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编创“大师剧” 培育价值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3-29 03:43

  【奋斗足迹】

  讲述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启元

  从本科开始我就在复旦大学求学,在医学院和校本部都取得过学位,现在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便是地方史。我所生活的学校的历史,自然而然成为我比较关注的话题。

  2017年起,复旦大学开展校园“大师剧”的编剧演出活动,我是第一批受邀加盟的,从那时起,我们创作和排演了四部“大师剧”,讲述老校长马相伯、李登辉、陈望道,以及上海医学院创办人颜福庆的事迹。

  回顾自己参与的“大师剧”创作,发现以前我一直用编剧视角看待学校与大师的生平史实。隔了几年,再看之前的剧本和演出录像,我对校园“大师剧”有一些新的感悟。

  我参与的四部“大师剧”,都努力用接近历史原貌的情境,向师生们展示更为温情沉着的大师形象。比如,陈望道先生是《共产党宣言》首位中文译者,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他关注白话文、妇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陈望道先生团结很多教授一起建设复旦大学,这些历史人物形象都是值得在舞台上展现的。相似的还有上海医学院创办人颜福庆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执着的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的女儿在他募建医学院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父女亲情同样是颜福庆先生值得分享的故事。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是校园“大师剧”特有的魅力所在。

  校园“大师剧”的观众是学校师生,参加演出的人员同样也来自这里的师生。在话剧演出给观众以感悟的同时,大师对演职人员情感上的影响,有时效果更为直接而全面。不止一位演职人员对我说,参与表演“大师剧”的过程,让他们收获了触及灵魂的情感震撼和思想认同。

  校园里的“大师剧”既是具备感召力的思政课堂,也是一种注重艺术内涵的交流实践。正是在这种跨越时代背景的交流过程中,大师们的理想和意志得以传承并发扬,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胸襟情怀所汇聚而成的大学精神,会不断激励我们年轻的学子不负理想、砥砺前行。

  “大师剧”的推广是一种开创性的尝试,成为校史教育的有益补充。融入舞台与表演元素,以“大师剧”开展校史教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话剧主题也可以从“大师”拓展到“伟大的时代”,这是“大师剧”未来推广的潜在市场,作为各个学校校史教育的一部分来推广,丰富校史教育的呈现形式。希望未来有更多新颖而有价值的活动,能给校园增添更多的活力。

  (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9日 07版)

[ 责编:张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史馆前言
十周年庆典策划方案5篇
校史,值得发掘研究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曾经大学(06)——山医与齐鲁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