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怀军: 北大荒往事 (一) | 散文连载
userphoto

2023.03.03 黑龙江

关注

前言:说北大荒的往事,讲我们身边自己的故事。长篇散文《北大荒往事》用三十篇章节,详细讲述了黑龙江农垦从无到有,农场垦荒人开发北大荒,将荒地变良田,将马架子,茅草屋变成今天的高楼林立,优美如画小城镇的兴旺历史。

看到农场人,今天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我们无比感谢第一代农垦人的无私付出,第二代农垦人利用今天大型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再创辉煌。致敬农垦千千万万名普通劳动者!黑龙江农垦,两代农场人,六十年的生活经历。

   北大荒往事(一)


  文/唐怀军

2022年12月26日,在农场医院病房里,九十岁的老农垦队员张同仁,像一支熬尽灯油的焟烛,躺在床上,只有出气没有进气。这场疫情的爆发,来的突然猛烈,一下子带走了许多老年人,张龙的父亲张同仁,万般小心也没有躲过去。

张龙,哥哥张军,弟弟张平,妹妹张燕都围在病床前,送老父亲最后一程,大家的心情无比悲伤沉重。张同仁到咽气时,头脑一阵明白一阵糊涂。他眼前看到的是老伴荷花微笑着来接他,一群老垦荒哥们,他们一起去往另一个世界。

兔年春节到来,居住在黑龙江农垦,几十年的老兄弟姐妹,张龙组织搞了一个小聚会。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许久没有聚餐了。另一方面是他父亲去世时,兄弟朋友们帮忙,跑前跑后,送葬,下葬,使老父亲平安入土。

酒桌上,看到大家花白的头发,岁月的痕迹刻在脸上,一道道是年轮,过去挺直的腰杆,今天弯曲下来。过去走路带风,飒爽英姿也变成了今天的迟缓,看到这里,张龙的心绪回到了过去的时光。

从儿时到上学,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培养孩子到儿女成家,他(她)们也到了退休年龄。六十代过去,“弹一挥间”,不论农场人你积累了多少财富,平安身体健康,进入退休大军中,你将迎来又一种新生活。

坚强的北大荒农垦人,以坚强的毅力,生活在这黑土地上,“屯垦戍边”的精神,是农垦人扎根黑土地,建设北大荒新家园的信念。三九天战寒冷,在零下三十多度下,农场职工家属身穿大棉袄,腰扎皮带,头戴狗皮帽子,向大自然要肥料。大家来到穆棱河岸边,用尖镐刨开冰冻的河床,手拿铁锹将泥块装到马车斗里,拉到田地里积肥。周边的公用厕所,单位牛舍马号,到处到是农场,连队积肥人们的身影。“庄稼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没有化肥的年代,粮食要产量,必须广积农家肥,才能种地有高收成。

黑龙江省农垦,建立国营农场最早时期,历史资料记载是上世纪1948年。当时,一批在抗日,解放战争中负伤后,在东北解放区休养,也称为荣军院的伤残军人。荣军院分布在哈尔滨地区,牡丹江,鸡西,佳木斯,齐齐哈尔地区。

这些解放比较早的地区,东北野战军各部队成立了许多荣军院,伤残军人加上一批大夫,护士,保卫,后勤服务人员,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黑龙江北大荒的黑土地,富的流油,春天播上种子,秋天就有满意的收获。荣军院所在的位置,房前屋后大院子里外,都有许多荒地。

春天,温暖的春风徐徐吹来,冰冻了几个月的大地,积雪融化,东北万物开始复苏。树枝上的小树枒倔强的开放,坚强的小草,已经耐不住寂寞,它顽强地从冰冻的土壤下钻了出来。当土地返浆后,荣军院的后勤人员,在荣军院的房前屋后,他们开荒地,种些蔬菜粮食,没有想到获得很大的丰收。

第二年,荣军院的后勤人员,他们更增加了信心,继续开垦荒地,扩大规模,买了各种蔬菜种子,玉米,大豆种子播种下去。第二年,他们自己种植的夏季蔬菜,长势良好,应季蔬菜供应有了保证。

秋天,他们收获了成车的粮食,已经保证了荣军院休养的干部战士,医护,保卫人员大家的粮食供应。如果不是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当时,在东北农场已经兴建的非常完备,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农场因抗美援朝一直停滞无法扩大,一直到58年的时候,国营农场的发展开始发生巨大转机。

10万转业官兵,根据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号令,开发建设黑龙江北大荒,将黑土地变成大粮仓。一批批转业官兵,乘专列奔赴北大荒。

在当时的铁道部部长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在黑龙江省密山市(当年密山县)火车站召开誓师大会。王震将军亲自讲话,发出进军北大荒的号令,一口气兴建了十多个农场。我们的父母亲和众多农场职工,他们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他们都是将北大荒,做为自己的家园来精心建设,我们都是北大荒出生的孩子。

