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衡》第八卷│艺增第二十七(3)

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农历己亥年【猪年】五月廿八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八卷——艺增第二十七(3)

【原文之三】

《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言鹤鸣九折之泽,声犹闻于天,以喻君子修德穷僻,名犹达朝廷也。言其闻高远,可矣;言其闻于天,增之也。

彼言声闻于天,见鹤鸣于云中,从地听之,度其声鸣于地,当复闻于天也。夫鹤鸣云中,人闻声仰而视之,目见其形。耳目同力,耳闻其声,则目见其形矣。然则耳目所闻见,不过十里,使参天之鸣,人不能闻也。何则?天之去人以万数远,则目不能见,耳不能闻。今鹤鸣从下闻之,鹤鸣近也。以从下闻其声,则谓其鸣于地,当复闻于天,失其实矣。其鹤鸣于云中,人从下闻之,如鸣于九皋。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无以知,意从准况之也。诗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

【拙解】

《诗经》中说:“鹤在沼泽深处长鸣,在天上可听闻其声。”是说鹤在曲折的沼泽深处长鸣,其声音犹如在天上听到,用以比喻君子在穷乡僻壤修德养性,名声好像上达朝廷。说听其声高远,可以;说其声在天上听到,夸张了。

作者说声音在天上听到,是看见鹤在云中鸣叫,从地上听到了它的声音,推测鹤在地上鸣叫的声音,应当也会在天上听到。鹤在云中鸣,人听到声音仰头而视,眼睛看见它的形状。耳与目能力相同,耳能听见其声,则目可见其形。然而耳与目所能听到能看见,不超过十里,假使是来自天上的鸣叫,人不能听见。为何?天远离人有数万里,则眼不能看见,耳不能听到。如今鹤的鸣声可从下面听到,鹤鸣之声很近。因为从下面听闻其声,便说它在地上鸣叫,应当在天上也能听到,有失其实。鹤在云中鸣叫,人从下面听到,好像是在沼泽深处鸣叫。人没有在天上,何以知道能在天上听到呢?无从知晓,那种想法是推测出来的。诗人或许当时并不知道,真心以为就是如此;或许当时知道实情而只是欲以此比喻事情,故而使用夸张的说法。

【小议】

诗作,是艺术,毋庸置疑。既然是艺术,用些夸张的喻事手法是很正常的,总不能都用平淡之辞吧?诗,可喻事,可即景,亦可言情。“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中这两句,是在暗喻君子虽潜身于“穷僻”之所“修德”,其德行盛名仍可上达朝廷,当真是很惬意、很美妙的诗句。若言史实,不宜“语增”。《诗经》非史书,而是充满了古代诗文艺术气息的经典雅作,其中很多“增语”的使用很奇妙、很优雅,细品常有进入美轮美奂化境之感。如果单单拿出某字、某词、某句细究其是否为实,那就是有些糟蹋艺术的味道了,实在不妥。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0023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鹤鸣
鹤鸣九皋 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
《诗经》·鹤鸣
榖和穀辨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