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量化Omicron毒株对全球重启的影响及其演变

2,705

本文来自:华泰证券研究所,作者:易峘、朱洵

“第四波”疫情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收紧了隔离防控政策。

摘要


近期新冠变异毒株Omicron正快速成为“优势毒株”(下称“O株”),过去7天全球新冠日均确诊超过164万人(截至1月5日),比去年9月Delta毒株传播期间的最高点还高出150%;1月5日美国单日确诊达82万人。按目前趋势,我们认为O株传播或尚未达到“高点”,累计确诊人数可能超过此前的优势毒株Delta。虽然在已种疫苗人群中的重症率低于Delta,但确诊“基数”大幅攀升预示着一些国家仍可能因为医疗系统不堪重负而再次收紧隔离防疫措施——尤其是疫苗接种率较低,和/或医疗条件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本文中,我们用量化的“国际出行重启指数”监测跨国人员往来的顺畅程度,以直观的方式追踪疫情对全球经贸往来的冲击;由此总结目前O株病毒对海外人员往来的影响、推演其宏观影响及发展路径。

O株确诊人数指数型上升,已远超此前Delta毒株确诊人数高点。O株蔓延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较大冲击,而中国“防输入”的抗疫压力也升至高点。近期,主要欧美国家O株感染确诊病例超过Delta传播期间高点,美/法/德国重症病例数明显反弹;印度/东盟/巴西等新兴市场新增确诊小幅反弹。目前看来,O株传播速度比此前的优势毒株Delta快一倍以上,虽然重症率偏低,但感染基数快速上升仍给多国的公共健康系统带来压力,总体重症人数可能在未来几周内上升,隔离管控措施短期内可能继续加码。

以O株为代表的“第四波”疫情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收紧了隔离防控政策。全球生产、贸易、人员往来均受到制约,尤其是跨国出行难度大幅上升。一方面,一些国家地区(如英/法/德/韩国等)重启防控政策,对本国的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带来制约。另一方面,多国收紧入境政策——目前人员入境管控最严格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以色列;其次是韩国、东盟诸国等亚太国家;再其次是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有所收紧但在受O株影响较大的发达国家中防疫措施属相对宽松。

我们引入华泰宏观“国际出行重启指数”(下简称“重启指数”)来更直观地监测全球各国防疫政策变化对跨国人员往来带来的影响。我们的“重启”指数刻画的是跨国人员流动的顺畅程度——即数值越低,则疫情对经贸往来的冲击越大。我们以近30个较大规模/受疫情影响较显著的经济体为“样本”列出矩阵,并将它们对其他国家的入境措施的松紧程度赋以数值、并以各国GDP占比做加权平均,最终合成“重启指数”。我们简单测算,截至2022年1月初,相对2019年疫情爆发前(100%),当前全球人员跨境流动的“重启指数”在42%左右。其中,O株蔓延对重启指数的负面影响超过20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1月份、O株公告之前);作为对比,去年夏季的Delta毒株传播对重启指数的负面影响在10个百分点左右。

目前,O株日均感染人数增长或尚未见顶,1-2月间重症人数可能继续上升。各国防疫措施可能进一步收紧,“重启指数”可能仍有约10个百分点的下行空间。我们预计跨境人员流动管控有望在2季度开始再度放松。由于三针疫苗对大幅降低重症率效果尚佳,我们预计,主要经济体大多可在3个月内(即2022一季度末左右)达到70%以上的三针疫苗覆盖率,这意味着O株可能将全球重启步伐再“延后”一个季度左右。

宏观层面,新一波疫情冲击使短期海外供给瓶颈“卷土重来”,滞胀压力短期再度上升,适逢美联储加快削减QE及收紧货币政策的“窗口期”,政策环境相对经济基本面变化而言阶段性“中性偏紧”——我们预计这一局面可能在一季度末后有所缓解。

风险提示:病毒再度变异,中国疫情防控压力加大。


O毒株来势汹涌


自2021年11月份以来,欧美国家新增新冠确诊大幅反弹,形势严峻——O株确诊人数指数型上升,已远超此前Delta毒株确诊人数高点。最近两个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均创下2020年初以来的新增病例新高(图表2)。截至2022年1月5日,全球总新增病例(MA7)达到164万人/天(图表1),美国(48万人/天,2022年1月5日单日新增82万人确诊)、英国(18万人/天)、法国(17.8万人/天)最新的7天平均新增确诊均达到2020年初以来的最高点(数据均为WHO口径)。

