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研究共同体引领学校教研文化
  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外一种植物一起生长时两者都会生机勃勃。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研究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研发共同体”,也会产生这样一种“共生效应”。其中“研究共同体”是指教师之间为解决某一个教育问题,自发形成或有组织地建立的志趣相投、情感相通、心理相容的研究型组织。

  研究共同体的本质属性

  研究共同体的本质属性就是以合作为基本特质的教研文化,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之间要形成合作教研的氛围,需要建立一定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是教师内部合作共赢的必要保障。

  倾听。即老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允许他人发表不同意见,能耐心细致地听取别人的想法和建议。这是获得合作者信任的重要途径,因为倾听意味着宽容和尊重。

  交流。研究过程中,大家就核心、焦点问题进行研讨,各抒己见,毫无保留,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产生共鸣。

  协作。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精诚团结、互帮互助,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使每一位教师拥有“你好,我要比你更好”的竞争心态。

  分享。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重复做同一件事,因此,相互之间的弥补是必不可少的。你有的经验我没有,我有的思想你缺乏。那么,彼此之间就可以分享,从而使大家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至于犯同样的错误,思路开阔,内心明敏,少走弯路。

  整合。不断整合教研中的人、事、物等各个要素,使它们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体现团队的力量,展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魅力,这是合作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

  因此,研究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呈现出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志趣相投,二是互动合作,三是心理相容。成员之间说得率真坦诚,听得完整真切,即使有激烈的争论,也只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争鸣。大家彼此分享教育智慧,分享工作经验,分享生活体验,其乐融融。

  研究共同体的工作模式

  一是研课模式。研究课堂教学是全体教师都能接受、都可参与的一种教研行为。在教学设计活动上,可以尝试“备说议改”的递进式教研;在教学比武活动中,可以尝试“说授评议”的捆绑式教研;在教学研讨活动中,可以尝试“同课异构”的专题式教研。当然,不论何种方式,都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欣赏性原则,不求全责备;针对性原则,不泛泛而论;差异性原则,不千人一面;专题性原则,不面面俱到;建设性原则,不隔岸观火。

  二是交流模式。据说英国的学校就建立有被称为“Common Room”的教师沟通平台。它是教师用来交流的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里会放一些咖啡、茶、饼干、小吃等。“Common Room”也可以是教师休息的地方,大家可以一边喝茶、喝咖啡,一边交流、沟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分享教学经验、教育智慧。如果我们的学校还没有这样的条件,我们教师是否可以创造一些机会呢?比如说,我们能不能轮流做东,在家里、在茶楼、在近郊临时开辟一些交流场所?我们能不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网上交流、在半自然状态下组织教师沙龙、有意识地举办教育论坛?

  三是攻关模式。可以借助网络,如设置“咨询台”,把教育生活中的疑惑抛出来,一方面可以排解心中的苦闷,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设置“为你支招”,把捡来的“他山之石”分享于人,把自己的锦囊妙计拿出来贡献于人。可以借助活动,如开展课题研究,把同单位或不同单位的人、同专业或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组织起来,实施兵团作战,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开展课程研发,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一所学校进行教师之间合作教研的有利时机。

  四是分享模式。实现教师之间的成果分享。学校内教师个体之间学习、研究的成果要及时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够追求学习、研究效益的最大化。某位教师外出学习了,回来开个报告会,向全校教师介绍重点内容,谈个人的收获与体会;某位教师外出观课了,回来后登台移植,或整堂“克隆”,或亮点放大;某位教师有了研究成果,请他讲研究概况,讲核心观点,讲操作要义。

  研究共同体的培育策略

  教师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研究,取决于他是否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教师,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会更加用心地博采百家之长,使教育教学更加完善,并与他人分享。所以,学校管理者要帮助教师改善心智模式,改变教师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赢即输”的传统思维模式。

  政策导向和制度支撑是教师合作研究得以保证的两大关键要素。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在用人上要注重团队精神,管理机制上要建立民主对话制度,评价时要注意以“组”为单位,奖励时关注合作导向。

  由于各种功利性因素的干扰和文人相轻劣根性的影响,对于教师不敢、不愿走进“研究共同体”的现象,既要理解,又要引导。教师从个体的、封闭的教育研究走向群体的、开放的教育研究,有一个接受、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步推进,不可操之过急。首先,在舆论层面倡导;接着,在行为层面扶持;然后,在推广层面指导;最后,在融合层面总结。

  英国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认为:“社会进步和文明演进是基于众多人的才智,而不是少数人甚至是一人的天才。”他的理性有限观启示我们:行为主体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作为局部性主体的知识局限性,尽可能扩大参与主体的数量和质量。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丰台教育创新校本研究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成都鼓励多校划片 探索“一校一学区”模式
中小学教研文化创新的哲学反思(一)
新时代教研工作如何升级?大视野、宽路径和真理性
以“共同体”理念为指引 促学习型教研组建设(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