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剑平:关于诗眼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授课语音

00:00
30:44

课件内容

一、什么是诗眼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苏轼写于1073年的一首《僧清顺新作垂云亭》,其中写到:“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后来苏轼在另一首《次韵吴传正枯木歌》诗中,也有提到“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其后同属北宋的诗人释德洪可说是在诗中用到“诗眼”一词最多的,其现存的诗中有十多首诗提到“诗眼”一词。

1、“诗眼”的本意

苏轼最早提出来“诗眼”概念的时候,是指诗人的赏鉴能力和观察能力,即诗人本身的眼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诗人的眼力劲。如前面提到的“诗眼巧增损”中的“诗眼”,指的是赏鉴能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这一联的意思是说,君虽然不画画,但是以你对诗的鉴赏能力、理解能力来说,是足可以用来赏识这些画的。

还有如彭汝砺《和济叔小饮韵》中的“苦吟诗眼碧,小酌病颜红”;释德洪《 次韵题上封》中的“借榻醉魂窥冻蚁,凭栏诗眼送飞鸿。”等等,这时的“诗眼”都是指诗人的眼力、眼光。明朝的袁宏道在《与伯修书》文中,对于诗眼一词就说得更加明白:“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这里的“诗眼大阔”就是“诗眼”的本意,也就是指诗人的眼光,是诗人之眼。

2、“诗眼”的喻意

到了后来,“诗眼”一词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诗眼的意思不再是单指诗人的眼光,不单是诗人之眼了,而是引伸变换出了诗的眼睛,指的是诗中之眼。指诗词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也就是说一首诗里面的眼睛。

这种意义下的“诗眼”,它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是一个诗句中体现出来的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这时诗句以一字为工,这种叫做“句中眼”。另一种是一首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诗句,是一首诗中诗意表达的主旨所在。一首诗因为有了这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而使得诗词中的形象鲜活、意韵飞扬、含蓄内敛、引人深思,富于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这是一首诗的眼,称为“篇中眼”。

3、“句中眼”

“句中眼”是指在一句诗中炼字,炼出来的关键字。经过诗人反复的着意锤炼、提炼,使诗句的表达生动形象,以致使诗句“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句中眼”往往是奇妙之字,是平凡质朴之中别有深意的字。“句中眼”可以使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焕发新意,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这两个字, 在我们泛泛而读的时候,往往会一带而过将其忽略,其实这两个字恰恰就是两句的“句中眼”。因为有了这“句中眼”,这一联就不是纯粹的写景这么简单。

“自”“空”二字是含情的!诗人说碧草映阶,不过是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是空作好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使景中生情。只有读懂了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到杜甫笔下祠堂的凄凉、气氛的冷落,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篇中眼”

“篇中眼”则是指一首诗中的关键句子,是一首诗中最为传神的,最能使全诗情景生动、意气飞扬的句子,或者是具有统摄全文作用的诗句。这样的诗句如人之心脏,集全部血液输于全文;又如人之脊柱,支全部血肉而柱立全篇。“篇中眼”不一定是名句,但一定是能够起到统摄全篇的关键之句。如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这首诗的“篇中眼”,这一联运用了比喻、双关、拟人等修辞手法。诗人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如同蜡炬滴泪,成灰始干。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虽然前途无望,却是至死靡它。使得全诗意境融彻、韵味无穷,而为统摄全篇的“篇中眼”。这两句诗后人有用来形容爱情;有用来赞美老师;也有理解出怀才不遇、仕途无望的痛苦等。诗人不必有,读者未必无,解诗见仁见智正是诗的魅力所在。

诗眼中的“篇中眼”与“句中眼”产生的效果各异。“篇中眼” 起到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句中眼”能起到突出意象、营造意境的作用,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上,以一个字词为表现形式。 “篇中眼”致以博大,“句中眼”致以精微,作用有异,但往往都是诗的意境和旨趣所在。