最近两个月来,在Omicron快速传播的冲击下,全球每日总新增病例(MA7)较2021年11月初增长2.7倍,美国(5.4倍)、英国(3.5倍)、法国(30.5倍)、德国(+71%)、意大利(25.3倍)、韩国(1.2倍)新增病例(MA7)均较2021年11月初水平大幅增长(括号内为新增病例较11月初增长的倍数;或增幅百分比;数据均截至2022年1月5日)。印度、东盟国家、巴西等新兴市场新增确诊暂仍在低位,但边际也有反弹态势(图表3)。

在被报告仅一个月后(自2021年11月末世卫组织公告Omicron至今),Omicron已取代Delta成为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当中的“优势毒株”。目前看来,O株传播速度比此前的“优势毒株”Delta快一倍以上。2021年12月中旬,Omicron首报告地的南非每日新增病例数(MA7)一度突破2.3万人/天,而2021年11月初仅为350人/天左右(图表4)——与之相比,新冠Delta变异株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被发现、在2021年5月被世卫组织正式命名,从2021年2月份第一周印度新增病例的(阶段性)低点、增长至Delta传播期间的高点(2021年5月第一周),印度日新增确诊增长超过30倍,大约“耗费”了近三个月;而南非本轮疫情增殖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2021年11月初~12月第一周,考虑11月份O毒株未被正式公告前、或已经在南非开始传播),就持平了当时印度新增病例的“增殖”翻倍数。

以全球总确诊人数计,本轮疫情反弹规模/速率已远超过2020-2021年的任何一轮疫情,尤其最近两周增长呈加速之势——去年夏季的Delta疫情在7-9月间从低点增长到峰值,期间全球日新增确诊人数(MA7)增长约80%;而仅仅在最近两周内(2021.12.20~2022.01.04),全球每日新增确诊人数(MA7)即增长近130%。


住院及重症人数上升、各国防疫压力加大


O株蔓延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产生较大的冲击,而中国“防输入”的抗疫压力也升至高点。从过去一个月各国的医疗案例来看,O株有相对更高的“再感染率”(新增疫情当中,已感染过的人再次感染的占比)、以及更强的“突破”两针疫苗屏障的能力。欧美国家居民社交距离、休闲活动等方面的管控再度收紧,隔离管控措施短期内可能继续加码。

虽然O株重症率偏低,但感染人群基数快速上升、仍给多国的公共健康系统带来压力,总体重症人数可能在未来几周内上升,欧美国家医疗资源面临较大挑战。截至2022年1月5日,美国(+6.4万人,10.7万人)、英国(+4460人,9700人)、法国(+1.35万人,2万人)新冠住院人数较去年11月初增幅较大(括号内依次为较去年11月初的增幅、以及最新的住院人数)(图表5),美国、英国、法国目前的新冠住院人数都已超过去年夏季Delta传播期间的高点。

截至2022年1月4日,美国重症病例较2021年11月初增加约8000例至2万例,英国重症病例减少150例至880例,法国(目前约3700例)较2021年11月初增加2600例,德国(目前约3700例)增加约1600例(图表6)。据WHO公布数据,美国和主要欧洲国家(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的7天新冠累计总死亡病例数分别达到8500人和5400人,近两个月呈现反弹。


O株对全球重启冲击几何?


以O株为代表的“第四波”疫情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收紧了隔离防控政策。全球生产、贸易、人员往来均受到制约,尤其是跨国出行难度大幅上升。2021年10-11月份,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原本已一致放宽入境限制,只要完成全部疫苗接种、便不再需要接受隔离;但在世卫组织警示Omicron新毒株“可能具有更强传染力”后,入境管控再趋收紧。过去一个月内,多国制定了更严格的入境政策——包括需要更短时间内的核酸检测,以及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入境后均需接受隔离等。截至2021年12月末,日本和以色列全面封锁外国人入境;法国、德国严格限制英国旅客入境。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均开始执行更严格的入境隔离措施——事实上,目前多数主要经济体重新开始将“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入境后仍需接受一段时间隔离”作为一致要求。我们认为这些管控措施将对全球跨境人员流动产生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显著增加了入境的“摩擦成本”,使得原本全面预热的人员跨境流动重新变得“犹豫不决”。

截至2022年1月初,目前人员入境管控政策最严格的国家包括日本、以色列、中国;其次是韩国、东盟诸国等亚太国家;再其次是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有所收紧但在受O株影响较大的发达国家中防疫措施属相对宽松。各类政策对人员跨境流动的(负向)影响程度,我们将其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全面禁止外国人入境(日本、以色列)——要求接受较长时间的集中隔离(中国、韩国、印尼、泰国、越南等)——要求接种疫苗、核酸阴性,并进行一段时间的居家自我隔离(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要求完成两针疫苗接种及核酸阴性,无需隔离(美国)——只需核酸检测阴性即可入境。

