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定之纵论农村金融
蒋定之纵论农村金融
2011-01-02 12:54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王智 张艺良   

  当人们在万年历上数着一个又一个五年时,“十二五”时期已经来临。“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用这样坚定、清晰、有力的词汇证明了决策者对发展农村领域的决心。
  对于农村金融领域,政策的指向更为具体化。这份文件指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
 


  未来农村金融如何实现这一艰巨任务,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有着独特见解。他在日前接受《农村金融时报》专访时坦言,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多元化市场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多样化金融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差异化监管有效明显提升。但是,农村金融内生动力不足、市场培育失衡、服务创新滞后等问题也尤为突出。
  2003年,为确立中国银行业专业化的监管体系,银监会正式成立。2005年,蒋定之从江苏省常务副省长职位上调至银监会出任副主席。长期的工作经验使其熟知我国基层经济工作现状,任职银监会后,他亲历了“十一五”时期我国金融系统的每一步重要历程,两者的结合使其更加感到了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迫切与艰巨。此时此刻,他和很多人一样在思量,如何将上述政策中凝练的语句,转化为独到的基因,顺利植入农村金融体系,从而引发后者持续有效的自身变革。
  “农村投资者交易量只占全年总量的7%。机构建设上,东部多、中西部少,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蒋定之更愿意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
  他表示,农村金融问题不能只依靠单方面力量,要注重发挥大中型银行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发挥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完善农产品期货,深化农信社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扭转金融市场服务空白、竞争失衡的局面。同时他还特别提到,除了机构自身,农村金融需要监管部门差异化监管、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的多角度支持。
  “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十二五’是农村金融的重大战略机遇。”蒋定之对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和未来的观察和判断,将会对整个农村金融系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大成效彰显
  我国农村金融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村金融时报》:非常荣幸您能在本报创刊之际接受采访,首先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蒋定之:首先祝贺经济日报集团主办的《农村金融时报》创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此刻批准成立这样一张中央级报刊,表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村金融系统宣传工作的极大重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承担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时期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五年间,银监会按照中央部署,着力深化市场主体改革,调整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建立健全分类监管模式,协调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构建和谐外部发展环境,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开放,机构经营实力显著增强,涉农信贷投入成倍增长,支农服务功能明显改善,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我国农村金融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截至2010年9月末,全国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24.9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7.2%,比2005年末增加14.3万亿元,增幅134%,其中各项贷款12.5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5.5%,比2005年末增加6.7万亿元,增幅115%;负债规模23.8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7.6%,比2005年末增加13.4万亿元,增幅129%,其中各项存款20.2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8.2%,比2005年末增加11.5万亿元,增幅131%,;所有者权益1.1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0.4%,比2005年末增加8887亿元,增幅335%。全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12.7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5.7%。
 
