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道德经》“治大邦,若烹小鲜”?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继续宣说“以无事取天下”的奥义,并结合民间的原始信仰来宣说道的威力不可思议。“道莅天下,其鬼不祟”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道行在地上,则鬼不作祟,人不害人,阴阳和顺,国泰民安。“圣人亦不伤人”一句令人生疑,鬼作祟伤人为世人共识,圣人岂会伤人?鬼与圣人对举令人费解。其中有文字错误,祟误为神,再误为神与圣人对举。

第六十章

第一段:治大邦,若烹小鲜。

第二段: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

第三段:非其祟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第四段: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治大邦,若烹小鲜。

王弼注:“不扰也。”此句经文争议颇多。王弼的不扰动成为后世的主流解读,河上公说:“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扰,恐其糜也。”二位大师都以“不敢扰”为解。王弼进一步说:“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

扰是躁动,伤害物性。静才能全真。这是“静为躁君”和“躁胜寒,静胜热”的修行思想。无事取天下正是静则全真,静就是无为、无事、无欲。这个解读已经广为接受,但如果细读文意,还有第二种解读的可能性。

大国与小鲜对举,实际是大与小对举,这是《道德经》的基本文法。结合后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因此经文的第二种解读就是“以道莅天下”,治大国极易,本意还是宣说以无事取天下的无为思想。

第二段经文: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才是此章的道眼。老子在五十四章和上章都结合华人的民间原始信仰来宣说道的新教义。祭祀是民间原始信仰,鬼和积阴德更是民间原始信仰。注意到《道德经》与民间原始信仰的关系是有价值的,这是道家大宗师对待民间原始信仰的基本态度。

孔子曾说:“敬鬼神而远之”,说出了儒家与民间原始信仰的关系。现代文化精英都从大学堂接受知识和思想,已经远离民间原始信仰,对此很陌生。但老子孔子时代完全不是这样,民间原始信仰影响极大,尤其在楚国(湖南湖北地区的巫术长期在民间发挥作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精神疾病的成因有深刻分析,人的童年经历的重大事件会影响人的一辈子。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大学堂已经几乎绝迹的民间原始信仰依然深藏在人的深意识中,人生的关键时刻不是由大学的知识在做主,而是明显的爆发出民间原始信仰的冲动

老子孔子思想中必须兼顾某些民间原始信仰,这既是祖先所传下来的习俗,又是时代和心理因素决定的。

王弼本原文是“其鬼不神”,庄子《天下》作“其鬼不祟”。到底是“其鬼不神”还是“其鬼不祟”?从文意来说,必然是“其鬼不祟”。其鬼不祟就是道莅天下之时,鬼不敢作祟。

经文: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即使鬼出来作祟,鬼作祟也不能伤人,因为有道的法力护佑。这是再次强调道的法力无边广大。老子反复宣说道的存在性和巨大力量,现在结合民间原始信仰再一次强调,这是民间听得懂的语言。

佛教传入中华,老子的后继者显然没有继承大宗师伟大而深刻的教理,在与佛教大师的教义论辩中处于下风,从而不得不走向民间,符咒箓水成为主要的武器。文化精英纷纷转向佛教,僧肇就是最典型的一位。

第三段经文:非其祟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此句经文可以连在第二段,但分为另一段更为合适。“圣人亦不伤人”这句经文很难解读。

王弼看到此句经文的疑问处,就提出了全新的解读:“道洽,则神不伤人;神不伤人,则不知神之为神也。道洽,则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则亦不知圣人之为圣也夫持威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圣之为神圣,道之极也。

洽是完全浸润,道洽就是道莅天下,道无处不在。换句话说,就是如西方人所说的“道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王弼深深被“太上,不知有之”和“功成事遂,百姓常谓我自然”所感染,鬼不伤人就是鬼不显形,圣人不伤人就是圣人不显形。不显形就是道莅天下,也就是道洽。

王弼深知《道德经》可以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所以威纲治国是“治之衰也”。王弼《易经》贲卦注:“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处贲之时,处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这就是文明一词的精彩注解。王弼注《道德经》,文明的理念时刻藏于心灵深处。

萧天石称王弼此注“极为精要。”后面申说:“夫圣人以道莅天下,不以苛政苦民,不以虐政扰民,不以暴政害民,不以严刑竣法威天下,不以多事多役困天下则自上下咸归于道,咸安于无事,而和气致祥,则虽与鬼神为邻,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亦必相与而道化。”(《道德经圣解》第403页)萧天石对王弼的注释心领神会。

但需要指出的事,其鬼不祟或其鬼不神中的祟或神是动词,不是名词,鬼才是名词主语。从“其鬼不祟”开始主语一直没有变,“其祟不伤人”或“其神不伤人”的主语不是祟或神,而是鬼,这是很明显的。


这样鬼与圣人是对举。后文的两不相伤的“两”是鬼和圣人,不是神和圣人。王弼后面的注是:“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不伤人,神亦不伤人。故曰两不相伤也。神圣合道,交归之也。”这里更加提出“神圣合道”的新理论。

鬼与神是原始信仰前者流行于民间,后者是上层信仰。鬼的甲骨文造字是“田”(加一瞥)和“儿”,儿中有一“厶”字。田代表脑袋,思上部是田,正代表脑袋。鬼头特别大,身子细长。头是畸形,一瞥就是代表。


厶就是今天的私,自环者谓之厶,私像一个鱼钩,自环就是自私。鬼偏旁的字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魑魅魍魉,非常可怕。魔是鬼之最大者。鬼代表黑暗,黑魆魆这个词组说明了这一点。

综合甲骨文鬼的造字就可得出鬼的基本含义:畸形的、害人的、恐怖的、自私的、黑暗中行动的阴类,且种类很多。这是甲骨文中最令人憎恶、令人恐惧的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其祟不伤人,人亦不伤人”如何解读?
《道德经》“天下神器”指什么?老子为什么反对争斗?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圣解(七十四)
《道德经》第六十章心得
道德经详注第六十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