在疫情重新大幅回升、多国收紧入境管控之际,叠加O毒株迅速蔓延导致航司人手不足,航班延误、取消大增(尤其是美国);全球航空出行指标显著承压。自2021年11月8日(一度)放宽入境限制后,美国航空TSA安检人数在2021年11月前三周持续增长,但从2021年11月下旬开始重又回落(图表8)。截至2022年1月5日,TSA安检人数(MA7)仍低于2019年同期17.6%、较2021年11月末回落14.8%;全球航班总数(MA7)较2019年同期仍低7.7%、较2021年11月初回落14.9%,全球商务航班数量则较2019年同期低18.4%,较2021年11月初回落5.2%(图表7)。

一些国家地区(目前主要是欧洲国家,如英/法/德国等)重启了国内防疫管控,对本国的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带来制约。法国重新限制餐厅和酒吧用餐、强制重启远程办公,限制室外公共集会人数;德国、意大利限制未完成疫苗接种的人员进入公共场所;英国苏格兰、威尔士等地区重启防疫禁令。各国国内公路出行“活力”明显受到影响。截至2022年1月5日,美国(-11.5%)、德国(-25.4%)、西班牙(-19.9%)、意大利(-23%)、法国(-15.1%)、英国(-30.5%)苹果设备指数(反映公路交通出行热度)较2021年11月初均大幅下跌(图表9-10)。


疫情发展及重启时间表推演


目前,O株感染人数增长或尚未见顶,1-2月间重症人数可能继续上升。参考去年夏季Delta毒株的全球传播、见顶及回落经验——当时大约在3个月左右、新增确诊人数达到峰值。本轮O株的感染人数及重症病例增长可能至少再持续1-2个月。由于三针疫苗对大幅降低重症率效果尚佳,接种“加强针”将成为各国应对O株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预计,主要经济体大多可在3个月内(即2022一季度末左右)达到70%以上的三针疫苗覆盖率,跨境人员流动管控有望在今年2季度开始再度放松。这意味着O株可能将全球重启步伐再“延后”一个季度左右。

我们引入华泰宏观“国际出行重启指数”(下简称“重启指数”)来更直观地监测全球各国防疫政策变化对跨国人员往来带来的影响。我们的“重启”指数刻画的是跨国人员流动的顺畅程度——即数值越低,则疫情对经贸往来的冲击越大。我们简单测算,截至2022年1月初,相对2019年疫情爆发前(100%),当前全球人员跨境流动的“重启指数”在42%左右。各国防疫措施可能进一步收紧,“重启指数”可能仍有约10个百分点的下行空间。其中,目前O株蔓延对重启指数的负面影响超过20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1月份、O株公告之前);作为对比,去年夏季的Delta毒株传播对重启指数的负面影响在10个百分点左右;而在Delta传播高峰过后,去年9-10月多国一度放宽入境管控,当时重启指数一度上行超过25个百分点(截至O株公告前)。

截至2022年1月初,以至少接种一剂疫苗人群占总人口之比计,主要经济体疫苗接种率大都超过七成、全球疫苗接种率为六成(图表11)。以接种两剂疫苗人群占总人口之比计,除美国外,主要经济体疫苗接种率大都接近或超过七成(图表12)。截至1月3日,按接种两剂疫苗人口占比,中国(86%)、韩国(82%)、加拿大(78%)、日本(79%)、法国(74%)、英国(71%)、德国(71 %)等超过七成,美国在62%左右。欧美发达国家当中,美国疫苗接种相对推进较慢——可能源于美国各州未出台统一的“强制”接种疫苗的政令(比如未接种疫苗者一律不得进入商场等公共场所,目前美国只有部分地区有类似政令,比如纽约)。

新毒株Omicron对现有(两针)疫苗接种免疫屏障效果的冲击较大,推动第三剂“加强针”疫苗注射势在必行,而目前全球第三针疫苗注射的覆盖率暂时较低。截至2021年12月末,全球共有约3.3亿人接种了新冠疫苗第三剂加强针,其中人数最多的是中国(约1.64亿人,占全球第三针接种总量的近一半)、美国(近3000万人,占全球第三针接种总量的9%)、英国(1655万人,占5%)、法国(1012万人,占3%)、德国(1380万人,占4.1%)等(图表13)。日本从2021年12月1日起启动第三针接种,目前接种第三针的人数尚不到30万人。

