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歇故里弋阳城
userphoto

2023.06.08 浙江

关注

一、引子

二、黄国、黄姓与春申君

三、弋阳城

四、人工改道,小潢河穿城而过

五、南湖

六、五教共睦之地

七、最美的古城

八、陈元光的家乡

九、英雄的

十、人文的古城

十一、百姓的古城

一、引子

小潢河蜿蜒而过,潢川城被分为南北两城。北城叫春申镇,源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现在还留有春申君故宅、春申君漆井、春申君墓地等遗址,地方志上也有不少关于他的记载。春申君从这里出发东去,开发江东,是上海城市之父,苏州的城隍;南城叫弋阳镇,即弋阳古城,据各版本州志、府志、省志、一统志记载,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出生地,是享誉海内外的浮光陈氏之根,光州也因此被誉为“闽台祖地”。

一水带两城

潢川建城,有史记录、有物可考的历史,超过了四千年——从夏商周时期的黄国,到战国楚属时的弋阳建制,唐改光州,再到民国初年更名为潢川,这其中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潢川城西北6公里处保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国故城遗址;今天潢川的南城,就是始建于南北朝时期,从黄国故城处迁来的弋阳古城,这是中原地区,特别是信阳市范围内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街古城社区。

潢川城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历来都是豫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人文荟萃之地。

二、黄国、黄姓与春申君

黄国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为夏启所封,位于淮西,中原至江南过渡性地带。楚国争霸中原的战争中,黄国始终以中原邦国自居,与齐、宋、郑、卫、鲁修好,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抗衡强楚,直至公元前648年为楚国吞并。

自有黄国,才形成“以国为姓”的黄姓,是世界黄姓的发源地黄国被楚国兼并后,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背井离乡,其中大部分被强迁到当时南方楚国腹地,他们“以国为氏”,形成了后来的州(黄冈)、黄陂、黄安(红安县)、黄梅等地名。

楚并黄三百年后,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黄姓人物——楚属黄国后裔春申君黄歇。黄歇仕楚,为相二十五载,政绩卓著,战国四子之一,给黄氏家族带来了中兴。黄歇北伐灭鲁后,封于包括黄国故地在内的淮北十二县,封号春申君。公元241年,楚国迁都春申君封地内的寿春,黄歇又被改封于偏远的江东吴地。

每每说起春申君黄歇,很多人津津乐道于一纸退秦兵百万”“辅助楚王上位等,我觉得,春申君的历史功绩,最重要的就是他对江东吴地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建城兴市,疏通河道,抑制水患,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春申君的政绩深得民心当地老百姓可以抛开史书,代代相传地记住他怀念他的原因。

上海简称“申”,黄浦江的“黄”,以及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等地名,包括旧上海《申报》之名,都是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而命名。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受益于春申君黄歇的城市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都是今天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说起文化自信,有很多人以为上海是海派文化,但追本溯源,上海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是来自中原黄国故地的春申君文化

三、弋阳城

考古实物显示,黄地入楚后,在今黄国故城处战国时期即置有弋阳县,这是潢川设县之始。“弋阳”之名源于故城西北的弋山(或浮弋山、浮光山)。道元云:“弋阳县,谓在弋山之阳也。”

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留下的潢川城老照片:城墙、城河及远山,再现了光州十景之首的《弋山西峙》

随着秦汉大一统,弋阳城因地理位置居中,商贸流通,人文繁盛,逐步发展为豫东南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再后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战火烽燃,随着北方势力的南下,弋阳城成为战争的前沿。南朝宋、齐之时,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分弋阳郡立光城左郡,并分置南北两个弋阳。当黄国故城处的北弋阳在战争中沦为废墟,政权及原住民随着侨置的南弋阳不断南移,从最初的迁建于今天潢川南城处,直至渡过长江。《中国移民史》记载:“淮西入魏时,七郡民不愿属魏,连营南奔。”再后来,随着北方的强大,南弋阳返迁无望,遂土断于今江西弋阳一带,这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乡。此时的北弋阳被北齐政权改名为定城,治所即在今天潢川南城处,直到今天,我们南城依然被称为弋阳古城,而江西弋阳县也多了一个“定城”的别称。