二、诗眼的作用

唐朝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讲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这么一则掌故:“又金陵安乐寺画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这个故事是说的梁朝画家张僧繇,绘画特别传神。传说有一次,张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这四条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真龙没有什么差别。但当人们细看时,发现这些龙全都没有眼睛。纷纷要他为龙添上眼睛。张僧繇却笑着说:“一旦画了眼睛,这龙可就飞走了。”

大家一听这话,都觉得他十分荒唐,画出来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所有人都不相信,还是一致要张僧繇为龙添上眼睛。于是,张僧繇提笔轻轻为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刚画完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那两条龙竟真的震破墙壁,凌空飞去消失在云层之中,只有另外两条没有点眼的龙还留在墙壁上。这则掌故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由来。

龙点上眼睛就活了,就有了生命,就能够腾空而去。诗也如这龙一样,如果诗人将诗也炼出了眼,就能让一首或一句诗如凌空飞去的龙一样鲜活起来。所以有一种说法“诗贵'诗眼’,有'眼’则活,无'眼’则死”。诗眼是诗中最具有精神那一个字、句;是一首诗里面最能体现出诗意,最为关键的句子,或者是一句诗里面最为关键的一个字。这句诗、这个字对整首诗的结构脉络、意境体现、诗意主旨,起着特别突出的点示作用。

一首诗、一句诗,有了诗眼就如同点了眼的龙一样,就会变活了,诗句和整首诗就具有了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我们来看看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人在首联“开门见山”把他登览谢脁北楼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颔联承接着首联,用丰富奇妙的想象,活泼空灵的笔墨,细写登谢脁北楼看到的景色。紧接着“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一联中,“寒”和“老”两字则是诗眼,这一联中因炼出了“寒”“老”两个字,使诗句不仅是写出了秋景,而且更是写出了秋意,把这首诗中描写的秋景赋予了情感,把整首诗给带活了,这就是“诗眼”的妙用。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册中说到:“其用工有三:曰其结、曰句法、曰字眼。”严羽在这里说的字眼也就是“诗眼”。诗眼是最能体现诗人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字、词。诗眼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是诗的灵气所在。其在诗词中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能集中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一首诗中诗人思想感情的核心所在,是一首诗中诗人的精神所寄。诗人的各种喜怒哀乐,各种情感变化都会借助诗眼表达出来。因为有了诗眼,作品就会有精神,有灵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通过对“鸟飞绝” “人踪灭” “孤舟”等景物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飞鸟,径无行人,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突出了一个“独”字,是诗眼所在。“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世,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情感。“独”字也准确的展示出诗人仕途受挫遭贬后的孤独景况,展现了诗人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2、能使诗词有高度的概括性

近体诗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各种修辞手法,从而达到含蓄、朦胧、多义的意境。而锤炼出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能准确地传达主旨的诗眼,就能让诗句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达到统领全篇的效果。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绝唱千古,其“绿”字情思浩荡,诗思深沉。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借这盎然生机的春景表达了诗人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同时还流露出诗人以罢相之身征召回朝,对前路的重重忧虑。丰富的表现力,也十分生动,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一个“绿”字统领全篇,使诗篇脉络清晰,主旨突出。

3、能让诗意更加的精准

传说五代著名诗僧齐己有次在一个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这梅花开得很早,便写了一首诗《早梅》,其中的颔联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郑谷的意思是说,当数枝梅花开时已经是有点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精准、贴切。一字之差,意境全出。

4、使诗句更加的生动形象

诗句的生动形象是诗的艺术生命之所在,而诗眼最能塑造出生动的形象。诗眼能使意象由“无情物”变为“有情物”,由“无生体”变为“有生体”,甚至赋予意象以人的特征。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首诗中的的诗眼,我们可以看看“逐”字和“带”字,这两个字使诗鲜活了起来。“逐”有追逐的意思,不写东风吹动柳条,而是柳条追逐东风,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气。本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人却用两个“带”字作诗眼,反说是柳枝“带”着他们,变无情为有情,化死景为活景,让秋天之柳突显不幸。通过赋予柳条这一意象以人的特征,从而表达了诗人迟暮之感。诗眼具有把死物写活,把无情变有情,使意象人格化的作用。