按接种第三针疫苗的人数在该国总人口中的占比来看,主要经济体的覆盖率仍然不高(图表14)。主要经济体当中,第三剂疫苗覆盖率最高的是以色列(24.8%)和英国(24.8%),随后依次是德国(16.6%),法国(15.1%),韩国(14.6%),意大利(14.1%),中国(11.8%),美国(9.1%)。全球只有约4.3%的人口接种了第三针疫苗。

我们中性预计,主要经济体大多可在3个月内(即2022一季度末左右)达到70%以上的三针疫苗覆盖率——这意味着Omicron可能将全球重启步伐再“延后”至2022年二季度;2022年3月份重新开始为全面重启和人员入境全面开放“预热”。我们假设完成三针疫苗接种可有效防控Omicron毒株传播。按2021年2~3季度各国分别的疫苗(日均)接种速率中位数计,假设从现在开始的疫苗接种数全部“投入”三针接种(考虑婴幼儿等部分群体不参与疫苗接种,目前至少接种一剂疫苗的人群已基本代表了各国的接种主体,未来完善三针接种也主要“瞄准”这部分人群),我们中性预计,对于目前接近70%或以上的两针疫苗覆盖率的国家(以及美国——尽管美国两针覆盖率只有六成),美国(3.2个月)、英国(2.9个月)、法国(2.8个月)、德国(3.2个月)、日本(3个月)、中国(2.6个月)、韩国(2.3个月)、意大利(3.1个月)、澳大利亚(2.5个月)、加拿大(3个月)、以色列(1.2个月)大多可以在未来3个月内达到70%以上的三针疫苗覆盖率。

除接种“加强针”以外,使用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开发的新冠口服特效药/单克隆抗体也是可能的应对方案,但目前其产量尚未足以应对大幅增长的Omicron感染病例。2021年四季度,美国辉瑞公司发布了新冠口服药Paxlovid,其临床试验结果说明可将新冠感染者的死亡率降低九成左右。而葛兰素史克开发的索特罗维单抗同样可有效防止重症和住院风险——英国从2021年12月20日开始将正式使用这一单克隆抗体药物, 优先给有器官移植史、癌症患者和其他高风险人数的新冠感染治疗。


滞胀压力短期上升、政策环境短期偏紧,一季度末后有望缓解


宏观层面,新一波疫情冲击使海外供给瓶颈短期“卷土重来”,滞胀压力短期再度上升,适逢美联储加快削减QE及收紧货币政策的“窗口期”,政策环境相对经济基本面变化而言阶段性“中性偏紧”——我们预计这一局面可能在今年一季度末后有所缓解。

疫情大幅反弹之下,海外生产、物流、雇佣等环节再度承压,(国际)海运、(美国)港口卸运、芯片供给等供给瓶颈短期“卷土重来”,加剧短期通胀压力、影响工业生产修复。截至2022年1月3日,宁波往欧洲/美西/美东运价(4.2%/4.3%/2.5%)一周均上涨(图表15);美国港口卸运物流情况趋于严峻,据美国航运局公布数据,截至2022年1月初,洛杉矶港平均等待入港时间升至21.3天、为2021年初以来的最高。2021年12月份,4GB DRAM芯片当月均价反弹1.4%(此前三个月平均下跌4%),显示电子行业供给瓶颈重有回升态势(图表16)。

今年1-2月,O株可能导致经济基本面短期压力加大、供给瓶颈再度加剧、滞胀压力上升,而在Taper加速、美联储货币基调转向之下,美国金融条件将不再是去年大部分时间偏宽松的状态,货币政策环境相对经济基本面变化而言阶段性“中性偏紧”。在2021年的大部分时间内,美联储均维持较宽松的货币基调,政策收紧滞后于市场预期的变化。但在2021年12月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决定加速taper、并修正通胀表述,认为供需失衡推动通胀的影响大于预期(larger and longer lasting than anticipated),承认通胀可能更具“持续性”(persistent)。如我们在20211214《联储或加速taper,意在回归中性立场》中所述,这一通胀表述修正、以及taper节奏加快,是联储对此前货币政策调整“滞后”的“补救”,显示美联储正加速回归更为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better position policy to address the full range of plausible economic outcomes)。