弋阳城是有一定规模的。《资治通鉴》记载有唐末朱全忠率四十万大军围攻,光州刺史柴再用严守备,城得免,这充分显示其城池的坚固。由于弋阳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各执政者都在不断地加速扩建。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亲下诏书号召农闲季节修筑城池:“农闲与板筑,农忙则罢役。”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为河南北路招讨使,为抵御金人南侵,亦令牛皋等相度修城。

隋唐大一统后,战争中从弋阳郡分置出的光州治所移回定城,潢川城的历史也开启了后来1300年的光州时期。

四、人工改道,小潢河穿城而过

现在架桥技术发达,跨江跨河发展的城市很多,而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一条河一条江往往就是一道“天堑”,一水隔两城的城市并不多见,而潢川就是其中之一。

小潢河得名于黄国,本名黄河,后因区别于北方那条母亲河而被改名为带三点水的“潢河”。民国初年,全国性废州府设县治,“光州”及“光州府”名被废止,因这条穿城而过的小潢河得名“潢川县”。

小潢河原本从弋阳古城的西南转而东流,现在却位从古城的西北转而向东,这并不是天然的。1195年,光州知州梁季泌扩建光州城(即弋阳古城),城市始扩至今天北城的部分地区。当时这穿城而过的小潢河也仅仅只是城西北龙湖泄洪的“一支流小沟”,最终在潢川城东部汇入小潢河。明“洪武初,河至沙沟转而东,郡兵部尚书张安仁以形家言,议改今河”,引小潢河穿城而过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城市格局——小潢河在南北两城间呈S状流过,俯瞰城市如八卦一般。

五、南湖

曾经的南湖是光州城的风景名胜之一:界湖为堤,中有小桥,以通水流,就中小阜,别建湖心水亭;湖中荷叶甜甜,绿益红英,弥满湖洲,清露朝温,香风袭人;南湖南岸的观音阁与北岸水月、三义诸观遥相对峙,朱栏交映,湖之形胜蔚然。《光州志》记载:“南湖旧名官湖,以其在南城之南又名为南湖。径围二百亩,中有直滕一。滕之左右,又分为东、西两湖,有楼阁台榭,错峙于湖之南北。旁岸杂植桐柳,当烟雨蒙空时,树色皆在有无隐见间。”

南湖周边是五大宗教汇集之地,彰显了光州文化中包容与开放的胸襟;南湖周边也是多家知名商会会馆所在地,是商业繁华之地;清时,南湖北岸还建有供文人士子们读书的“弋阳书院”,内藏各种经书,供好学而无力买书的文人到馆内借读、查阅、抄录;同时南湖周边还是光州市民的游乐之地,当时光州人喜作南湖之游。明清两代,寺庙多附建演乐台和戏楼,上自达官显贵,下及庶民百姓,莫不乐在其中。南湖北岸“万寿宫”,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改为“新生舞台”,盛极一时。

六、五教共睦之地

南湖位于弋阳古城的中心位置,在南湖周边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依湖而建有南海观音禅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三义观五大宗教活动场所,是豫东南享有盛名的五大宗教活动集中地,并呈现出五教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景象。因宗教类别不同,兴建历史时期不同,南湖周边建筑风格亦各具特色。不同历史积淀和多元文化交融,使南湖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南湖周边“五教共睦”的独特现象,己成为潢川南城特有的文化符号。

五教中,佛教于唐末宋初传入潢川,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于普惠寺设僧正司,掌管僧侣事物。明清时为潢川佛教蓬勃发展期,民国最盛,现在也是热度不减。南湖南岸小南海观音禅寺,庙门朝北,拾级而上,巍峨的大殿,中供一尊面北端坐的观音,左右对联:“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

伊斯兰教唐代中期传入潢川,据传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的一支回纥兵,在南湖南岸(今回回营)落户,信奉伊斯兰教,该教也随之传入。清真寺古建筑南寺,即坐落于此,系清举人马佩玖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捐资修建。

明代光州设有道纪司,掌管道教事物。南湖北岸的道教三义观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该观坐北面南,观内大殿供奉“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现存山门,大殿,二殿,三殿,及东西两边配套边房共计八十多间,总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足已让人窥见这处古建筑当年的宏大规模。