当年,还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生孩子是自己决定的。没有好的节育措施,不想生了,但意外怀孕也就生下来了。家家户户,四五个孩子是少的,多的人家,七八个孩子也是大有人在。五朵金花,七仙女,七郎八虎的人家,在农场各单位都大有人在。

张龙父亲张同仁,一位山东大汉,他国字脸,浓黑的眉毛,一双大眼睛 ,笔挺的鼻子,与人说话时,嘴角上扬带着微笑。张龙的母亲荷花,她和张同仁不是一个村里的。张同仁,在家乡初中毕业,张龙的母亲荷花,因为她是女孩子,当时的年代,重男轻女,家中没有钱供她上学。张龙的母亲荷花,学文化是解放后,村里办识字班,她每天去学习文化。真的不错,她后来能看懂报纸,荷花已经非常知足了。

荷花,十六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村里担任妇女主任,平时,穿着一身自己用织布机织的粗布衣服,也罩不住她的美丽。张同仁初中毕业后,父母亲早就相中了荷花。父亲带着张龙去相亲,张同仁第一眼看到荷花,他也相中了荷花。张同仁,小时候去姥姥家见过荷花,上中学后张同仁离开家,到县城上中学,再没有遇到过荷花。女大十八变,当年,豆芽菜似的荷花,已经出落成一位大美女。

荷花天天在外面干活,脸不是那么太白,风吹日晒充满健康。荷花精神抖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大眼睛上一对黑眉毛,一说话嘴角挂起了微笑,乌黑的两条大辫子,山东美丽的村姑。张同仁,山东支边青年整编制来到黑龙江农垦,张龙母亲荷花和父亲,在山东老家就成亲了。59年冬天时,母亲荷花从山东,乘坐火车来北大荒与父亲团聚。

张龙的母亲荷花,没事的时候,总是给张龙讲起,到达东北时,她第一次从火车站下车的事情。尽管荷花她乘火车一路上,已经看到山东的暖和天气,火车越往北走,身上就要添衣服。过了山海关,室外温度明显下降,火车车厢窗户上的冰,越来越厚,到最后已经化不开了。想看外面的景色,车厢玻璃上被冰霜挡住,她啥也看不到了。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张龙的母亲荷花,接到丈夫的书信,她心中知道北大荒的寒冷。经过六天六夜,转车等车,终于火车到达目的地。荷花她拎着小包裹,头扎围巾紧紧抱着大儿子张军下火车时。一股寒气直通肺腑,一下了她就感觉到透心凉,寒气几乎使她上不来气。张龙的父亲手抱着皮大衣,快速跑过来,给荷花披上皮大衣,她把大儿子和自己包起来,她才感觉到了一丝温暖。

荷花,在宿舍里呆了两天,她不敢出门,外面电线被西北风吹的左摇右晃,感觉不知道下一秒,将被狂风刮断。大儿子张军穿着单鞋片子,倒是很有精神头,又蹦又跳精神百倍。外面,西北风一刮就是三天,雪花漫天飞舞,昏天暗地,路上行人稀少。晚上,睡觉的时候,耳边一直是西北风发出吱吱吱的声响,扰的她无法入睡,荷花真想乘火车回山东去。

张龙的哥哥张军,比他大六岁,张龙有弟弟张平和妹妹张燕。父亲张同仁,因为是初中文化,在工厂里担任统计工作,母亲荷花在厂里托儿所担任保育员。张龙,属大龙,64年出生,当时正赶上特殊时期,国家经济开始好转,63年以后,大批孩子在北大荒出生。到张龙上小学时,场直小学一年级学生就达到三个班,每个班级学生都达到50名。

农场下属还有一到四个分场,分场也建有中小学,后期各个连队都建有小学校,那是知青来到农场以后的事情。张龙,他家住在一栋连脊土墙大草房,一共居住七户人家,门前就是平坦的大地。

夏天以后,庄稼地里,玉米,黄豆,高梁长高时,一个孩子独自走进这里,四周看不到人。耳边只听着风吹着庄稼叶子,发出哔啦啦的声响,一个人心里真的是挺害怕的,都是快速跑着通过这里。

冬季的时候,一马平川,张龙坐在家里的火炕上,窗外视野辽阔。白天就能看到,远处蒸汽机火车喘着粗气,牵引着绿色车厢的客车通过。晚上,黑夜中只能看到,绿色车厢窗户里闪出的亮光和火车呜笛声。

张龙,夏天放假时 与同学们站在铁道边上,数着一车车货车数量。蒸汽机火车头,牵引满满的煤炭,一包包粮食,装载着红松木材的车厢和车斗发往内陆。

一趟房七家,张龙有三位同班同学,分别是郑大龙,吴云龙,秦连虎。邻居还有比大高一届的李爱花,低一届的童红华,她们两家住在这里时间不长,因父母亲工作调动,搬家去分场了。平时,张龙与郑大龙,吴云龙,秦连虎总是在一起玩耍。

