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本上的楷模,后来却发现人设崩塌,这样的历史人物你知道多少

课本楷模——'孔融让梨'

中国有句老话:“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原以为这句话该出现在寻常百姓家,却不曾想,那些书本上的楷模人物也同样适用。

中国无数风流人物如浪潮一般来了又去,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叱诧风云,一时间风光无限。但等归于尘土、归于雨露之后,去掉那些所谓的光环,遗留下的,只是些发臭的过往。

也许课本上真正的楷模,是作品而非其创作者。

匡衡:“凿壁偷光”却忘却初心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算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这是小学时期必学的一个典故。

讲的是有一个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名叫匡衡的人,为了读书识字在夜里也孜孜不倦,但由于没有蜡烛,所以在墙角凿了一个孔,借助邻居家的灯火来学习。

不得不说,单看这个故事,大家都觉得这个叫匡衡的人一定是一个努力上进、爱好读书的好人。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匡衡凿壁偷光

儿时的匡衡确实是算得上楷模了,但当他终于功成名就之后,一切都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刚长大时候的匡衡,家徒四壁,生活艰难。他白天在别人家干活儿赚取钱财,晚上勤奋读书。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并且志向远大。

后来,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一户大户人家的主人面前,主人心生感慨,被匡衡的毅力所打动,于是给予了匡衡帮助,打算资助匡衡学习。

过了几年,匡衡对《诗经》的研究越发深刻,准备通过考试获取官职。可由于汉朝的考试规定,使得匡衡仕途并不顺利,直到第九次考试通过,也不过是得了一个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匡衡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等到汉元帝即位之后,匡衡连续迁到给事中的职位。此时正值长安一带灾害频发,匡衡向汉元帝上书,表明了《诗经》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建议汉元帝缩减宫中用度,亲贤臣远小人的同时教化百姓勤俭节约。

匡衡的建议深受汉元帝赏识,采纳之后又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最后还代为丞相,封乐安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确实也为朝廷做出许多贡献。

但也许,小时候越缺什么,那样东西就越成了心中的一个执念。

官位越来越大的匡衡,心中对金钱权力的渴望也越发膨胀起来。在日益安逸的生活中,匡衡早已不满足眼前所拥有的财富,他开始用手中的权力压制百姓,与贪官结党营私。

匡衡一步步从磊落爱书的少年,长成一个大贪官。

最后的结局,也不过是遭人弹劾、贬为庶民。

返回家乡的匡衡,曾经的财富都烟消云散。不知道当他回归故里,看着儿时读书的那个破烂房屋,心中是否有过哪怕一丝的后悔。

那个忠于初心的少年,还是臣服在了金钱的脚下。那个步入迟暮的老人,病死在曾经的简陋床榻上。

匡衡碑石简介

孔融:“让梨”是假,伪君子是真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尊老爱幼。而孔融,就是我们最好的典范。

孔融让梨最早的纪录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大意是说,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分梨,却专拿小的吃。有人问他原因,孔融回答说:“因为我最小,所以应该拿最小的吃。”

在这个故事里,孔融只是把梨子分给哥哥们,并没有后来众多版本中,分了哥哥分弟弟,分了弟弟还要分父亲母亲等一大家子。

后来,九岁的孔融开门收留了一路逃亡的大宦官张俭一家,被查出后,官府却觉得孔融年纪太小,于是把责任推给当年孔融让梨的哥哥孔褒,最终孔褒代替孔融被杀,也不过16岁。

“孔融让梨”

这样的版本,其实反而更显真实。

也正是这样的版本,让我在了解到孔融长大后惊世骇俗的行为后,总是不自觉的觉得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当时四岁的小孔融,是真的懂谦让,还是单纯的觉得自己身子板儿太小,吃不下太多,顺水推舟要个小梨?

这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会不会只是个巧合般的误会?

