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二语文上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1.9-13小题紧跟在第3小题后填涂在机读卡上。

2.选考题第三、四大题选做一道即可。

I  阅读

  必考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 “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 “被代表” “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这与现今社会的传播媒介无关。

    C打酱油” “××”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网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相关问最终得到彻底解决,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主要来自个人直觉和判断,其舆论价值容易因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说明人心深处仍存社会良知,但其讽刺意味削弱了反映社会杯具现实的力量。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流行有着中国特色,是网络政治化的具体体现,可能会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4.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请简要分析。(5分)

 

 

5.诗的下阕,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2)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4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5)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选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天播种,夏季收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询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是一粒麦子由死亡演变成无数麦子复活的不断延续,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周涛说: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美丽了我们的世界。

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子像生命一样地要怀孕了。春天,直挺挺的麦秆上一个饱满的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它们从没有想到它们即将成熟的结局是死亡。死亡是残酷的,而麦子在整个的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因为它们想到还有新的开始。那是麦子永远不会被消亡的原因,它们还会复活。这就是麦子的思想。

麦子那饱满的颗粒,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生命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就有人的不断延续。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肠胃;麦子的复活,我的生命才可以继续得以活下去。

周涛深情地说:亲爱的麦子!

我也会说:亲爱的麦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很深情地,像周涛一样?

可我却已经远远地远离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了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营养我,养活我,让我活下去。它还在春天的世界里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最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地走进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过程,这或许是麦子生命必须的条件。我的忘记时间和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于麦子的复活是一个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年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我读着胡松涛的《阅读麦子》,他在自己的文章最后这样写道: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麦子是我们生命的门,我们都要从这个门里走过,接受洗礼。麦子是我们生命的依靠,它搀扶我们走过千百年。麦子还将继续抚育我们,拯救我们。

他继续说: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的肚子以文化呢?

!麦子难道不就是那些朴实的土地,善良的农民么!这是胡松涛麦子思想的深邃所在!

不断复活的麦子,那养育我们的土地,那日日劳作的农民,不正是我们的生命之门么!

1)“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5分)

 

 

 

2)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6分)

 

 

 

3)概括说明文章中麦子的复活有哪些特点?叙述其特点时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4人的思想和麦子的思想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将二者对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25分)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烈。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地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地认识古代。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1)下列对传纪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

B.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生命的特点。

C.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

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

E.《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

2)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一下闻一多的形象。(6分)

 

 

3)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6分)

 

 

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II  表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身为王室后裔的杰克,虽然只有十七岁,又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媒体见面会,但他应对自如,沉稳风趣,性情乖张,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养。

B.近年来,我们克服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C.大学毕业刚刚进入加工厂的那段时光,夏天的闷热、蚊子的叮咬、往返路程的遥远无一不在与人过意不去,而今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D.领导干部应该多到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把精力花在推进工作落实、提高效率上,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B.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网络文化。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D.如果不去改变发达经济体单独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仍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转机,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④①⑤③②      B.③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④②      D.④①③⑤②

1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评价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每条不超过20个字。(5分)

两会“白话新风”折射新政见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用“大白话”深刻、准确地概括了这三“民”之间的辩证关系,令人一读难忘。

“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在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实实在在的“大白话”不少,其通俗易懂的文风备受好评。

1

2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6分)

将下面文字中画横线处所缺内容补写完整并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两条以上的读后感想。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               ”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呢?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      2      

 

                                                                                                               

读后感想:                                                                        

                                                                               

六、作文(50分)

14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

    请以“习惯之后”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答案和解析

 

1. 【答案】B

【解析】网络是使热词产生的重要工具。

2.【答案】B

【解析】参照第三段“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的说法,A项 “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的说法曲解原意,变或然为必然。B项的答区域在第四段,C项和D项的答区域在第六段,C项“相关问最终得到彻底解决”无中生有,D项“主要来自”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受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的影响。

3.【答案】C

4.【答案】诗人抓住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1分)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2分)描绘出一幅莽苍雄阔、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图。(2分)

【解析】这道考查诗歌的内容。首先要把诗歌的内容解说出来,也就是翻译一下,再具体说明诗歌的意境特点。

5.【答案】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梦醒后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人老心未老,(2分)报国的火焰在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3分)

【解析】这道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指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具体说明如何运用的,包括“用什么反衬什么”以及手法的效果,特别是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6.【答案】(1)镜中衰鬓已先斑(2)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3)洞庭波兮木叶下(4)出师未捷身先死(5)举杯断绝歌路难

7. 1)【答案】虽然“我”不知道农民与麦子有什么必然联系,(1分)但“我”仍然会探视他们的生命(1分),俯视他们的人情,(1分)体恤他们的艰辛,(1分)希望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去报答他们。(1分)

