文化就是一种以自明、同一、再现的主体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中心化、总体化、层级化的树状概念符号系统。对于这种延续数千年的以二分法的对立方式展开的根状思维以及为“现代性情愿效忠”的束状根思维,德勒兹和他的战友加塔里给予了驳斥。德勒兹认为:“树和根激发一种悲惨的思想形象,永远依据中心的或分离的高级的‘一’模仿多。如果我们考虑到一组枝干一根,那么,躯干就起到了对立分隔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次组合都是自下而上生长的……是从单个中心辐射出来的辐条构成的”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因素只能从一个更高级单位接收信息,只能沿着事先确定的道路接收主观情感,它把全部权力赋予一个记忆或中枢器官。他认为,西方的源自农业的、土地的官僚体制,把财产作为国家的基础,通过战争、诉讼、婚姻解决土地争端等都是树状思维模式在现实中的真实写照。因此,德勒兹指出:“思想不是树状的,而大脑也不是扎根的或分支的物质。被误称为‘树突’的东西并不保证神经元在一个连续纤维体内的连接。细胞之间的断裂,轴突的作用,突触的功能,突触的微小裂纹的存在,每一个信息跨越这些裂纹的跳跃,都使大脑成为沉浸在黏性平面或神经胶质上的一个多元体,一整个不稳定的或然系统。”任何阻碍运动,或企图将其在某种意义上固定的东西,不论在社会实践意义上,还是在哲学意义上,都被德勒兹看成是一种压制,都不能使我们走得更远。显然,德勒兹创立的后现代的“块茎”思维模式与哲学传统以来的中心主义的“树状思维”模式是相对立的。
  
  二、块茎思维的特点
  
  “块茎”是德勒兹哲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学概念,意指一切事物变动不居的复杂互联性,同时也是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善用比喻)的重要标识。《千高原》开篇第一章就是《块茎》,作为强度连续体的第一个高原冠之以《块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千高原》围绕着“块茎”和“树状”这一截然不同的范畴展开论述,充分展现了其鲜明的后现代思维模式。块茎,也译作“根茎”,我认为,两个译名都可行,但块茎更切合德勒兹的本意,它把此类植物地下发展的坚强生命力表达得更准确、更形象。
  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块茎”是指在土壤浅表层匍匐状蔓延生长的平卧茎。在日常生活中,块茎令人联想到马铃薯或红薯之类的植物块茎和鳞茎。但是,德勒兹的“块茎”决非仅仅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一种植物样态,而是指一切去除了中心、结构、整体、统一、组织、层级的后现代意义上的实体,这一术语在德勒兹的著作中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树状”思维模式的思想文化隐喻。“树状”模式具有中心论、规范化和等级制的特征,而“块茎”(如藤和草之茎)的生态学特征则是非中心、无规则、多元化的形态,它们斜逸横出,变化莫测。树的不同部分(如叶、枝、干、根)可以确认,但块茎无法辨认,因为“块茎”没有“基础”,不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它在地表上蔓延,扎下临时的而非永久的根,并借此生成新的“块茎”,然后继续蔓延。德勒兹认为,块茎在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鳞茎、薯茎是块茎,老鼠是块茎,洞穴也是块茎,游击战是块茎,体育竞赛是块茎,城市是块茎,网页是块茎,网聊、网恋是块茎。博客、黑客皆是块茎,它们本质上是不规则的、非决定性的、无法预料的,表现出隐蔽、侵入、外突、裂变、创造、生成等特性。这一本质是典型的反中心思维的体现,与柏拉图以来主导西方思想的“树状逻辑”恰成对照。在此意义上,块茎和树状模式不再是生物学概念或文学隐喻,而是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的挑战和实践。
  块茎,不同于树或根的形状,也不同于束状根,树、根及其束状根存在着或显著或潜在的有机系统,而块茎是无结构、开放性的系统。德勒兹把“块茎”的特征分为六项,在这里总结为四项:
  第一个特征——接续和异质性相混合的原则。指的是“根茎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够而且必须与任何其他一个点相联系”,并且块茎的诸要素都是由异质性构成的。块茎的接续性就像电子网络具有的超文本、超链接的性质。这与树状思维策划一个点并且固定一个秩序不同。一个块茎不停地在符号链、权力组织以及与艺术、科学和社会斗争相关的状况之间确立关系。而一个符号链就是一个块茎,聚集着各种各样的行为,每一种性质的符号链相关于非常多样的符码模式(生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这些符码不仅激活了不同的符号体系,而且激活了不同地位的事物状态,就像赛博空间蕴涵着繁复多姿的差异性旨趣。