因为只有这样,一切才能说得通。

比如,在一次父亲的丧礼中,他恶趣味的要求当地的群众一起哭丧,并且还杀掉了一个无辜的百姓,原因是因为他哭得不够悲痛,于是用他的血来祭奠。

在建安九年的时候,袁谭率领军队围攻青州城,情况十分危急。孔融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于是强装淡定,还拒绝上城楼监督作战。

可惜他不是诸葛亮,危机并未解除。当敌军攻上来的时候,他悄悄逃离青州城,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儿,导致他们命丧于青州城。

长大后的孔融,还当上了北海国的国相,“效忠”于曹魏政权。

他自负骄傲,总对自己的上级曹操出言不逊。

上级曹操

说什么“父亲和儿子之间,并没有什么恩情。谈论两者关系的本质,不过是因为当时欲望的作祟罢了。”

“母亲和儿子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爱。就好像不过是一件东西暂时寄存在一个瓶子当中,等倒出来之后,两者也就并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他抛家弃子,也没什么令人诧异的了。

而对于吃人论,孔融更是流露出了对生命的冷漠。

他说:“对于管仲秋吃掉的那个陌生人,不过是吃掉了一只能说话的鸟兽般的畜生罢了,就好比是狗吃掉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又吃掉了一只鹦鹉一般的存在。这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在孔融的眼中,生命是一文不值的。不,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普通百姓的生命才是毫无价值的。

于是,我越发地认为孔融让梨并不是出于礼让,而是出于弱者对强者不得已的屈服。因为自己最小,处于下风,所以才“甘心”地“让梨”。

我实在是想不通,一个不懂得孝敬长辈、漠视生命的人,又怎会四岁让梨呢?

孔融眼中:普通百姓生命毫无价值

李绅:写下《悯农》却铺张浪费

想到李绅,一首脍炙人口的《悯农》就不自觉浮现在脑海之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李绅在青年时期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后写成,全诗充斥着数不尽的同情与不忍。因为《悯农二首》,李绅还被誉为悯农诗人。

可惜,仕途渐入佳境,逐渐飞黄腾达的李绅,诗中再没有了对百姓的悲悯之心。

《悯农》

滥用淫威,作威作福

在尚未发家之前,李绅经常邀请叔叔李元将到家中做客。等李绅发家之后,李元将为了巴结李绅,主动降低自己的辈分,称呼自己为弟弟、侄子,而李绅还不满足甚至面带不悦,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李绅才勉强满意。

生活豪奢,骄奢淫逸

李绅喜欢吃鸡舌,每次吃都无视铺张浪费的行为,非要吃个尽兴,导致一餐里,光是鸡舌都要耗费三百多只活鸡。据说,李绅每一餐都要耗费上百贯的钱财,有时甚至是几千贯。

刘禹锡曾受李绅邀请,参加一个宴会。那些私妓成群、豪奢无比的生活让刘禹锡感慨良多。他看着其中一名貌美女子,忍不住作诗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此成语的出处)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慷慨”的悯农诗人李绅,将这名家妓送给了刘禹锡。

悯农诗人李绅

冤假错案、吴湘枉死

李绅晚年的时候,曾经插手过一桩案情。

当时的李绅,已经是七十四岁高龄,出任淮南节度使。同一时间,有人举报扬州的江都县尉吴湘不仅强抢民女,还做了贪污公款的勾当。

李绅接到举报以后,立即派遣官兵将吴湘追拿归案,并判处死刑的惩罚。

后来这桩案情上报到了朝廷,引起了谏官的怀疑,便重新派遣御史崔元藻进行调查,经过进一步追查,发现吴湘确实有贪污公款的行为,但数额不多,而大家所说的强抢民女事件却并不属实。

冤案错判

综合下来,吴湘有罪,但罪不至死。

就因为李绅的一意孤行,听信小人,导致吴湘惨死。而这一切的原因,不过是李绅对李党老大李德裕的一次讨好。

事实上,这三人的恶劣行为还有很多,资料一查便会出现许多例子,在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

教科书上列举的作品

只是心生许多感慨,那些教科书上为教导学生而列举的作品,实际上本身的主角都没有做到,实在是有些讽刺。

也许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

所以,对于网络上那些暴涨性的碎片资料,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别人说什么信什么,不是单纯,而是愚蠢。刺骨冰冷的话,应该三思。

某些人某些事,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做好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毁童年系列:匡衡贪污、孔融不孝、司马光顽固
古代名人“人设”集体崩塌了
原来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正面历史人物,其实不一定是好人
人性有多复杂,看完这三个故事你就明白了
写《悯农》的李绅、凿壁偷光的匡衡,功成名就后,为何成为巨贪?
他们都是课本里吹捧的历史人物,结局颠覆认知,全都晚节不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