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查研究】与农同耕农社双赢

与农同耕 农社双赢

——湖北省联社深耕“三农”经验调查


  2014年底,湖北省联社存款余额4997亿元,贷款余额3087亿元,利润额63亿元,缴纳税收40.2亿元,存款总量、贷款总量、纳税额均居全省银行机构第1位。短短10年间,湖北省联社是如何由过去全省银行机构排名靠后,一跃成为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存贷款规模均居全省第一的银行机构?近日,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省农信联社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农信社现象”进行了调研,盘点的结果是:农信社64%的存款来自“三农”、74%的贷款载体在“三农”、50%的利润来自“三农”。得出的结论是:金融是“活水”,“三农”是“源泉”,金融与“三农”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湖北省农信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工作重心在“三农”,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在服务“三农”中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近几年湖北省“三农”发展态势强劲,成效突出,为农信社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耕“三农”接地气,担纲农金主力军

  湖北省联社确立了网点重心、人员重心、信贷重心在“三农”的发展方向。目前,湖北省农信社乡镇营业网点1231个,占到全部经营网点的57%,占全省银行业乡镇网点总数的47%,是全省唯一实现乡镇网点全覆盖的银行机构。农户贷款占全省银行机构的71%。90%的县域行社贷款余额居当地银行机构第1位。


  壮大一批龙头,助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引擎。湖北省联社致力于扶起一个龙头,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信社支持下发展壮大,一批名优品牌叫响全国、走出国门。从对福娃集团、奥星粮油、萧氏茶叶、华山水产等12家企业统计情况来看,起步阶段,企业每投入2.5元,就有1元来自农信社;成熟阶段,每投入4元,仍有1元来自农信社。如福娃集团,1993年从农信社贷款5万元起步,后来逐步增加到50万元、500万元、5000万元,目前达到1.47亿元。历经20年,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监利及周边县市稻米产业发展,引领70多万农户增产增收。


  对接一个平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信社全面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后创新粮油协会联保贷款、板栗协会联保贷款、花生协会联保贷款等20多个合作组织专项贷款,推出“农信社+合作社+农户”融资模式,累计投放贷款150多亿元,支持1800多个合作组织发展,20多万农户从中受益,助推了先锋黄鳝、泉明水产等多个特色品牌做大做强。


  创新一系列产品,缓解农民贷款难题。针对农民因缺少抵押品而导致的“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问题,农信社针对性地创新了80多个涉农信贷产品,有效缓解了这一双向难题。一是创新“五权”抵押贷款产品。相继创新了农村住房抵押、林权抵押、水域滩涂经营权抵押、活物抵押等一系列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产品,近两年来,累计投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30多亿元,支持2万多农户发展生产。


  二是推出“双基双赢”合作贷款新模式。在村党支部设立信贷工作室为农户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深受农户欢迎。目前,湖北农信社已与3033个基层党组织合作,授信“双基”贷款18.06亿元,累计发放9.46亿元,支持了农户7020户。


  扶持一个群体,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先后启动“农村青年创业扶持计划”“大学生圆梦行动”等一系列扶持创业项目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创业贷款120多亿元,扶持农村青年、妇女、下岗人员、大学生等10万多人创业,带动300多万人就业。如罗田县白莲河乡90后大学生贺根,2011年从农信社贷款10万元,购买了14头小黄牛,开始了他的黄牛梦。2012年4月,牵头成立了“罗田民生牧业养牛专业合作社”,社员63户。农信社向25户社员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5万元,向合作社贷款130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当年,合作社年产值超过600万元。目前,合作社黄牛存栏达到800多头。同时,湖北省农信社积极延伸服务渠道,到全国20多个省实地走访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农民工银行卡160多万张。在108个农民工集中地建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发放贷款20多亿元,支持10万多农民工外出创业。


  编织一张网络,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农信社大力实施“三通”工程,即:自助银行“乡乡(镇镇)通”、电话银行“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编织了一张金融服务网络。目前,已在90%以上的乡镇布设了自助存取设备,在2万多个行政村设立布设转账电话37000多部,130多万手机银行用户遍布农村千家万户。2014年,农信社村级转账电话交易量达到451万笔,交易额达到160多亿元,200多万农民足不出村享受了领取补贴、小额取现、转账缴费等服务。


源泉涌动“活水”来 “三农”红利哺农信

  近几年来,湖北省“三农”工作成效突出,态势强劲,“三农”发展的主要指标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重点工作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有地位,成为全省全局工作中的突出亮点。旺盛的“三农”之源为农信社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14年农信社利润达到63亿元。从2010—2014年农信社近5年收入结构来看,贷款利息收入占收入总额的67%,其中“三农”贷款利息收入占贷款利息收入的74%,占总收入的50%,是最大利润来源。


  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为农信社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不仅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同时也为农信社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全省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全部与湖北省农信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农信社发生信贷往来的企业达1500多家,占农信社规模以上法人客户的四分之一。2014年底,全省农信社农村企业贷款余额1478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余额490亿元,占比达33%。农民收入“十一连增”,为农信社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2014年,湖北省农民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总额、增额、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继续领跑中部六省。农民收入“十一连增”,为省农信社存款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渠道。据统计,2014年底,全省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4997亿元,其中农村居民储蓄存款2540多亿元,占51%;涉农单位存款623亿元,占13%。两项合计占存款总额的6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农信社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兴平台。2012年以来,农信社全面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信社建立合作关系的合作组织每年保持3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4年,农信社与较为成熟的1800多家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以合作社为平台,对广大成员进行支持,建立稳固的关系,共网络农户20多万户。合作组织及其成员每年在农信社的贷款突破100亿元,成为承载农信社发展新的生力军。


  农村改革实现创新突破,为农信社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国突破;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三是省级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联系点探索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土地管理制度、水利管理体制、林权制度、扶贫开发等改革稳步推进。这些改革举措和成果,为农信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和根本保证。


改革创新在路上,融合互动仍可期

  当前,湖北“三农”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村金融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构建“三农”与金融融合互动、共赢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切实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伴随经济进入新常态,当前“三农”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与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显,迫切需要金融部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要鼓励邮政储蓄银行积极拓展农村金融业务,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


  要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更好地发挥支农作用。鼓励各类商业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切实做到不脱农、多惠农。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贷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面向“三农”的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切实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以县域为单位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构建“农合联+金融”的信用服务模式,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二是着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鼓励开展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赁业务。三是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提标,创新和完善小额意外保险、贷款保证保险、涉农商业保险等产品,缓释农村信贷风险。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制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更好地发挥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一是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县域银行业法人机构实行弹性存贷比,优先支持开展“三农”金融产品创新。二是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组建政府财政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三是加强涉农资金归口管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农村金融创新中的引导和放大效用,政府财政性资金存入可考虑与银行机构“三农”信贷投入相挂钩,实行“存贷同比”。四是建立普惠金融补贴机制。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网点建设用地、基建审批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对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点给予适当补贴。


  构建互促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把县域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一并纳入征信系统,实现征信资源共享。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进一步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加大对失信企业及个人的惩戒力度,司法部门要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企业协会要团结协作,共同抗拒风险,不能相互拆台;银行业机构要牵头组织防范和化解银团贷款风险,不能随意抽贷、断贷。四是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湖北省联社联合调研组)

文章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坚定支农方向 改善金融服务
我们在邮储银行的存款,是如何被银行“花掉”的?
安徽农信社银行化改革铸就农村金融主力军
浙江农信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纪实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问题探析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