  第二个特征——繁殖性原则。指的是通过线的接续形成的多样性,特别重要的是逃逸线、解辖域线等表示与外部关系的线。德勒兹认为:“只有当多被实际当成一个实体时,即‘繁殖’时,它才不再与一有任何关系,即作为主体或客体、自然现实或精神现实、形象或世界的一。繁殖是块茎的,并揭示树的伪繁殖,不管这些繁殖是什么。”繁殖既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只有诸种决定因素、量值和维度,如果没有在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繁殖,这些决定因素、量值和维度是无法在数量上增加的。繁殖主要被外部的逃逸线或解辖域线所限制,处于与其他繁殖相连接的黏性平面上。德勒兹说:“一个组合就是一次繁殖的各个维度的增加,必然在这次繁殖扩展其关联时改变其性质。在一个块茎内没有点或位置,即在结构、树或根中发现的点或位置。有的只是线。”譬如,音乐家在加快表演时并非仅仅在展示其精湛的技艺,而是在把音乐的点变成线,从而使整个节目无限地多样化。与此相反,树木则是被固定的点和位置所支配的。
  第三个特征——无意指断裂原则。无意指断裂是指任意的切断和曲折都是可能的,并且断裂之后可以重新随意连接。以此与分隔不同结构或把单一结构切割开来的多意指断裂相对立。譬如,蚂蚁的行进路线就是块茎的,德勒兹说:“你永远摆脱不掉蚂蚁,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个动物块茎,在大部分被毁灭之后可以不断返回。”每一个块茎都包含着分隔路线,块茎就是据这些分隔路线而被分层、分域、组织、指代或归属的。每一个块茎也包含着解域的路线,它就是不断沿着这些解域路线逃亡的。每当分隔路线爆裂成一条逃亡路线时,块茎就发生一次断裂。块茎断裂后会再次遇到对一切加以重新分层的组织,重构主体的属性——你所愿意重构的一切。“根茎虽然可以在某一点被破开、粉碎,但是,它很快就会在原有断裂线处或新的接线处重振旗鼓。”可见,块茎直接在异质因素中运作,从一条已经区别开来的路线向另一条跳跃,不遵循树状的进化图式,即从最小差异到最大差异的发展,相反,不同路线之间的横向交流搅乱了树的谱系,即块茎是反谱系的。音乐形式之所以可以比作一个块茎,其原因就在于此。
  第四个特征——绘图和贴花原则。指的是块茎是反结构的,它没有生成轴或深层结构,一个块茎对任何结构或生成模式都不负有义务。生成轴和深层结构是无限繁殖的踪迹的原则。而块茎则完全不同,是一张地图而不是一个踪迹。地图是与复写、复制对置的东西。复写是根据模式,经常返回到同样的东西,而地图则是不依据任何模式,它的所有维度都是可连接的、可拆解的、可颠倒的、可修改的。“它可以被撕破、被颠倒,适于任何一种放置方式,随意由个体、团体或社会构型重新制作。”同样,块茎(地图)有无数的入口和出口,有自己的逃逸线,可以随意与其他块茎相连。为了说明这个原理,德勒兹和加塔里对比了“痕迹追踪”和“地图制作”两个概念,指出地图与痕迹的区别在于:“地图完全指向与真实相接触的一种试验。”而与痕迹追踪有关的则是遗传轴和深层结构,是有关重现的原理,他认为“踪迹总是回到‘原处一,而不是向外发展。德勒兹号召人们去“制作地图,而不是追踪痕迹”。换句话说,就是去发展块茎思维,抑止根状或树状思维,去寻找新的连接体和发展平面,而不是去寻求“你去哪里?你从哪儿来?你朝哪儿走?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问题”。
  总起来说,块茎的这些特征迥异于树的特征。与树遵循“轨迹追溯”与枢轴式的再生产逻辑不同,由多维度或多方向的运动构成的“块茎”则总是位于中间,基于关系,把任何一点与任何其他一点联系起来,它构成n维度的线性繁殖。与一组点和位置所限定的结构不同,由作为其维度的分隔和层次的逃逸线或解域线构成的块茎是反谱系学的,“块茎”结构中的每一个关系都可随时切断或割裂,从而创造新的“块茎”或新的关系。与制造模式或建构范式的踪迹不同,块茎必须生产、必须建构,把各种各样的领域、平面、维度、功能、效果、目标和目的归总起来,是真正的多产过程。与等级制交流模式和既定路线的中心(和多中心)系统不同,块茎是无中心的、无等级的、无意指的系统,没有将军、没有组织记忆或中央自控系统,只有流通状态,流变思维是其思想核心。这种“块茎思想”与阐释学、精神分析学和符号学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它不探讨潜在的或隐蔽的深度,在块茎中,一切皆生成,即如何让文本、概念、主体发挥作用,创造新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块茎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块茎思想”实际上导致了力的重新组合,不同因素在这种组合中协同作用,促成了一种新的统一。
  
  三、块茎思维——当代科学发明创造的必备工具箱
  
  块茎思维作为一种动态的、非二元对立的、异质的和平面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给予德勒兹的理论以无穷的活力,而且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进行科学发明和创造的必备工具箱。