如我们上文预计,O株对美国及全球经济全面重启的影响可能是再“延后”一个季度,从今年二季度开始放松;我们认为美国基本面和通胀的压力(滞胀压力)可能在今年一季度末后有所缓解。供给瓶颈短期“卷土重来”可能使得汽车、电子等行业涨价压力更具持续性,但整体来看,美国通胀“光谱”中超预期的因素仍在减少,涨价光谱有望逐步收窄至能源、房租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涨价的“扩散”等方面。同时按此前一般规律,中国周期大幅减速的影响或在今年1-2季度之间传导至全球贸易和可贸易品价格(回落)上。由此,联储的模型届时可能开始预测通胀走弱(参见20211108《近期仍有 3 个潜在的“预期外”风险》)。综合考量,通胀预期难以持续加速上行,而美国CPI和核心PCE环比也可能逐渐下行。

按目前的联储taper节奏、QE削减将于今年3月份完成,不同于当前的市场预期,我们认为此后的加息节奏仍将受数据支配(data dependent)。今年一季度末以后,货币政策环境也可能迎来一定“缓和”。我们认为,联储在结束QE后-直到加息前,可能维持数月的“数据观察期”,而届时美国通胀和增长大幅超过预期的可能性不高,经济和企业盈利增长的环比高点或已过去。同时,我们认为美联储实际购买量的下降仍可能对金融资产价格有影响,不排除短期内实际利率上行、利率曲线扁平化,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可能性。在我们看来,2022年加息次数未必达到当前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价格(隐含)、以及联储官员的加息3次的一致预期——经济和市场的“反馈”机制可能会“逼退”1至2次加息预期。

专栏:介绍“国际出行重启指数”(重启指数)的一些技术细节

我们引入的“重启指数”刻画的是跨国人员流动的顺畅程度——即数值越低,则疫情对经贸往来的冲击越大。我们以近30个较大规模/受疫情影响较显著的经济体为“样本”列出矩阵,并将它们对其他国家的入境措施的松紧程度赋以数值、并以各国GDP占比做加权平均,最终合成国际出行“重启指数”。我们考虑各国对入境人员是否有接种疫苗/隔离天数要求、以及签证开放情况等变量,统计了主要经济体的“开放度”系数矩阵(见图表17),位于A列-B行的单元格反映B国对A国人员(入境)的开放情况。

我们设定在无疫情、完全开放情况下(比如2019年疫情爆发前的正常阶段),各国的“开放度”系数均等于1;在完全封闭、无法入境的情况下,“开放度”系数为0——如当前的日本和以色列;相关的政策系数设定包括(可在初始“开放度”系数=1基础上叠加相乘各类政策系数,得到最终的“开放度”):

我们将与疫苗&隔离相关的入境政策分为如下几类:1)如该国规定需要完成接种疫苗即可(无需隔离)入境,则乘以0.8(类似Omicron公告前,多个国家的规定);2)如果在接种疫苗的基础上仍需接受隔离,则再分两类情况——“自我隔离”并观察健康状况,乘以0.4、而“集中隔离”一段时间,乘以0.2;3)对于我国采取的“14+7”强隔离措施,我们参考中国大陆赴港旅客2019-2021年人数的对比(2020和2021年大陆赴港人次分别只有2019年的6%和0.1%),长时间的集中隔离几乎等同于“封闭国境”的效果,政策系数设为(乘以)0.05。其他设定包括:如该国只开放部分签证(例如关键的旅游签证等未放开、只放开部分学生和商务签证),则乘以0.5;考虑为应对Omicron,目前采取“完成疫苗接种”+核酸阴性+自我隔离/健康监测政策组合的国家较多(包括大多数欧洲国家),我们暂时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入境政策系数均按0.4计算。

两国GDP在全球占比的乘积可大体衡量A国-B国间的跨境人员流动之于全球跨境人员流动总量的“影响力”。以两国GDP在全球占比的乘积为权重,对“开放度”矩阵加权,我们得到 “全球国际出行重启指数表”(见图表17):假定在疫情爆发前,完全没有流动限制、且无接种疫苗要求时,“重启指数”为100%,则当前的指数在42%左右(见图表18)——而在Omicron毒株触发各国收紧入境前,“重启指数“一度恢复到接近65%。由于Omicron传播力大幅超过之前所有的变异毒株,形势仍很严峻,尤其是欧洲国家管控政策继续在边际收紧,不排除未来再出现类似日本、以色列这样全面关闭入境的国家。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冠周报丨既然不可避免,但愿有备而来!
炸了! 惊爆罕见新毒株! WHO连发4警告: 恐如海啸激增! 福奇亲口打脸!
“新版”病毒来袭,这个春节还能回家吗
梅斯早读丨3剂疫苗不能阻止病毒传播;奥密克戎可能标志着全球大流行病的终结
BA.5是“最糟糕的变异毒株”?世卫称全球新冠病例已连续四周上升
美国多州惊现新变异毒株BA.2!比Omicron传染性高约30%,症状也更严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