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醴陵王仙行

□ 史铁良

▲三狮洞最大的明洞外观,旁边小庙匾额书“三狮圣殿” 邹培健 摄

▲暗洞山门,上书“三狮古洞” 邹培健 摄

醴陵市东30里有个王仙镇,其得名与著名仙人王乔有关。自古传说,王乔在此修炼成仙。唐代大历(766—779)年间,有个叫护国的江南僧人云游到醴陵,写过一首《题醴陵王仙观歌》,开篇便说:“王乔一去空仙观,白云至今凝不散。”可知此说由来已久,也许将王乔与王仙相连,护国是始作俑者。

1

新年刚过,我来到王仙镇,陪同我的是王仙小学校长袁君巧生。我举目四望,发现这里的山峦与众不同,不少山头圆圆的,如同硕大无比的馒头。其中最出名的是狮形山,以其形如蹲踞的狮子而得名,又称王仙山、王乔山、太山。宋代《新定九域志》古迹部分将它列为潭州十六处古迹之一,更使它名播遐迩了。

狮形山有三个岩洞,称三狮洞,二明一暗。暗洞最低,在山脚,陡峭幽邃,深约二百米,中间空间甚大,直径约百米,如无照明,则漆黑一团。洞底有暗流,不知通向何方。暗洞上方是最大的一个明洞,形如狮子大张口,可吞吐千人。洞中右边有一小殿,供奉着菩萨,匾题“三狮圣殿”。

现在有个法号释耀法的僧人在此主事,他领我们在洞中转了一圈,洞的一侧有块石碑,碑文记载,民国十三年,何斋公在此修炼,建有三尊大佛、观音、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文革”中被毁。何斋公其人不知所终,一般人都说他已不在人世,但释耀法说,2006年他在峨眉山见过此人,今年应有125岁。他原来在另一个明洞中修炼,那个明洞在靠近山顶的另一面。我又提出能否带我们去看看,他欣然应允。

同行的袁君有恐高症,只好留在山下。从山下到山腰全是陡峭的岩石,所幸有当年何斋公开出的一级级石磴。我小心翼翼地随着法师向上攀登,到了稍高处,不得不手脚并用,以防不测。爬到山腰,以上便是土路了,那是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两旁挡路的杂草荆棘早已被耀法砍去,但也没有了可资攀援之物。路又陡又滑,我只好像动物那样向上爬,我的头似乎就顶着耀法的脚。终于到了山顶,法师领着我向下走了几十米,又到了一悬崖峭壁处,必须经过它,才能到达第二个明洞。绝壁上有何斋公开凿的一线小径,二三十米长,二三寸宽,可以放下一只脚。我探头向崖下看去,只见无边无际的雾海,什么也看不见,《长恨歌》中的“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也不过如此吧。

这茫茫的景象,更使人觉得它的神秘,它的深不可测。法师说,他先过去,又一再嘱咐我小心。只见他如履平地般地很快到了彼岸,我却心中忐忑,生怕掉下去粉身碎骨。还是不去了吧,我想。又觉得这样做太没面子,于是下定决心,过!

我脸朝内,全身紧贴崖壁,张开双手,就像一个“大”字,趴在悬崖上。双手总想抓住点什么,但光光的峭壁上连个凹凸处也没有。我只能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全神贯注地盯着狭窄的路面,可不敢往下看,腿有点发软。我告诫自己,绝对软不得,否则更容易摔下去。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寸步难行。也不知过了多久,才捱到它的尽头,到了一块不大的平台上,我才长嘘一口气。

2

我的这次经历和韩愈的一次经历有点相似。据李肇《国史补》所记,韩愈好奇,曾与客登华山绝顶,可是下不来,害怕得恸哭流涕。一些士子不相信,认为这是厚诬古人。

韩愈确实是个硬汉,苏轼评价他“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谏迎佛骨一事就足可证明,为此他差点身首异处,而在去贬所的途中,他仍写下“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掷地有声的文字。而在华山绝顶困死或摔死,则是无谓的牺牲,轻于鸿毛,所以他才恸哭,那是对生命的珍爱。我相信李肇所记,我在悬崖上的惧怕心理与韩愈毫无二致,只是没有大放悲声而已,在平台上我还心有余悸呢。