 《农村金融时报》:具体来讲,农村金融改革有哪些亮点呢?
  蒋定之:总的而言,目前农村金融改革有四大显著的成效:
  第一是多元化市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几年来的持续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功能互补、相互协作、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管管理体制正式确立,多元化产权模式逐步形成,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更加稳固。截至2010年9月末,全国共组建233家农村合作银行和78家农村商业银行,2031家县(市)统一法人联社和5家地(市)统一法人联社。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以事业部为载体开展“三农”金融专业化经营,探索出了大型银行“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的支农新模式。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增幅达22.4%,比全行贷款增幅高7.42个百分点。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功能逐步增强。初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中长期贷款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政策性金融功能进一步提升。
  ——邮政储蓄银行业务范围有效拓宽。全面完成县域机构网点布设,以小额贷款作为涉农信贷主打产品,资金回流农村机制逐渐形成。
  ——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从无到有,从局部地区到全国范围,形成了商业银行主动发起、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各界普遍好评的良好发展局面,已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支农新军。截至9月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349家,其中村镇银行306家,贷款公司8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5家。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快速成长,各类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发展,涉农企业上市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期货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功能逐步发挥,农村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险服务网络体系持续完善。
  《农村金融时报》:在搭建服务体系之后,金融服务水准是否有所提升呢?
  蒋定之:是的。我们取得的第二个成效就是多样化金融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按照涉农信贷“两个不低于”(当年信贷增量不低于上年,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增幅)的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加强服务机制建设,配置“三农”资源、调节农村经济、分散农业风险等功能显著增强。
  首先,覆盖农户、农村微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层次信贷体系逐步建立。在扩展贷款用途、提高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等监管政策推动下,不需要抵押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快速发展,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按照“多户联保、逐年授信、动态调整、周转使用”原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农村小企业融资领域,农村小企业贷款需求得到一定满足。跨地区、跨行业的银(社)团贷款方式,对满足农村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大额信贷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劳务输出培训贷款、巾帼建功致富贷款、最高额抵(质)押循环贷款、互助循环贷款等信贷产品,较好适应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引入了银行卡、网上银行及ATM、POS机等自助交易服务等服务工具,得到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欢迎;探索推出林权等权利抵(质)押、“集中担保、分散使用”和“限额担保、周转使用”等担保方式,较好发挥了分散缓释贷款风险的作用。
  再次,“银、证、保”金融合作机制逐步完善。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深化,综合化金融服务效率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9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2.7%,比2007年末增长83%(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于2007年建立),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6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长91%。此外,农业保险试点覆盖领域和地域不断扩大,服务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小额保险试点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金融时报》:由此看来,和以往的情形相比,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
  蒋定之:是的,我们非常重视普惠化金融发展,现在的环境不断优化,这是第三个显著成效。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帮助化解历史包袱,努力打造诚信文化,涉农金融机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一是普惠化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制度框架初步搭建完成。在通过注资、央行票据置换等方式,支持推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由过去单纯对机构政策扶持调整为以涉农业务为主的政策扶持,普惠化政策连续出台,政策协调性明显增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涉及涉农贷款增量资金奖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费用补贴、对2555个金融服务薄弱乡镇的机构费用补贴、涉农贷款呆坏账核销、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监管费减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扶贫贷款贴息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不足的缺陷。
  二是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10月份全面启动全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发生历史性变化。截至9月末,全国共2454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159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分别比2009年6月末减少491个和549个。乡镇金融服务新覆盖居民563.2万户,企业1.9万户。1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26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东中部地区金融服务空白问题基本解决,西部地区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大幅减少。
  三是覆盖全国的农村现代化支付系统加速建设。成立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易系统,农村地区资金汇路日趋畅通。
  四是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持续推进,农户信用档案与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逐步开展。截至2009年末,已为1.1亿多农户建立信用档案,7300多万农户评定信用等级,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正在逐步形成。
 
《农村金融时报》:还有哪些方面有显著成效呢?
  蒋定之:除了刚才谈的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差异化金融监管有效性明显提升。在分业监管体制内,根据机构性质、规模、发展程度、风险状况等不同,统一监管框架下的差异化金融监管制度日趋完善,一批高风险机构得到妥善处置,机构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有力地维护了农村金融的安全、高效和稳健运行。特别是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点,按照持续监管思路,引入商业银行标准,在开展资产五级分类和审慎监管评级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监管,监管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在不同类别机构的监管政策上,强调“好、中、差”协调发展。对“好”机构给政策、帮改制、促发展,注重运用原则为基础的监管,给予较大灵活性;对“中”机构保成果、打基础、上台阶,把规制导向监管和原则为基础监管有机结合;对“差”机构求支持、加力度、解风险,注重运用规制导向监管,推进对高风险机构的兼并重组,全面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健康度。
  如今,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活力、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银行机构,上海农商行等17家农村商业银行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此外,我们改进农村保险服务监管,农村保险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注重开展农村证券知识教育,农村投资者利益得到较好保护。

 

2、把脉农金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整体上还滞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农村金融时报》:虽然农村金融相比之前有了不小的发展,但是和城市相比依旧有一定距离。同时,很多旧病在整治多年后依旧存在。您认为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蒋定之:确实,在成绩面前。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整体上还滞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农村金融内生动力不足。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村金融风险远高于城市金融业务风险。
  截至2009年末,全国涉农贷款平均不良贷款率为5.3%(剔除农业银行剥离因素),其中农户贷款不良率为10.4%,分别比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高3.9和8.2个百分点。
  受金融服务需求笔数多、额度小、规模不经济特点影响,农村金融收益远低于城市金融业务收益,成本收益倒挂,部分地区无法达到保本点,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截至9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年亏损挂账仍高达545亿元。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有关税收等多项优惠政策,仍不能有效分散转移农村金融业务风险,弥补成本与收益间的差距。
  同时,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滞后,抵押担保物严重缺乏,再保险和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不完善,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功能发挥不充分;支付结算、担保、征信、中介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和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教育有待加强。
  ——农村金融市场培育失衡。农村保险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市场基本等同于农村银行市场。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业保险机构仅有5家,涉农保险保费收入25.2亿元;农村投资者450万人,占有效投资者8%。2009年农村投资者交易量(A股、基金)4.5万亿元,占全年交易量的7%。在农村银行市场上,政策性金融不到位、合作性金融缺位问题,始终制约多元化市场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机构建设上, “东部多、中西部少,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特点明显,甚至还存在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不能满足的情况。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滞后。农村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竞争压力,服务意识不强,业务更新缓慢,主要产品依然停留在存、贷、汇等基本业务;人员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新业务与农户和小企业需求契合度不高;科技信息化水平落后,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滞后,服务功能提升缓慢,农村地区消费者满意度偏低。
 