5、可以增添诗的情趣性

在宋朝的魏庆之所著《诗人玉屑》之卷八中有关于“句中有眼”的一段论述:“汪彦章移守临川,曾吉甫以诗迓之云:'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先以示子苍,子苍为改两字云:'白玉堂深曾草诏,水晶宫冷近题诗。’迥然与前不侔,盖句中有眼也。”

这段话是说的韩驹为曾吉甫改诗,将原诗中的“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仅仅表示一个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并给其赋予了情感,使得诗句情趣盎然。

6、能统领或点染全句、全联、全篇

陆机在《文赋》中说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里的“警策”所指的就是“篇中之眼”。是全篇中最传神、最精彩、最关键、最能突出主题、统领全篇的诗句。

唐代诗人崔护平生只留下了六首诗,却因随手写在墙上《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联,惊艳文坛,名垂史册;这样的诗句,使得整首诗形象鲜活,神彩飞舞,含意深邃,独具匠心。起到了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关于虚字、实字

相信大家在读古人诗话诗论的时候,常常见到虚字、实字的说法,对此,我在其他一些地方和诗友们探讨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很多诗友对此比较迷茫甚或有一些误读。所以这里特别提到虚字、实字的概念,而且单独列出一节来讨论,主要目的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不要把这些诗话诗论中虚字、实字的概念与现代汉语中的虚词、实词搞混淆了。

宋人吴沆在《环溪诗话·上卷》中曾引用了张右丞这样的一段话:“杜诗妙处,人罕能知,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惟其实,是以健,若一字虚,即一字弱矣。”这段话以为句中容纳的实物愈多则愈工,也就是说容纳的事物愈多,诗的密度就愈大。这就为我们讲解了古诗词中实字的概念:实字是表示一件件事物的字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词。

按照中国古典诗词的论诗传统,对于实字、虚字是这样定义的:名词是实字,其余的全部都是虚字!另外有少量的动词、形容词也可以算作是实字。为什么古代诗人、诗评家会作出这样的区分呢?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里是说,最初的字其诞生过程就是对各种客观物象的描摹,是依象而生的实字,这些实字都是具体的客观物象,其在分类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名词。

诗人对表示各种物象的实字(名词)灌注、赋予其情志后,就产生了各种具体可感的意象,再通过对各种意象的组合创作出诗词。这时读者对这些实字是熟悉的、可感的,此时读者大脑中这些熟悉、可感、固有、丰富的形象记忆就被激活,并借助想象的关联作用,迅速地组合起读者自己崭新的、立体的、生动的形象记忆,于是读者就被这些形象记忆感动,就被这首诗词所感动。

这些读者自己感受出来的形象记忆,有些是与诗人一样的,有些也可能会不同于诗人,但因为同是大家都熟悉的客观物象的表达,双方一定是能产生共鸣的。此时诗人使用的这些实字就如大树一般挺立于读者脑中,给读者以厚重、矫健之感。如果这些意象同时还缺少动词、形容词等虚字的连缀和修饰,诱导读者自身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用一组实字来造就模糊,用留白来给读者以填充经验和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这就极大地延展了诗意传达的张力。

虚字用得太多,是诗词流于说教和议论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虚字太多,实字就肯定用得少,也就是名词用得少了,物象不够,意象太少,传达给读者的不是读者熟悉、可感的,这就很难刺激到读者产生共鸣。诗词中抒情倒是不少,但都不是触景而生的情,更不要说是情景交融了,这样的情往往是作者自说自情,读者丝毫感觉不到情在何处,更不用说感动读者了。

所以大家在写诗的时候,要尽量的学会多用实字,多用实字的本质就是多用意象。古人作诗在这方面是特别注意的,而且还写出了很多只用实字的千古名句。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里面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里面的“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陆游《书愤》里面的:“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黄庭坚《寄黄几复》里面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等。这样的诗句为什么好?好就好在他不直白,好就好在他没有直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而是让你去思考、去想诗人在说的是怎么回事。