平台后面便是第二个明洞,洞的两旁、上方以及平台下面全是悬崖。此洞与第一个明洞相比,小多了,但也有三四百平方米,洞的前半部分有一人多高,愈往里愈低。

法师说,这就是当年何斋公修炼的场所。现在仍可以看到何斋公在洞中开凿的痕迹,洞的两旁是长方形洼地,底部凿得很平整,比地面低一尺,中间是过道,右边洼地靠里面一端凿成沙发状,可能是何斋公入定的地方,或用来放佛像。何斋公在此一住就是数十年,那份孤独与寂寞,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3

离狮形山约二里,有个叫观口的地方,古时,那里建有著名的登真观。它本是登真观的出入口。登真观之出名,主要在于它拥有唐玄宗、宋太宗所赐墨宝。一个远离京师、处于偏僻之地的道观,竟能得到两个朝代、两位皇帝所赐墨宝,这在封建社会,实在是一种殊荣,可谓皇恩浩荡了。

唐玄宗为登真观题辞并不奇怪,因为李唐王朝重道教。而宋太宗主要是爱好书法,又有前朝皇帝赐书在先,他不过步后尘而已。

欧阳修的《御书阁记》(见《居士集》卷39)记载了这段历史佳话。唐开元(713—741)年间,玄宗为登真观书六个大字,揭于观中。宋太宗听说此事,甚为好奇,于是取来京城,阅毕,归还时又赐御书飞白字。“飞白”是书法用语,指字的笔画中有墨色未到的空白处。后来,登真观大火,独飞白书存。

康定元年(1040),道士彭知一恢复登真观,又建一楼,以藏太宗所赐书,这便是御书阁。彭知一通过欧阳修的朋友,请欧阳修作文以记其事,凡十余请,欧阳修才写下这篇《御书阁记》,没想到为地方史保存了一份珍贵资料。令人遗憾的是太宗飞白连同御书阁、登真观早已灰飞烟灭。

在《御书阁记》中,欧阳修感叹道教的“灵仙飞化之术,其事冥深,不可质究”。这说明他对得道成仙之说是持怀疑态度的。

道教的修炼之术,采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影响颇大,不仅近世的何斋公,现在的释耀法亦受其影响。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尤为严重,雄才大略如汉武帝,英明如唐太宗,都曾为求长生而付出代价。吃长生药是因为怕死,在这方面又恰恰折射出他们的不惜一死,以至于前仆后继。唐太宗以后,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都是吃长生药而一命呜呼的。其行愚不可及,令人不胜唏嘘。

范成大诗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说得何等通达透彻,而那些希冀长生不老的人偏偏要“挟太山以超北海”,往往南辕北辙。

4

我们对教徒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虽然不能认同,但他们的执着精神是否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索呢?那狮形山上的一级级石磴,悬崖上的小径,洞中的洼地,都是何斋公凭一人之力,一錾一錾地开凿出来的,那要付出多少时间,多大精力。长年累月地凿呀凿,那铁锤砸在錾子上的叮叮声,似乎还在山间回响,那山崖上的身影也仿佛出现在我眼前,令我联想起李贺笔下端州石工的形象:“踏天磨刀割紫云”。他就是那样地耐得寂寞,不畏风险,不顾艰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我们常人能以这种精神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和学习,那么,必将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其功主要不在个人,而在社会、在人民、在国家。这与只知道追求个体生命之永恒者相比,其差距岂只在霄壤之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醴陵登真观
吾有佳联,以承其美
王阳明被贬谪后竟然在贵州的这个山洞里居住!
被称为“洞中王”的织金洞到底怎么样?老李亲历后这么说
黄家大洞(建明洞)躲匪洞堡
云南风物 || 临安〔建水〕燕子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