天主教史料记载是1844 年开始在光州传播的。1871 年,天主教堂在光州南城南湖东南的磨盘街开始兴建。教堂四周建有附属房屋,大小共计78 间,总占地面积6000 平方米,现存房屋与教堂共计35 间。潢川一直是豫南天主教的传播中心。

1899年在南湖北岸立足的是基督教内陆会,今天留存下一幢完整的两层西式洋楼,俗称“牧师楼”。它见证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时代的变更;更见证了潢川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和不畏强暴英勇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对潢川的侵略,以及新中国的初创、文化大革命的危难、改革开放迎来大变革的不同时期。

七、最美的古城              

史料记载,顺治时,潢川城已是今天的格局了。北城自建成后,官府多迁在北城,南城多为商铺民居。志书记载,清时,潢川城有街道19条,其中10条在南城。民国时,街道25条,其中南城占14条。当时光州南北两城计有11座城门,北城5座,南城6座。乾隆《光州志》记载:“南城门六,北二:西曰宁安,东曰康济;南二:西曰大南门,东曰小南门;西一曰西门;东一曰东门。”

弋阳古城街道建筑,多类似江南带角楼的两层木楼房。宅院多为纵向的二进或三进院落,沿街道两侧分布,宅门面街。街区中民居基本上为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格局。街区北临小潢河,岸边原有青灰色砖瓦居民建筑,形成了特有的河巷空间和传统商业集居区。现仍有不少保存较好的临街房屋,门面仍用来经营各种手工制品或生活用品。明清时期,弋阳古城建筑在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型,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氛围的创造上,包括景观塑造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今天南城尚存的弋阳古城建筑古朴,街巷纵横,素有“九曲十八巷”之美称。从石板铺路的小巷到“三山夹一井”的围墙,从青砖灰瓦的屋舍到木柱挑梁的门店,从雕窗的阁楼到合围的厢房,无不勾画出一幅幅江南古城特有的明清建筑景观,依稀可寻长久历史记忆的明清建筑遗风。

知名作家叶楠把潢川和中国当今最美的凤凰古城相提并论:“一条大河把县城分为两个城”,叶楠说:“潢川城很美丽。我离开潢川后,曾到过很多县城,感到都没有像潢川城那样美丽。当时城里的小潢河上,有座镇潢桥,桥上有铁水牛,一条河把潢川分成了南北两个城。城里还有清真寺,三山夹一井,一步三空桥,小南海,铁旗杆和那一个个夏季满池荷花的池塘。潢川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小苏州的名号名不虚传,这里是很能陶冶情操的”。

八、陈元光的家乡

弋阳古城是被闽台及海外华人尊为圣王的陈元光故乡。数部《光州志》中都明确地记载:“陈元光,光州弋阳人”“陈鄷,先世弋阳人”等,并有其后人回“访弋阳旧第,新而居之数年”的记载。

唐初的泉潮间多是蛇豕出没的荒凉地带,总章二年(669年),爆发“蛮獠啸乱”。光州弋阳人陈政、陈元光(657—711年)父子奉诏靖边。局势稍定,陈元光即发动将士落籍不归,兴庠序、请建州县,同时对蛮民建“唐化里”区划自治,鼓励汉蛮通婚,促进民族融合。创造出一个方数千里“烽火无惊,号称乐土”的新局面。

669年到819年,陈氏祖孙六代前仆后继,继往开来150年,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使闽南包括闽西、粤东等地从蛮獠啸乱之地变为“畿荒一德”,汉蛮和睦、安居乐业的“富庶之区”,漳州亦成为八闽名郡。创建这一伟业的,正是陈氏父子所率领的87姓近万名光州籍将士及家眷。他们的子孙,成为闽南漳州及泉州、龙岩和粤东一带的居民主体。其后裔于三、四百年前,又繁衍迁播于台湾和东南亚及海外各地,为台湾地区的开发和东南亚及海外社会的发展,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出巨大的贡献,影响深远。

陈元光殉职后,被民众崇敬朝拜。从唐至清,亦被官府赐封23次,被尊为漳州城市之父——“开漳圣王”。奉祀他的庙宇遍布闽粤台及世界各地,在光州祖地就建有长江以北唯一的威惠庙和广济王祠。