【解析】这道考查对作品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把握能力。句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该句有很多含蓄的内容,考生的任务就是把含蓄的内容解说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含蓄为直白。

2)【答案】(1)结构上,能够照应目,(1)并自然地收束全文。(2分)(2)内容上,能够升华主,(1分)引出对麦子以及和农民的崇敬与感恩之情。(2分)

【解析】这道考查作品的结构层次和表达技巧。文章最后一段一般都是回归开头或目,或者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且,不少文章都在这一段点出作品的主

3)【答案】(1)麦子与其他植物复活的季节不同,为秋天播种,夏季收成,其复活过程更为残酷,(1分)叙述此特点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出麦子面对严酷的复活环境的从容。(1分)(2)麦子以不断的复活来延续人类的生命,(1分)叙述此特点时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表现出麦子的勃勃生机及其对人类如母亲般的无私奉献。(1分)

【解析】这道考查概括能力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先找到答区域,依点概括,不要遗漏要点。比喻的手法容易看出来,其表达作用无非就是麦子形象的象征意义中所蕴含的情感。

4)【答案】(1)麦子的思想很简单,虽然整个生命历程都是为了被吞噬,但还是要不断通过复活来获得新生。(2分)人的思想很复杂,明明对延续自己生命的麦子充满感激,还要去考虑究竟是谁在主宰谁,甚至会表现出厌弃;(1分)人把麦子当成哺育生命的依靠,只关心失去麦子哺育的后果。(1分)(2)在二者的鲜明对比中,表现出作者希望人们能如麦子般在奉献中找到生命的意义,(2分)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2分)

【解析】这道考查对作品内涵及价值取向的理解探究能力。这道相当于概括,文中都有提及,概括时特别注意抒情议论的句子,从作者的叙述中推测出其价值取向。

8. 1【答案】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AC项不给分。

【解析】A项中的《唐诗杂论》不是诗集,是散文集。C项中的“高邮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E项中的“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扩大了原文的范围,原文为“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

2【答案】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具有爱国情怀,体现在对文学的态度上,他特别亲切地认识到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还体现在反对独裁统治上,他敢于拍案而起,为正义而献身。重视语言技巧,体现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和古代语言研究方面,提倡新格律和语言的简洁,活校勘古书。复活古代文化,体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方面,客观地认识古代,关注生命欲和生活力。

【解析】这道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概括能力。干已经指明特定角度,从文章中找到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3【答案】作者在文末引用学生的原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闻一多牺牲时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爱国学者那卑鄙无耻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控诉和愤怒之情,激发读者反抗独裁专治的正义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暗扣文章的标,升华主

【解析】这道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这段典型的细节描写,首先能表现闻一多牺牲的情景,这个惨状矛头直接对准当权者。回答时,要一步一步来,先回答写了什么,再回答这个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答案】在那个反动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云南,是一个政治上独裁专治,镇压民主和进步的云南,闻一多先生所处的西南联大,也是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他反抗独裁统治,追求民生自由,对反动派是一种威胁,所以,闻一多先生越优秀,他们就越惧怕和憎恨。

【解析】这道考查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探究能力。这个问并不难,因为先进人士的想法历来和反动派相左,回答时要有观点,还要有论据及论证过程。

9.答案】D

【解析】乖张:①怪僻,不讲情理。②不顺。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过意不去:心中不安,多含抱歉。大而化之:现多指做事情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10.【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表达”缺少主语,可在“响起”后加“的”;C项,不合逻辑,“近年来”和“将”在时态上存在矛盾; D项,“问……得到转机”搭配不当。

11.【答案】A

【解析】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话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承前亮出诗句,不能把诗句选错了。由诗句展开,联系今天,引出最想说的话。写出今天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感受,对作者与读者的一路同行的看法。

12.【答案】(1)(效果)白话消除了政治的神秘感,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2)(态度)几句白话透出的是对民意的尊重与重视。(3)(意义)话风就是作风,要以话风之变促政风之变。(答出两点,言之成理即可)(5分)

【解析】这道考查语句扩展能力。语句扩展必须有根据,该的根据就是新闻中提到的核心的评论对象——大白话,可以从语言、表达效果、态度等方面进行点评。

13.【答案】①忙忙碌碌而无所得(或者劳而无功)。②他变得坚强起来。(意思对即可)

读后感:(1)有成功心态者处处能够发现成功的力量;(2)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结论会截然不同。(前两空各2分,读后感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道考查仿写连贯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属于综合考查。前两个空,可以根据内容找到关键词,最后的读后感,要在前面三个人不同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061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一日一字一故事(162)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读闻一多这首诗或许能找到答案,写得很深刻
古诗词题库(19)
王建《精卫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全国卷(III)高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