张龙,居住一趟房几乎家家养狗,主要是防狼,附近的农村经常有小猪,羊被狼晚上叼走,养狗是能听着动静,看家护院使用。天上飞的老鹰,也来家属区上空,盘旋寻找机会抓小鸡,养狗也能驱赶老鹰,也是张龙他们晚上走道壮胆的好帮手。

当年,走路都是靠月光,也没有路灯,没有手电。居民区就四趟房,还距离太远,中间间隔都是玉米地,晚上领着狗走路,心里就不害怕了。张龙和吴云龙,郑大龙,秦连虎是铁哥们。如果发现他们消失了,只要找到一位就全找到了,被大人们称为“三龙一虎”。

张龙的同学郭卫国,他家是后搬来的,他大哥郭建国,二弟郭保国,三弟郭红国,他四弟郭连国。郭卫国的父亲郭友财与母亲的结合,还是特别有戏剧性。

郭卫国的父亲郭友财,个头不高,爱说笑话。他心眼多,脸上有麻子,是小时候出麻疹落下的,耳朵大嘴大,兜里总是装着旱烟口袋,他抽旱烟非常呛人。

郭友财,抗美援朝时期是汽车兵,在朝鲜战场往前线运送弹药,都是晚间开车前行。他和战友们驾驶运输车辆,满载弹药物资,借着月光在坑洼不平的公路上行驶。运输车辆根本就不敢开车灯行驶,如果开车灯行驶,那样将被敌方的飞机发现,将汽车炸掉,造成车毁人亡。前方急需弹药,郭友财和战友们,都是睁大眼睛在公路上行驶。处处小心,还要防备敌特在暗中破坏,汽车黑暗中行驶 ,要听从路边值勤战士的指挥。发现敌机战士鸣枪示警,驾驶员要快速驾驶车辆躲避。遇到被炸断的桥梁,战友们临时在桥上放四根松木杆儿,将松木杆两根用铁丝绑住。驾驶车辆,要从两根松木杆上骑行通过,这是非常考验技术和胆量的,稍微有一点错误,驾驶员就会和车辆物资一起车毁人亡。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郭友财回到国内,他来到农垦进入农场里的工厂,在单位开解放牌汽车。当时,郭友财还没有媳妇儿,天天在外面开车,为厂里运送物资。春天的时候,附近许多农村家里粮食短缺,大姑娘,小媳妇儿,都在野地路边挖野菜。挖满筐野菜也累了,她们往家里走,六里地离家非常的远。有时候,郭友财他们驾驶的车辆,从这里路过就带上她们一段。有一位大姑娘叫春丫,长得挺漂亮,东北姑娘高个,乌黑的辨子,微笑时露出满口白牙,大花棉袄也遮不住她的好身材,就是天然的美。十七,八岁好年龄,正是姑娘最漂亮的好时候。春丫她挖满野菜后,总是被郭友财驾驶车辆捎带着,送回到村里。郭友财,也是相中了大姑娘春丫,尽管他比大姑娘大十岁。

由于战争的影响,郭友财没有找媳妇,今天遇到大姑娘春丫,真是天赐良缘。郭友财三捎带二捎带,他和姑娘心心相通,姑娘春丫急切地催促他,去村里她家里提亲。郭友财带着四盒礼,在同事的陪同下,去村里姑娘春丫家里提亲。一提亲就成了,爹妈都希望女儿春丫能嫁到农场享福。何况还是手握方向盘的司机,郭友财与大姑娘春丫结婚,两个人成为了一家人。后来,按照投亲靠友的政策,郭友财把媳妇的父母亲,小姨子,小舅子都办到农场里。这在当时北大荒农场,也不是什么新闻,有许多农村的大姑娘。

知道农场吃白面大馒头,到月就开工资挣现钱,她们都是这样嫁到农场来的。而且,随后媳妇的父母亲,弟弟妹妹们也进入农场户口,成为农场人。

当年,北大荒农场的顺口溜,北大荒呀真荒凉,不愁吃,不愁喝,就是缺少大姑娘”。要知道,十万转业官兵转业北大荒,绝大部分官兵都没有媳妇。他们年龄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数,还有年龄大的官兵。

农场的政策是,一批官兵回家乡探亲,从家乡找媳妇,带回农场来。

再就是从山东,河南等地招十六岁以上大姑娘,到北大荒农场来工作,大姑娘多了,解决了官兵找媳妇的问题。还有就是在北大荒,当地农村里找媳妇,农场政策优惠,还可以把全家都带进农场里。多种方案共同实施,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才使得官兵们找到了媳妇,大家才能在北大荒安家立业。

下章节更精彩,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眼界,春耕黑科技
就算给我整个世界,我也要到农垦牡局去看云
《要健康,北大荒》农垦前进农场:生物质炭基肥将秸秆资源化
大气农垦,颜值高的大片!
满满的回忆!纪念赴北大荒屯垦戍边50周年!
垦二代给大家讲讲北大荒这点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