只用实字着意点染典型景物,就能把诗意表达得含蓄真切,收到言尽而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同时大家也要学会在全都是实字的诗句里面,插入一个虚字,将这个虚字作为斡旋的枢纽。如杜甫《登岳阳楼》里面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用“坼”“浮”二字写洞庭水能割裂大地极写水面之宽,能浮动乾坤极写水力之大,境界广阔、气魄宏大。还是杜诗《上兜率寺》里面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用“有”“自”两字,就把远近数千里、 上下数百年的感慨都烘托出来了。

在一个诗句中,实字用得多,会显得厚重,虚字用得多,则显得飘逸。多用实字留白就多,读者就需要用心体会;多用虚字直接得多,读者就可以一目了然,不愁费解。但是实字用得太多,会有沉闷之流弊;虚字用得太多,会有浅薄之弊端。倘若能够多用实字而无沉闷之感,多用虚字而无浅薄之弊,那就可说是工夫到家了。

我们知道诗眼就是源自于炼句炼字,炼句得到“篇中眼”,炼字得到“句中眼”。“篇中眼”是一首诗的精髓,而“句中眼”则是一首诗的基础,好的“篇中眼”,离不开句中的炼字。炼诗眼归根到底还是炼字,而炼字炼的是虚字。上面我们讲过实字是名词,而名词可炼的余地不大,所以炼字主要是在动词和形容词等虚字上下工夫。诗学院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了如何炼句炼字,这里就不再复述。如果大家觉得对炼字还不甚明白,可以通过诗学院转告我,我们找个时间专门再讲。

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这一“窗户”,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奥妙。同样提炼诗眼也就是为诗词、为诗句“画龙点睛”,对每个句子深雕细琢,对统领诗意的句子精提细炼,达到点眼的目的。希望大家通过不断的练习锤炼“诗眼”,从而写出工典精雅、含蓄内敛的好诗。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东莞周剑平(品味)老师讲授

                   2023年5月4日晚于长青诗教二群



教师简介

周剑平:笔名品位,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现旅居广东东莞。热衷于诗、词、赋的学习创作,作品散见于各诗刊杂志、书籍。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香港诗词学会副会长、《香港诗词》主编、东莞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东莞市清溪文联副主席、东莞市清溪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长青诗学院主讲教师。


荣誉院长:陶涛 孙连宏

名誉院长:包德珍 张驰

院务委员:高源 朱安群 周达 陈作耕 陈显赫

首席主讲:包德珍

院长:周兴海

执行院长:盛月富

副院长:张和平 姜晓玮 陈林洲 张士平 庄俊雄 华慧娟

荣誉副院长:钟茂荣 周海燕

教务长:盛月富(兼)

常务副教务长:宋力 拾遗君

副教务长:唐超 钟晓红 文励洪

教务秘书:张昊

办公室主任:庄俊雄(兼)

办公室副主任:鲁祖标

主编:拾遗君


周剑平:诗词创作《写诗之前先读诗》,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

周剑平:诗词创作之关于“老干体”,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

周剑平:诗词创作之《关于诗词与散文的语言区别》,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

周剑平:诗词创作之《新时期的合理使用》,长青诗学院诗词讲座系列课件

周剑平:写诗与用典,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周剑平:诗与诗意,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周剑平:关于“诗家语”,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周剑平:诗词的写景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周剑平:诗词的形象思维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周剑平:诗词创作的灵感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周剑平:诗词的唱和 长青诗学院诗词系列讲座


转载声明: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周剑平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原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学讲座(炼字篇)【舍得】
关于诗味及虚词在诗词中的作用
【诗词微塾】对仗的形式
杜甫诗有什么妙处?一句数百里,一句满天下,一句言五物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人玉屑》“选字下字”说述评──以意新语工为讨论核心(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