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嘉松 | 高阡桥的蚕室

高阡桥 · 蚕室

文·范嘉松

前几天,阿峰传给我一张村里蚕室的照片,是他在高阡桥拆迁之前拍摄的。

照片是黄昏时拍的。夕阳西下,蚕室越显破败。大门已经不见踪影,左边的墙砖头外露,似要倒塌的模样;右边的外墙不知怎么有几个小窟窿,像在墙上长了几双眼睛一般。

这让我忆起了蚕室的前世今生。

从我懂事起,蚕室就一直在村庄的中心地带。他临河而建,右边是村里人到河边的河滩,左边则通向了东边高阡桥人新建的一排房子。蚕室北边是一条小路,砖头铺的,这条小砖路贯穿了整个村子。再往北几米,就是村庄里村民的住房了。

蚕室最早的时候是村里用来养蚕的。只记得仲春时,当桑园里的嫩桑叶开始缀满枝头的时候,村里的妇女们就开始忙碌了。她们忙着支起一个个木头架子,然后把竹匾一一塞进架子里。

清晨一大早,她们就背着背篓到桑园里采摘桑叶,因为蚕宝宝喜欢清凉的桑叶。在太阳还没起床之前,那些婶婶姑姑们就背着成篓的桑叶回来了。采摘回来的桑叶还要清洗,蚕宝宝可不喜欢带虫子的早点。

在蚕室里忙碌的婶婶姑姑们早就在竹匾中铺好了洗干净的丝网,那是蚕宝宝吃饭的餐桌。桑叶洗净后,她们就将桑叶均匀地铺在丝网上,然后把蚕宝宝请上餐桌。那一刻,整个蚕室里就传来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那声音就像早春时的雨声,温柔静穆和平,但又缠绵弥漫无尽,让我陶醉其间。

那时的我光顾着听蚕宝宝优雅的饱餐声,却没有注意婶婶姑姑们辛勤的劳作。后来我才知道,要伺候好这些蚕宝宝可不容易。每次等蚕宝宝用完餐,需将它们的残羹冷炙全部收拾干净,再次将干净的丝网铺好为下一餐做准备。而那时的蚕宝宝就像贪吃的婴儿,每天都要喂上好几顿,连晚上都要加餐。

后来,村里渐渐不再养蚕了,那几年,蚕室是空着的。

有一天,队长突然带来了一队人,穿着黄军装,背着被子,提着盛着脸盆的大网兜。听队长说,他们是城里来的中学生,是上山下乡到我们村锻炼的。

这一群陌生的城里人,立刻吸引了我们这一帮小孩子。我们就常常到蚕室里去转悠,看看他们做些什么。

蚕室里的木架子和竹匾已经收拾干净了。地上铺上了厚厚的稻草,那些城里来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已经在稻草上铺上了被褥。外间是大哥哥们住的,里间是姐姐们住的,中间还挂上了门帘。

见我们一群小孩进去,他们都挺热情的,问我们上学了没,村里可有小店,还拿出饼干给我们吃。有些大哥哥躺在床上看书,有些在忙着整理衣服,还有些凑在一起打牌、下棋。

那几天,正好下雨,地里没啥活干,于是,蚕室里更加热闹了。我们去玩的时候,他们正好在下一种叫四国大战的棋,四个人下,还需要一个公证人。于是,我就成了那一个。

不过当时的我可搞不清旅长、师长和军长哪个大,胡判一气,最后棋也没法下了。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四国大战这种棋。后来,上了小学之后,我才学会了下军棋,只是两军交战的。再后来,才学会下四国大战。再后来,四国大战的战场摆到了放学之后的桑树田了,下过暴雨的桑树田凉爽而静谧,成了我们几个小伙伴最好的乐园。

上山下乡像一阵风,没刮几天就消散了。城里人回城了,蚕室又静寂下来了。

夏天到了,放暑假了,孩子们不用上学了。这让村里的大人们都担心起来。我们这些野孩子可什么祸都能闯,割草时摸邻村自留地里的黄瓜和番茄,到野河里游泳,到农场的瓜地里摘西瓜……怎么办?大人们总能想出招治我们。正好我母亲也放暑假了,于是他们和我母亲商量,带着我们这帮孩子在蚕室里,讲讲故事,做做作业,一起玩玩,反正就是不能到外面去闯祸。就这样,我妈成了我们全村孩子的老师。