《农村金融时报》: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到,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您认为农村金融应该如何把握政策导向,推动自身改革?
  蒋定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大局,有效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为此,我们要抓住“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开放农村金融市场,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持续提升农村金融监管有效性,加快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科学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显著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支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局。
  这一时期,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面向 “三农”,统筹城乡。立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创新产品服务,增加金融供给,有效满足 “三农”金融需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坚持按市场原则推进改革,强化政策激励和引导。对于金融需求有效且具备商业可持续条件的,通过商业性金融予以满足;对于金融有效需求不足但通过一定扶持机制可以转化为有效需求的,要在政策性金融引导下,发挥商业性金融的作用;对于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和盲区,要引导发挥好其他多种形式金融组织的作用。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紧密结合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金融发展规律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区别东中西部,区别城市近郊和偏远农村,指导其分类发展。
  四是科学定位,适度竞争。区分机构性质,考虑比较优势,合理确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功能定位,完善竞争机制,加强业务协作,形成支农合力。
  五是防范风险,稳健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注重资本约束,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切实强化金融监管,严格市场纪律,维护公平竞争,确保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时报》:农信社目前依旧是服务 “三农”的主力军。虽然经过多次大力整改,但体制问题、资产问题等顽疾依旧制约着其发展。“十二五”时期,农信社改革路在何方?
  蒋定之:我认为,农信社应该坚持服务 “三农”方向不动摇,以股份制为主导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坚定不移地把农村信用社建成社区性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理顺管理体制。按照金融企业改革的思路,推进省联社改革。在维持县域金融机构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省联社进行改革试点。按照金融企业公司治理要求,规范省联社法人治理,逐步使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之间形成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深入推进产权改革。按照股份制方向,大力组织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权改造,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取消资格股,用新的产权关系促进法人机构公司治理转型,增强机制转换的内在动力,逐步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鼓励优秀的农村商业银行战略投资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三是加快处置高风险机构。积极推进达标升级工作,重点关注单体机构风险状况。对于无法按期达标升级的,在统筹风险化解和防止出现新的金融服务空白问题基础上,支持采取市场化手段进行兼并重组,允许并购方阶段性控股高风险机构,着力降低高风险机构数量,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整体健康度。
  四是积极消化历史包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发挥中央、地方政府合力,帮助全面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

 

3、助农需要合力
  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
 
《农村金融时报》:目前四大国有行已经全部实现上市,券商、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也逐步成熟。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为农村金融服务呢?
  蒋定之:首先,要注重发挥大中型银行资金、技术、网络、人才优势,加快建立符合农村金融服务要求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作用。
  具体来看,一要切实增强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研究明确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定位,拓宽服务领域,健全资本补充机制,提升支农功能,通过市场化运作,真正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服务“三农”的专业化政策性银行。
  二要充分发挥农业银行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加快理顺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管理体制,全面巩固发展农村地区网点,优化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适应“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形成独立核算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实行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打造强有力的“三农”服务平台。
  三要深入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机制改革,加快发展信贷业务,积极培养“三农”信贷专业人才,加大农村小额信贷投放力度。
  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真正扭转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空白、竞争失衡的局面。
  此外,要按照增量引机制、存量强服务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均等化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大中型银行探索组建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管理总部、事业部等方式批量化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银行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在中西部地区探索设立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总分行制的村镇银行。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接入大小额支付、同城票据交换和客户征信系统。支持村镇银行发行银行卡。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发起行,在产品开发、信贷技术、结算网络和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援助。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合作。
  另一方面要全面解决农村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问题。在通过布设POS机和ATM机与银行工作人员“包村包片”等服务形式,实现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网点建设工作。在符合商业可持续原则下设立单一功能网点或综合功能网点,逐步扩大网点覆盖面,提高服务效能,力争全面实现空白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的目标。
  《农村金融时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人们对农村保险的需求十分迫切,这方面有哪些考虑。
  蒋定之:要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完善农村多层次保险服务体系,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这其中:
  一是健全农村保险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互助保险组织和区域性村镇保险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组织。推进发展立足本村、服务乡邻、综合提供各类保险服务的驻村保险服务网络。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小额保险试点。积极开发满足多种需求的意外、重疾、养老及财产等小额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农村小额借款人保险。
  三是进一步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不断增加农业保险试点品种和承保机构,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引导农业保险在服务地方特色农牧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民创业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是研究制定 《农业保险条例》,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建立涵盖重大自然风险和重大疫情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村金融时报》:资本市场是否也应该向农村有所倾斜呢?
  蒋定之:我们要稳步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大幅提高农村直接融资比例,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具体有以下几点:
  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农村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上市融资比例,引导资金合理流向农村。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谨慎稳妥、循序渐进地发展农村地区证券服务业务,切实保护好投资者利益,发挥资本市场财富管理功能。
  加快农产品期货发展。完善商品期货交易机制,积极推动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开发,拓展农产品期货业务,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进一步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
 
