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贸区申报叫停 等待“上海经验”|自贸区|风险防控

叶静宇

作为国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上海自贸区在成立后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入驻,各项改革措施逐渐在区内释放红利,这让其他地方政府分外眼红,引发了大量自贸区的申报。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到要申报自贸区的有20多个。

这种“自贸区申报热潮”最近被紧急叫停。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由于中央高层对自贸区申报存在的问题“不甚满意”,所有的地方申报流程目前都已停了下来,各地申报方案将被打回重新审查。

上海自贸区设计方案的参与者、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指出,中央对上海自贸区的态度很明确,自贸区并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一些地方政府把自贸区当作招商引资的工具,这样的思路自然会招致中央的反对。

事实上,上海自贸区挂牌8个月以来,所推行的各项改革都在谨慎和艰难中行进,大多数改革的效果和风险也尚未显现出来。在上海经验没有形成的情况下,盲目铺开自贸区的“盘子”,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确实为时尚早。

新制度经验

今年年内,上海自贸区将推出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从去年10月成立至今,上海自贸区已经在投资准入、金融服务、海关程序等多个方面推进新制度的尝试。

最受关注的即为负面清单制度。事实上,负面清单也是自贸区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自贸区相对于以前的综合保税区,最重要的“升级”,即为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外资的投资准入问题。目前,上海自贸区仍是中国内陆唯一采用负面清单制度的区域,而其他地区仍延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模式。

不过,在去年10月推出的首版负面清单,并未得到广泛好评。其原因是,这份负面清单涵盖了18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的1069个小类,共计190条管理措施。在中国的多个较具影响力的外商商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外商对上海自贸区持观望态度,希望中国的政府部门能够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

事实上,正是因为负面清单是一项全新的投资制度,制度设计方才会对首版负面清单持谨慎态度。

今年年初起,上海市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定2014版负面清单。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戴海波称,这份负面清单将在去年版本的基础上缩减1/3左右,预计将于上半年出台实施。

负面清单被普遍认为是上海自贸区最有可能向外推广的新制度探索之一。在多地申报成立自贸区的方案中,也都提出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

除负面清单外,海关制度也是自贸区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

今年4月22日,上海海关决定分批推出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其中,“先进区、后报关”、区内自行运输等7项制度已在5月1日之前推广实施。

据相关海关部门的测算,已在自贸区内试点“先进区、后报关”的企业,货物入区的平均通关时间可缩短2-3天,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0%,试点“区内自行运输”的企业,也能节省部分等候时间和物流费用。

在6月30日前,上海海关还将推广实施第二批7项通关便利措施,分别是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统一备案清单、内销选择性征税、集中汇总纳税、保税物流联网监管、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

对于这些已经或即将实施的制度创新,商务部正在牵头对上海自贸区试点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估,这份评估报告将作为官方对自贸区政策的经验总结,提交给高层,并形成全国性的机制,为下一步扩大自贸区试点提供重要参考。

五大主导产业

自去年9月底启动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已聚集了1.6万多家中外资企业、28万从业人员,前三大产业分别是贸易、航运物流和制造业。在产业布局上,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正在对区内产业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明确把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高端制造业作为自贸区的五大主导产业,未来包括金融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将会大幅度提升。

金融制度创新在自贸区挂牌8个月以来一直是最受关注的亮点。

自贸区的整个金融制度框架,包括了一行三会先后出台的四部支持意见共51条,以及相关金融管理部门陆续推出的13项实施细则。其中,5月22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关于分账核算业务的两项实施细则,被认为是金融创新政策的核心。

在此框架支持下,目前自贸区已集聚2297家金融类企业,其中,持牌类金融机构57家,融资租赁和股权投资类金融机构321家,金融信息服务、资产管理等金融相关类企业1919家,金融类企业占到自贸区新设企业总数的24%。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表示,上海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深化功能扩展,首先是要大力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目前,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挂牌成立,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上海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在加紧筹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都将在上海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未来会有一系列多层次、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在自贸区建立。

但是,尽管如此,自贸区迄今还并未形成特别大的金融创新业务体量。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例,到2014年4月底,自贸区共发生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26笔,总量为45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企业12家,收支金额46亿元。

对此,屠光绍表示,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还要扩大成果。“自贸区要服务实体经济,不是靠服务几个企业就可以的,一定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规模才是要追求的目标,要有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自贸区金融创新的服务和其效果、效益。”

据了解,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将不断加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对内的开放力度,做好压力测试工作。同时,建立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驻沪机构为主体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落实“三反”(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逃税)协作机制,形成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跟踪分析机制。

风险防控

尽管成立8个月来新改革举措不断,但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看来,目前谈论经验还为时尚早,有些改革需要在落地试行一段时间后才能发现其效果及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显然并不会急于审批更多的自贸区,因为上海自贸区既是国家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压力测试平台。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其署名文章中指出,国家设立上海自贸区,重在探索管理制度创新,但自贸区不仅有可能因为设置和功能定位不当而扭曲市场运行,而且需要额外的特殊监管体系。即使是符合产业导向的改革措施,也必须看到其中蕴藏的潜在风险并时刻注意防范。

例如对外资的负面清单管理,梅新育指出,在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下,一国一般只会将其能够经受住国际化竞争的产业部门纳入到清单之中,只要原来没有纳入准许开放的目录,东道国就掌握着决定是否准许开放、开放时机的主动权。但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下,如果新产业、新技术部门在当初没有纳入负面清单,日后一旦发现不宜对外资开放,要想将其纳入负面清单,必然与外资及其母国发生利益矛盾。

在上海本地研究机构出版的《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蓝皮书》(以下称《蓝皮书》)中也提到,上海自贸区改革面临境外投资政策、金融发展、法律促进与保障、财税制度创新研究、企业运营模式与机制创新等诸多问题。

例如,在文化产业方面,《蓝皮书》指出,上海自贸区建设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外资文化企业强势进驻,有可能冲击本土文化企业发展;其次,对文化产业的不断开放有可能影响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在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案中的法律真空地带也越来越多,有可能导致“流氓企业”乘机侵扰。

此外,法治也成为重点关注内容之一。《蓝皮书》提醒,目前,上海自贸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上海自贸区内可能出现“专利投机人”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恶意抢注而取得专利,目的并非实施专利进行生产制造或产品销售。如果专利投机人大规模渗透到上海自贸区,将会扰乱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自贸区三年得失
盐业高铁领衔自贸区最强改革
上海市长杨雄:要建开放度最高的一类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雷声大雨点小
上海自贸区交出一周年答卷 四大制度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自贸区金改第二季看点揭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