  块茎思维的一项主要原则就是多样永远位于同一之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块茎思维的实质就是横向思维,横向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向侧面方向运动以生成替代方案的模式而不是一直向前运动以发展一种具体的模式。正如你将一个孔钻得再深,也不会在另外的位置上再出现一个孔,树状思维就是在一个位置上将孔钻深,而块茎思维则是换一个位置重新钻孔,形成新模式,从而努力摆脱旧模式。我们之所以需要块茎思维,正是因为我们的树状思维已非常出色,特别是在中国,原创性的科学理论之所以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关键就是我们的研究人员普遍缺乏驰骋天宇、自由翱翔的想象和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的构建。特别是要想摘取诺贝尔奖这个科学王冠,非得打破传统思维中那种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僵硬狭隘、顽固守旧的思维模式,使人们普遍认识到正是这些过时的思维在笼罩着试图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束缚着他们的思想,堵塞着他们的智慧,妨碍着技术发明和各种原创性理论的发生与构成。德勒兹的“块茎思维”,就是要人们打破传统,抛弃常规,自由自在地向不同领域、不同方向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德勒兹列举了根茎的多种特征,其中接续、异质、多样、逃亡线、脱领土化、非意义切割和开放性地图,纵横交错,编制成复杂的线形图谱。德勒兹反对树状思维追求某种方法、某种技巧,使思想家掌握真理避免谬误的做法。因为在他看来,“方法”是普遍意识的条纹空间,指出了必须从一点到另一点所要遵循的路线,因而必定束缚思想的自由和创造性,导致思想上的顺从主义。相反,块茎思维作为一种外在性的思维方式,它把思想置于一个平滑空间之中,没有认识所要遵循的方法,没有有组织的规划平面,而是任由思想驰骋于外部关系的荒野。这恰恰是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时最需要的思维工具箱。因为科学认识作为一种无限复杂的活动,不仅需要花费超出常人的艰巨劳动,更需要思想解放、拥有激情、灵活机动,特别是需要在思维方法和探索途径上下工夫。事实上,科学发展史早已证明,每一项科学发现、每一门新科学的产生都离不开思维方式的革新。因此,要想振兴今天中国的科学技术,不仅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改变科技人员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观念,丰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从而提升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能力。
  在此,我们褒扬块茎思维并不是要取代树状思维,而是通过对树状思维加进创造力,从而使它更有效的一种方法。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样,两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块茎中存在着树结,根中有块茎的旁支。”块茎思维是生成性的——生成新模式,而树状思维则能发展由块茎思维生成的思想,因为在树状思维中,重要的是正确性、分析性和按部就班,而在块茎思维中,重要的是丰富性、启发性和跳跃性。两种思维方式截然不同,问题不在于哪一种效率更高,而在于我们必须认清二者的区别,以便更有效地使用它们,特别是过去我们对于树状思维所做的排他性强调使得研究并掌握块茎思维更加必要。但是,德勒兹的“块茎”思维中所蕴涵的彻底的不加任何约束的欲望之奔流,我们要给予警惕:他们似乎只在享受着无拘无束的宣泄的畅快,其中过度浪漫的色彩的确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因此,“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也必须是个传统主义者,要乐于用已有规则玩复杂的游戏,以便成为一个可以发明用来玩游戏的新规则和新棋子的成功的革新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科学创造的“意外惊喜”,才能“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未来的建筑是什么样子?——一种从空间出发的可能性
盆栽换土(金钱树)
论德勒兹的非理性认知论
树石:德勒兹论艺术
高贵独特的树月季
金钱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金钱树多久浇一次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