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画坛北宋三英掠影

《千里江山图》蔡京跋

北宋山水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臻于成熟,涌现出一大批山水画名家。画坛北宋三大名家一般是指北宋时期的著名山水画家李成、范宽和王希孟。他们继承五代荆、关、董、巨四大家及唐代李思训、李道诏父子的绘画技法,多取深远高阔的全景构图,充分发挥各种皴染的技巧,进一步完善绘画技法,将中国山水画宏伟的表现能力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取得旷古未有的艺术成就。宋代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称之为“百代标程”。

李成(传)《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一、李成

李成(919—967)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系唐宗室后裔。祖父李鼎曾任苏州刺史,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李成又称为李营丘。他出身前朝皇族,胸有大志,但命运不济,抱负得不到施展,故放意诗酒,寓兴于画,初非求善,唯以自娱于其间耳。但其博学多才,天资聪慧,平生好游山川江湖,笔墨因是大进,逐以善画山水而闻名于世 。“于时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李成恃才傲物,桀骜不驯,许多达官显贵求画均嗤之以鼻。后日耽狂饮,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英年早逝,年仅48岁。

李成(传)《寒林平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山水初师荆浩、关仝,后隐居山林,师法自然。'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凡烟云变灭,树木萧森,正流危栈,断桥绝涧,无不吐自胸中而写之笔下。他创造的平远寒林的形象已从荆关一派宏伟壮丽的面貌中脱颖而出,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他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他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正是这种'石如云动'的技法,成为李成笔法的重要风格标记。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描述为,'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墨法稍微者,营丘之制也'。

李成(传)《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 阿特金斯美术馆藏

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称他“扫千里于咫尺,写万里于指间”。李成真迹在北宋时期已经很少,而摹仿赝品甚多,就连同时代的米芾平生也只见过两幅真品,他甚至提出了流传画作'无李论'之说。今传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但是否真品尚存异议。

范宽《寒林雪景图》

二、范宽

范宽(950-1032),北宋名画家,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初师荆浩、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日夕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写山真骨,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呈现于笔下,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山水画形成期北方画派的一代大师。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称赞范宽的画'真古今绝笔也',明朝大画家董其昌评价范宽'宋画第一'。

范宽《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范宽的山水画构图继承荆浩'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壮阔伟岸,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墨色。其画峰峦浑厚端庄,雄奇险峻;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范宽的标准皴法被称为'雨点皴',也称为'芝麻皴',其下笔均直,形如稻谷,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范宽善用积墨法,用黑沉沉的浓厚的墨韵,厚实而滋润,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宋人论他的作品大多认为,气魄雄伟,境界浩莽,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而米芾却认为其用墨过浓,'土石不分',是其缺点。但这正是范宽独有的风格。

范宽《雪山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范宽两位大师在宋初山水画坛建立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分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画家。北宋后期画家王诜将李成与范宽的山水画相比较,喻为'一文一武',认为范宽的雄强壮观、厚实滋润的山水形象与李成的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情调体貌相反,而别具风格。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也认为'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座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宣和画谱》著录范宽的作品有五十八件。现存范宽的真迹不多,仅有《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数件精品。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1)

三、王希孟

王希孟(约1096—1119),北宋晚期著名画家,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以一幅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十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王希孟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徽宗皇帝亲授指点笔墨技法,技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2)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进献宋徽宗,很受徽宗皇帝赏识,时年仅十八岁。此后便无音讯,后人推测,完成此画后不久他即去世。之后,宋徽宗将此画赐给蔡京,宋徽宗与蔡京非同寻常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蔡京在此画的一段题跋,成为记载这幅画的唯一资料。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3)

《千里江山图》是这位天才画家的唯一传世作品。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传统青绿山水画法,以大青绿为基调,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4)

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结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使画面层次分明,富有变化,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5)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时人赞其画'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人物如蚁,不可胜数,生息劳作,生动活泼。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6)

此图无作者款印,卷后有宋代蔡京与元代溥光和尚二跋,钤「缉熙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二十八方。清初梁清标签题为王希孟作。作品流转有序,经宋代蔡京、内府,元代溥光,清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今藏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千里江山图》领衔北宋书画TOP10(已编辑)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_气势雄伟壮丽青绿山水画全卷高清大图
融合北宋五大门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细说《千里江山图》卷
他一生只留下一张画,以一张画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那年他18岁
宋徽宗监制,蔡京正名,18岁少年的遗世巨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