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家喜:收音机的故事 |散文
userphoto

2023.03.03 黑龙江

关注

北方往事 



  收音机的故事

文/张家喜

        七十年代,生活在农村能拥有一部收音机,那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78年高中毕业,我回村当民办老师那年,就有了一部小收音机。
       小收音机是我大嫂送给我的。大嫂农忙时在妇女队参加劳动,用挣来的六十元钱买了 一部小收音机。小收音机是上海生产的,但不记得是啥牌子的了,墨绿色,非常精制。在那时,六十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是那时二个月的工资。
       那年,大哥大嫂一家搬出去单过了,大嫂看我喜欢这部收音机,天天在收听,走时就留给了我。
      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是非常单调的。除了一个月能看几场电影,有的电影还不知放映了多少遍,冬天家家都是天黑早早就睡下了。
      记得,村里71年家家安上了小广播,在大商店门前的电线杆子上挂着一个大喇叭,每天中午晚上按时播放一些新闻。到了七十年代末,广播内容丰富了一些,有小喇叭节目、有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有曹灿播讲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张忠德家靠大道边,就在大商的东边。小时候,夏天吃完了晚饭五点多钟的时候,我们都到我家房西的张忠德家的门前玩耍 。张忠德是大商店的主任,会打算盘,喜欢看书,夏季每天吃了饭,他都是开着门,坐在门旁,拿一本书看。大商店门前的大喇叭播放着小说,播讲过《战地红缨》《闫闫的红星》《新来的小石柱》……我们在院子里奔跑、玩耍,似听不听大喇叭里播放的小说。《战地红缨》里有个外号叫金老歪的,张忠德就给和我们一起玩的小金子起了个外号:金老歪。小金子是前街邓老六的二儿子,到今天他都快六十了,大伙还在叫他金老歪。如果不是雨天,他家每天晚上都在院子里打一堆蚊烟,我们差不多都要玩到八点钟以后才回家睡觉。
      村里的学校也有一个大喇叭,大喇叭绑在了房顶的烟筒旁。老师办公室里有一个留声机,做广播体操时,广播体操的唱片就用它播放。下午放学后,还常常播放一些革命歌曲《火车向着韶山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在电影电视上,我没见过这种留声机。四方形,掀开盖子,有一个支架支上,放上唱片,放上划针转起来就出声了。它不用电,像上弦的钟表,到时就上弦。我回村教了八年学,直到86年离开,还一直用着这个老留声机。
     在过去那个物质精神生活都贫乏的年代,广播收音机留给我的记忆是深刻的。
      76年在虎头读高中,我住在虎头大爷家。大爷家也有一个有线小广播,大爷家就住在区政府前,区广播站西,江边关帝庙上边,我天天在院子里能听到广播站大喇叭的声音。区广播站把几十节电线杆接起来,应该有一百多米高吧,站在区里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线杆顶端朝着不同方向挂着的三个大喇叭。虎头中学在北边,离我大爷家有二里多地。每天中午大喇叭一响就是我们的放学时间,拎起书包就往家走,边走边听广播。听得最多的就是诗朗诵——高尔基的《海燕》,因为听得太熟悉了,我到今天都能全文背诵下来;还有就是姜昆的相声《捡煤核》。虎头的广播站应该很正规,每天中午晚上都是按时播放节目。我们天天在院子里劈柴、天天到井沿挑水,有意无意地都在听广播。
      78年回村教学,大嫂送我的小收音机,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78年大哥家搬出去过了,三哥在学校教学,每到星期天,三哥干外面的活,我上午负责洗全家的衣服。这时我就把收音机打开,听《阅读与欣赏》节目,听广播剧。节目听完了,我的衣服也洗完了。
     那时,村里放电影如果是放过的,我就不去看了。但在家里我用这部小收音机听到了不少电影。那时收音机里常常播放广播剧,常常播放电影录音剪辑,像电影《巴黎圣母院》《雷雨》《牛虻》等等,我都是听的录音剪辑。我还听了不少配乐小说散文诗歌朗诵,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维妙维肖的分角色朗诵,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有感情的朗诵,杨牧的《我是青年》那充满激情的朗诵,都成了我朗诵的范本,对我的教学帮助很大。
        小小的收音机,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也曾给人带来痛苦甚至灾难。一队和平村的毛树庆,曾经是抗日将领高玉山领导的抗日救国军的旅部副官。67年,他有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有人举报他偷听敌台被接受审查,他因恐惧上吊自杀了。
       在那偏远的山村,广播收音机,曾带给我了无限的快乐,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86年我结婚时,爱人家陪送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搬到街里以后,我家就再也没买过收音机录音机,再以后更是天天看彩电,我几乎不听收音机了。
      九十年代以后,尽管城乡都普及了有线电视,可我看到很多老人仍然离不开收音机,他们的屋子里天天有收音机的声音传出。在公园里,在路上,也总能看到他们手拿小收音机边走边听。

                 

作者简介:

  张家喜,1961年出生。密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虎林独木河学校、虎林职高任教。八十年代酷爱文学,喜爱散文阅读和写作。曾在《速读》《雪花》《奔月诗文》《鸡西矿工报》等报刊和苦海的白桦林、兴凯湖文化在线等微信平台发表散文诗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文全随拍:留声机的喇叭,还在一叶守望里
同广播亲密接触的岁月
【晋城老城故事】“ 磨卜脐 ” 中的人民广播站
有声读物丨一“网”更比一“网”强
乡土散文:故乡的电线杆
【汝州】万坤山丨散文广播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