九、英雄的古城

潢川北、南两城分别有春申君黄歇和开漳圣王陈元光,他们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历史军事势所必争之地”造就了我们崇尚英雄的文化底色。

从弱小的黄国以中原的南障为使命担当,拒绝进贡、联齐抗楚,到春申君黄歇以自己弱小的身躯,藐视强权,一纸退秦百万兵;从楚汉战争,项羽屯兵弋阳,筑台点兵遣将、展一代雄风,到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家乡近万名子弟兵,义无反顾地出征泉潮;从大唐光州军直捣韩国武州,改武州为光州,到唐末柴再用计退朱全忠四十万围城大军,保全光州城;从宋金交战,岳飞、牛皋在此筑城抗金,到宋末元初,光州城侨置金刚台山中,四五十年不知世上已是元朝的抗争;从明时州人刘黄裳率部远征朝鲜,大败倭寇,奠定东亚三百年安定的政局,到鸦片战争中,刘天保率500光州兵千里赴宁波抗英;从太平天国时,我们的“花木兰”李淑贞率光州团练主动出击,拒敌于几百里之外的武昌、汉阳,到1857年春,捻军首领张乐行率军攻打光州,24岁的李嘉乐带领乡佃二十人坚守光州南城东门超一个月,以稚嫩的笔触写下“横槊赋诗人莫笑,径思转战霸王台”的豪迈诗句;从1865年捻军围城,知州任重光以其六旬身躯严寒中率光州勇士坚守在城墙上28天,以“卑职不过一死”的英勇气概,救满城黎民百姓于水火,直到抗日战争、毒气弥漫中,张自忠在潢川城率军对日寇进行顽强抵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十、人文的古城

南北中心的地缘淮河南岸的弋阳城成为中原文明最后的堡垒这是地理位置决定的,也是历史与时代选择的:被迫南下的士大夫选择这里,文化相通、习俗相近,进可继续南迁、退可北返家乡。以至于弋阳城英雄与文士齐聚——不仅有前仆后继英雄的身姿,更有魏晋竹林七贤等揽月入怀与山灵为伴、崇尚老庄大写的壮丽人生

古弋阳不仅有“平芜千里古黄城,西峙峰峦景色清。遥指浮光来远脉,近瞻淠水发长泓”等十景。在南亦有“横笛数声和牧野,采菱一曲应中流。平湖绝少风波险,载酒呼群尽自由”的八景。

古弋阳,从虞世南的“攀龙附凤”,到吴道子观音画像;从杜甫隐居江集张家的“杜酒勿劳劝,张梨不外求”真挚情感,到韦应物“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的赞颂;从王建“恋恋春恨结,绵绵淮草深”的描写,到贾岛月夜南城访李凝不遇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小南海“推敲”二字的苦吟;从杜牧“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的感叹,到苏轼《赠曹光州调寄渔家傲》词、《一夜帖》、黄庭坚《新息渡淮》等名家气质;从蔡襄自谓其先亦光州人,到元代礼部尚书马祖常兄弟同年进士,后一门十一进士的奇迹;从明代户部尚书熊翀“何当执帚凭空扫,扫尽浊阴见太清”的《上庵集》,到李嘉乐骑驴返乡的为官清廉;从胡拱辰的镇潢桥晚眺,到周文熙“笔作生涯砚作田,居然无事小神仙”的悠然自得;从杨士昭《重修镇潢桥碑记》到黄苒《创修弋阳书院碑记》的千秋功德;从藏克家《别潢川》的眷恋,到冯新宇“悲伤心事和谁说,愁到深处即不愁”的郁闷;从金石大家“豫潢吴宝炜”、甲骨文字学家“潢川孙海波”的签名,到最后的画僧懒悟“豫潢”或“潢川”闲章中无不透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从王实味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到白桦、叶楠就读于潢的轶事美谈。这些,无不构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雄厚的历史底蕴。

唐、宋之时,这里就一座炙手可热的中心城市了:王公贵族、朝廷重臣纷纷将自己的子孙安插到这里做官锻炼。因为太平,治理模范距京畿不远;因为富庶,依山傍水鱼米之乡;因为便捷,联结的是大一统的权利中心与富庶江南。当时的光州弋阳,河上点点白帆渔舟唱晚,两岸亭台楼阁商贾云集。不仅走出了中兴帝王宣宗李忱,让大唐展现了最后一抹辉煌;而且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宋神宗赵顼与朝中几位名传千古的大臣,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乃至皇后向氏之父,都有着共同的光州渊源。