说老师是抬举我母亲了,其实就是一个大保姆。

一大早,我母亲就牵着我,带上家里的小人书,到蚕室上课去了。蚕室里经过打扫,一尘不染,地上铺上了几个洗干净的大竹匾,旁边还有几张原来高阡桥小学时用过的旧课桌。

一会,全村的孩子都三三两两来了。像我这样还小的,就坐在竹匾中,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挑竹棒。大一点的,就坐在课桌上做作业。

蚕室外大树上的蝉鸣声热闹起来了,但蚕室中却很阴凉。竹匾上是凉飕飕的,蚕室南门外的竹林刷刷地响,吹来了一阵阵凉爽的风,这确实比在烈日下玩耍舒服多了。这样天堂般的地方,让小孩子们都安静下来了。

等到大孩子们的作业都做得差不多了,我母亲就坐在板凳上开始给我们讲小人书上的故事。有《聊斋志异》中的《画皮》《画壁》《白秋练》《黄英》《香玉》,还有《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猪八戒招亲》《无底洞》,《镜花缘》中的《女儿国招亲》,抓间谍的《邮花皇后之谜》,打土匪的《林海雪原》,电视里放过的《小兵张嘎》《保密局的枪声》等等。当我母亲给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特别专心,特别安静,哪怕是平时最调皮的小孩都支着下巴,不再在竹匾里打滚。

讲完故事后,小朋友们都吵着问我母亲拿小人书看。我真心舍不得,怕他们撕坏了我心爱的小人书。但母亲倒是大方得很,总是来者不拒。小朋友们开心得很,我却是如坐针毡。

下午,又是在蚕室里集合。先午睡,然后做作业,玩耍,讲故事。

就这样,一个暑假很快就过去了。

我记得大约是我上高中时,蚕室变成了高阡桥村办印刷厂的车间了。

说起印刷厂,归功于我们家。厂子一开始的印刷业务就是我姨婆家的儿子给介绍来的。村里开始添置各种机器,招收村里各家各户闲在家的人进厂。慢慢地,厂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每家的收入也增加了。

印刷厂办起来后,为了方便村民,还特意建了个食堂,为各家免费蒸饭。就这样,我经常到厂子里去玩,看看厂里订的《新民晚报》,顺便把我家蒸的饭拿回家。

后来我结婚了,我父亲也进了这个小厂,负责切纸,于是我偶尔也到厂里玩。

在农村,一到晚上我们就有串门的习惯。记得希文还小的时候,我经常带着我妻子还有希文到我小叔叔家串门。接近8点多,通常就要回家了。

记得那天晚上回家时,月色如水,照得村前的小路亮堂堂的。走近印刷厂时,只见厂子里灯火通明,印刷机隆隆作响。透过窗户,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在印刷机上忙碌,有的在切纸,有的在包装,有的在搬运,但他们的脸上都挂着笑容。晚上8点多了,他们还在加班,而且似乎很幸福地加着班。那一刻,我突然感悟了他们的幸福。那么多年拮据的生活,现在总算有了盼头,辛苦一点,劳累一点,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不是很值得的吗?这就是这些农村人最朴实最真挚最明亮的念头吧。

其实,蚕室的变迁史正是高阡桥的发展史。从养蚕始,到开厂止。高阡桥的乡邻们一直在寻找致富的道路,他们走得稳健而踏实,而且他们确实以勤劳诚实的劳动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虽然蚕室因为村里的整体拆迁而湮没在一片树林中了,但他永远记录下了高阡桥历史上重要的一个片段。

蚕室永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春蚕无声》
养蚕那些事
第1548篇·养蚕——往事之四十六
戴涵轩:可爱的蚕宝宝
【学生佳作第158篇】养蚕记
【海安微教育】2018高考作文|省海中郁凤老师:蚕语沙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