《农村金融时报》:农民最关心的是能否得到妥帖的金融服务。
  蒋定之:我认为要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农民获取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对各家金融机构而言:一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推广微贷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全面加快建立覆盖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层次信贷体系,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信贷支持。大力开发推广条款简明、缴费灵活、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农民财产、健康和意外等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进一步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有效拓宽农村直接融资渠道,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逐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便捷度。加快打造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设置自助银行、自动服务终端等服务设施和提供流动服务来扩大服务辐射范围。全面推广金融超市 “一站式”服务和农贷信贷员包村服务。积极推广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服务方式,逐步实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发展各类中间业务,努力提升服务“三农”的效率和水平。
  三是增强农村金融服务透明度。全面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制定标准化农村金融服务合同,推广标准化的涉农存款、信贷和理财产品。全面披露金融产品相关信息,准确揭示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建立全面、透明、方便和快捷的客户专门投诉处理机制,客观公正解决客户对金融服务产品投诉。
  四是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担保公司等服务性组织。进一步加大林权抵押试点工作力度。
4、改善外部环境
  要加快构建科学的农村金融长效政策扶持机制,合理覆盖涉农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有效调动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农村金融时报》:从目前看,农村金融的发展还离不开政府及监管层的支持。您认为,各级政府包括监管部门需要怎样来助推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
  蒋定之:我认为,首先要加快构建科学的农村金融长效政策扶持机制,合理覆盖涉农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有效调动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继续下大力气构建科学的政策扶持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内在积极性。这种制度安排必须立足以下几点:
  一是统筹协调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统筹协调货币、财税、监管和其他政策,实现政策配套衔接,发挥合力作用;也要兼顾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同政策。
  二是科学公平与差异对待相结合。总体上对金融机构涉农金融业务均予以扶持,同时要兼顾机构的特殊情况,对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扶持政策应予特别考虑和安排。
  三是长期制度建设和阶段性安排相结合。政策设计的着力点是要建立具有正向激励的长效扶持制度,但也要兼顾不同时期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历史遗留问题,出台阶段性、针对性政策措施。
  《农村金融时报》:监管部门是否也应做好协调分工?
  蒋定之: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则要加强分业监管协调,强化分类差异监管,积极构建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
  ——在继续完善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监管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涉农金融机构部际协调会议机制,统筹研究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政策扶持、信息共享,加强金融监管协作,统一同类业务监管标准,合力消除监管空白和重叠。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互通监管信息,明示监管意图,磋商重大金融事项。
  ——实施分类差别监管。建立差异化监管指引,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机构,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和措施,突出重点领域、环节和对象监管,确保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强化支农评价监管。加快建立覆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统一规范的支农服务评价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监管措施相配套,积极发挥监管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三农”。
  ——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证券、期货和保险保护(保障)基金制度,适时出台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统一透明、公正规范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
  《农村金融时报》:从外部环境来说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呢?蒋定之:我认为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共同营造适宜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细的来说:
  一是在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司法与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活动,依法打击逃废金融债权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二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多渠道开展信用知识宣传,积极推进农户电子化信用档案,大力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价工作,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文化,优化信用环境。
  三是提升农村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功能。加快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创新和普及应用工作,加快推广银行卡业务,大力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联网通用覆盖面,着力发展农村网上银行,积极推进标准化的农村信息电子化建设。
  四是加强农村金融队伍建设。健全以农村金融企业为主体、各金融监管部门为指导、金融业自律组织为有效补充的金融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着力提高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
  五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将金融基础知识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提高使用现代金融工具的能力。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强化消费者投诉信息披露,完善救济方式,防止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确保公平享受金融服务权利。
  《农村金融时报》:年底是金融系统最繁忙的时刻,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是对本报创刊最大的支持和认可,再次深表感谢!蒋定之:谢谢!希望你们能够在今后多报道农村金融领域的新经验、新成果、新创造,成为农村金融领域具有权威与公信力的媒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定之:改革发展农村金融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五大体系
【独家】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为涉农信贷担保 农业的信贷方式和改进路径
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银保监会: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为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提供保障
加大涉农投入才是硬道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