到了明代,光州人喻时(1506-1570年)出仕即为吴江令(今苏州)。《光州志》记载:“初令吴江,能除蠹弊,政清民和。擢御史,历按山西、四川,风裁凛凛。迁应天府丞、南京太仆卿,转都御史、巡抚真定,改提督,操江晋副都御史,总理漕运。”春申君黄歇1700余年后,喻时再次牵手苏州与黄(国)光(州)旧地。

十一、百姓的古城

今天的南城,似乎已被时光遗忘,似乎被快速发展的北城给边缘化,似乎也不再那么宜居了。儿时在我们眼中曾经高大的建筑也变得低矮、破旧,曾经辉煌的历史也越来越不为人所知了。但我相信,弋阳古城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精髓之地,是潢川文化的根。

从一张1938年留下的航拍老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直观的看到民国时期潢川南城原有的模样:街巷纵横,建筑稠密,南湖与东湖、西湖的水面也是很宽阔的。据介绍,依托南城西高东低的自然条件,夏天涨水时,古城西边小潢河来水倒灌入护城河,通过居民下水管道直达古城中心的几个湖,再向东、向南排入古城东边的护城河。这样的设计,既起到蓄水、分洪、泄洪的作用,也使古城内的几个湖水成为活水,起到自我净化的作用。

1938年航拍的潢川南城街景图

弋阳古城有一条名头大似王府井、南京路的街道——大巷街,这是南城通向北城的必经之地。大巷街俗称“大巷子”,以今天的眼光看,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窄街小巷,却又冠之以“大”,这个“大”就源于其商业的繁华。大巷街以布匹、百货以及金融为主,当时的光州,到南城,在大巷街立足,才是最成功商人的标志。

南湖北边的街道有个美丽的地名,叫“南国西天”。这是从中大街到南湖的一段长约100米的街名。五大宗教汇聚、多家商界会馆所在,同时也是商业繁华之地,叫“南国西天”也是情理之中。

南湖南岸到小南门一段长约150米的磨盘街,也是有故事的。据说此街是昔日东南各省商人通往弋阳古城的重要道路(今312国道旁),来自汉口、合肥、六安、麻城等地的客商就是从磨盘街直达南湖、南国西天以及大巷街商业区的。解放初期,因年久失修,路况很差,交通不便,县委就组织群众整修了这条路,使用的是征收来的磨盘铺就了路面,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在弋阳古城中大街电影院后面,有个俗称“金斗湖沿”的地方。只是那里早已没有了湖,只留下了一个神奇的传说。说起弋阳古城中比较文艺的地名还有“三山夹一井”,是不是感觉很有故事的意味?事实上,就是这个地方有三个屋山,正中间是一口水井。类似的还有“西湖沿”,南湖是一片连着的湖泊,东边的是东湖,西边的是西湖。西湖的周边,理所当然就是西湖沿了。

 熟悉的古城,熟悉的老街,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栋建筑,都是那么的亲切。当年的人流涌动,巷子深处一阵阵悠扬的吆喝声,留在人们心灵深处温馨的记忆,就这样一一浮现:叶记永兴杂货店、李家刻字、新生布店、方家银炉、三省斋笔墨庄……耍猴子、玩魔术、演杂技、拉洋片、哈哈镜、套圈更是随处可见……

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铁旗杆

我爱弋阳古城中老街的骑楼、石雕、小巷,还有穿梭其中的商人,更爱那四处洋溢的人情味:喝茶水、打麻将、小孩耍玩、妇女们攀谈聊天,在街边门口洗衣服、做针线活等。老街、古城,是潢川人心中割舍不断的情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豫·信阳:信阳市紫水塔、潢川小南海观音寺和潢川三义观铁旗杆
河南省潢川县即将设市,历史地名光州再次回归
黄歇故里光州城,一篇文章带你了解超过4000年历史的潢川...
骑行312,第四天
说说潢川县的来历
浮光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