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解汉字 第二十一课 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愠”字。
yùn形声从心,昷(wēn)声。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蕴”省略,表示积聚、蓄藏。心+昷 表示问题积蓄在内心,无法解决。本义:思虑不通累积于心表现出不满而未发怒
现代人把情绪分为四大种类:喜、怒、哀、惧
分成九类: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羞愧
但是都没把“愠”单独划分出来作一种。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因为“愠”在人的思想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我们看看现代人所忽略的“愠”是什么。
古诗《南风歌》里就提到了“愠”: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歌》在《史记》上有记载: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
《礼记·乐记》有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舜生于蒲兴于蒲坂,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上。
受禅于尧,身负众望。
他以孝兴天下,定五刑,通度量,明音律,学礼制。
作为一代贤明君王,励精图治,富民兴邦,
使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雏形。
开辟了中华民族步入文明的历史道路,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舜的时代是中国农业文化成熟时期
农耕生产的经验和能力是取得社会地位重要条件。
传说他的先祖虞幕能“听协风”,
就是擅长观察天气变化,帮助人民种好庄稼。
舜也是农业生产的好手,他躬耕历山,
因为庄稼长得好,远近都来参观学习。

为什么说南风能解民愠?民愠是什么?
《南风歌》相传出自舜帝。其中“民”指人民。
当时中国地区正是农业文化成熟时期,人民也就是农民。
农民忧虑的是气象。风调雨顺则丰收。
遇到风雨不顺旱涝灾害,人民惶恐担忧。
要想尽各种办法应对自然灾害,保证农业丰收。
而当时生产力落后,人们能想的办法,采取的措施非常有限。
面对自然灾害往往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
问题在内心积累,无法解决。
这就是当时的民愠。
南风是生长之风。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大部分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盛行偏北的冬季风;夏季,盛行偏南的夏季风
因此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南风就是春夏暖热且含有丰富的水汽季风
南风起则风调雨顺,丰收可望。
所以舜说:南风可解民愠。
可见“愠”是“疑惑郁结”
遇到问题无法解决,积累在心里而表现出来的情绪
在舜的年代“民愠”就是担心气象不好影响农业生产。
南风带来的风调雨顺可使农业丰收,解决“民愠”,而实现天下大治。
所以说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在远古时期,风调雨顺,解决农业生产等物质问题便能解民愠。
而踏入文明社会后,民愠更多在文化精神方面。
要解民愠则需要解决精神上的问题。
这就要施行教育,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
所以,记录最伟大教师孔子一生言行的《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提出“不愠”这个最高的教育目标。

如何实现“不愠”呢?
论语有八个字总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用心思索而未能通达谓之愤。略加指点,便豁然开朗。
而口能述谓之悱。略加开导,便心意舒畅。
“愤”和“就是学生正在积极思考,而又解决,
问题积累在内心的状态——这不就是“愠”么?
当学生表现出“愠”的时候教师应给以指导,帮助学生开导思路
——这就是“启”“发”。

启发式教育就是孔子最早提出并实践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
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心理状态——“”,
以及出现这种心理的正确处理方法——“启”和“发”。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
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背。
就以“启发式教学”为例。
许多人都以为“启发式教学”是苏格拉底的首创。
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
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
同时,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产婆术”对话法的共同之处是:
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
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孔子则由学生自己思考出现“愤”“悱”的思想状态,
表现出“愠”的情绪才去点拨一下。
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主动性不
在教师能力范围内效果尚可,
但难以在更高水平的学习上给学生帮助。
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教师只是学生思考不通的时候在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越学越深。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
尽管两种方法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
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具有更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可见,《论语》开篇第一章的“不愠”体现了儒家传统教育对学生心理状态,
特别是学习心理状态的重视。
一但学生出现“愠”——问题在内心积累,
教师就及时点拨,帮忙解决,启而发之,
促其前进,使之“不愠”。
这是孔子高效率地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主要方法。

可是,近现代教育把“愠”——这个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心理置之不理。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漠视孩子学习中出现的“愠”。
简单地把孩子看成学习机器:
学或者不学,积极或者消极,懂或者不懂,开心或者不开心、、、、、
只有两种状态。
不知道大部分孩子在学和不学之间,
积极和不积极之间,懂和不懂之间,
开心和不开心之间要经过“愠”的历程。
当孩子在学习或者成长中出现“愠”的时候,
如果我们正确的引导,孩子就积极、开心地学懂了。
可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更多时候对孩子的“愠”视而不见。
对这种心理状态完全没有认识,
更谈不上如何有智慧地“启”和“发”。

这正是现代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
缺乏对孩子心理的观察理解和引导,
特别是缺乏对孩子处于迷惘之际的心理——愠的理解。
错失了许多事半功倍地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机会。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
除了喜怒哀乐之外,更要留意孩子之“愠”。
通过孩子表现出来“愠”的情绪,
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给予引导,
从而有效地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毕竟,孩子还小,才刚开始学习和理解这个世界,
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
遇到了困惑,不能解决,
积累在内心的时候如果有老师或家长及时提点启发,
必然能步步向上。
这正是“愠”字所蕴藏的智慧。
希望它能给大家启迪,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孩子的疑惑,
在需要的时候给孩子适当的帮助。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好,这一期就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曲《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这句话,说透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
遍行德孝事 再咏南风歌
2500多年前的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依然有积极启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切磋琢磨、举一反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