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人体你不得不知的6大谎言(组图)

作者:卡尔•斯摩伍德,艾迪•罗德里格兹

2011-7-11
                            
 
两岁时,我们就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疑问。当然,一开始这些问题都很简单:“这个玩具到底能不能塞进嘴里呢?”诸如此类。但是,随着年龄慢慢变大,我们对身体的疑问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答案也越来越飘渺。所以说,在这个时候父母愿意花钱把我们打发到幼儿园老师那里去寻求答案可不是偶然的巧合。
 
不幸的是,幼儿园老师们告诉我们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谎言,而且简直就是专门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无趣而设计的谎言。


6号谎言:人类只有5种知觉

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我们只有这5种知觉。打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被灌输一种定论:觉得自己有第六感的人不是电视看多了就是自以为是M·奈特·沙马兰(印度男星,因1999年拍摄了恐怖电影《第六感》在全球狂收六亿多美金的票房,并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译者注)。人们普遍认为,这“五觉”的划分源自亚里斯多德,所以谁要是试图争辩有第六感,那基本就是在挑战人类智慧的始祖。
 

真相:

其实连科学家都不太确定我们到底有几种知觉,甚至连知觉是如何构成的也尚无定论,但我们却迫不及待地要让人相信自己有5种知觉。根据不同的计算方法,人类大约有14-20种知觉。我们在学校学到的那5种不过是其中最显而易见、最无聊、自己就能数得出的5种而已。其他的知觉可要比这5种有趣得多。
 
哈佛医学学院列出了“五感”之外的6种无可争议的知觉。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鼻子,大家都能做到。问题来了:你都没看,怎么知道哪个是食指呢?你又怎么知道自己的鼻子在哪儿呢?难道是用鼻子嗅出来哪个是食指的吗?又或者是用手指触摸空气分子找到了鼻子?显然都不是。这是身体的固有知觉,即相对于自身的方位意识。

鲜为人知而又最为有趣的人体知觉大概要数时间感了。这种知觉听上去可能和“时尚感”差不多,但是大卫•英格尔曼等顶尖神经学家却认为它是人体所有知觉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时间感就如同一根线,能将其他知觉串连起来。如果没有时间感,“苹果”就不能成其为苹果,而只是各种不同的感觉,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苹果的色、香、味等特征是同时存在的,也就不能把它们串连起来得出综合结论。要是这还不足以让你信服,那就试着在一间完全安静的屋子里盯着白墙看吧!你的时间感会告诉你,因为不相信我们你已经浪费了多少生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幼儿园老师从来没有提到过的知觉还能发挥惊人的作用呢。举个例子:假如你正在树林里散步,一只熊在你左后方的灌木丛里咆哮,你的左耳会比右耳早1/10000秒听到咆哮声。而你的时间感能捕捉到这微乎其微的差异,从而帮助你准确定位身后熊的位置。
 
如果仅凭听觉,你只能知道熊大概在你左边的某处。由于人的耳朵不能像狗耳朵一样转动,所以要想准确定位熊的位置,你就只能转过身靠眼睛看了。这样的话,你在人世间看到的最后一幕可能就是一片棕黑色的熊皮了。

5号谎言:我们的舌头会分区


我们最早在科学课上学到知识之一就是,人的舌头就像工厂的平面图一样,不同的区域能尝到不同的味道。


 

如果你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是吃着Pixy Stix(一种包装形似吸管的粉状糖果:译者注)长大的,那么你可能会注意到,即使它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绕过舌尖(一般认为舌尖是品尝甜味的区域),你还是能感觉到甜味儿。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老师说的是谎言,要么就是你犯了令人发指的错误。到底是哪种取决于你是否成长于天主教家庭。

真相:

其实老师们也是被几十年来生物课上的这种谬论毒害至深。如同“菠菜富含铁元素”的误解一样,舌头分区图的“理论”也始于对100多年前一项德国研究的误译(或许我们应该停止迷信这种所谓的科学了)。1901年,德国科学家D.P. Hanig开展了一次味觉研究,发现一些志愿者舌头的某些区域对某些味道的感知更强烈。40年后,哈佛大学学者Boring博士(这个名字简直再适合不过了)误译了德国人的研究结果,把一拨儿德国人在测试中(没准他们品尝的不过是4种不同口味的德国泡菜呢。)的模糊倾向错当成了宝贵的舌头工作流程图(见上文)。
 

研究者们早就知道舌头的各个部分都能很好地品尝不同的味道,这不是因为舌头上均匀地分布着味蕾,而是每个人的舌头都有不同的优劣分布模式。舌头分区图就是口腔的“指纹”,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喜欢芽甘蓝。“舌头分区图”中每个区域都能品尝到不同的味道,有时候甚至从同一顿饭里都能吃出不同的味道。同样的,我们的味蕾不是像想象中那样分割成一块一块地,而是从喉头到消化系统均匀密集地分布着。吃了变质食品后,我们胃里的味蕾就会刺激咽反射产生呕吐,以免给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
 

舌头分区的谎言尽管不如真相有意思,但也足足流传了近30年才被揭穿,这得归功于老师们需要好看的彩图来填充教科书,而为富不仁的酒杯制造商需要糊弄消费者,好让他们觉得必须有一整套形状各异的专业酒杯才能用舌头的最佳部位来品不同的酒。
 
 

4号谎言:静脉血是蓝色的


这是我们学到的最初几堂——对不学医的人来说可能是仅有的几堂解剖课之一。白人身上的血管之所以看起来是蓝色的,是因为血管里流着从心脏出来的蓝色静脉血。这是生物教科书里用颜色来区分人体内不同流向的有效方法。血液含氧时呈红色,缺氧则呈蓝色。为什么我们不会流出蓝色的血呢?这是因为静脉血在遇到空气中的氧气时又变成了红色。类似的论据还有来自电影或杀人狂魔的亲身体验:人在屏住呼吸或窒息昏迷前会因缺氧而面部发紫!玄乎得跟侦探小说似的!
 

真相:

要说血管本身的颜色,我们用肉眼就能看得一清二楚。静脉血管一般位于表皮下,里面流的是不含氧的血液。没错,我们看到的蓝色血管里的确流着不含氧的血液,但血液本身并不是蓝色的。甚至血管本身也不是蓝色的。它之所以看起来呈蓝色,只不过是因为它反射了蓝色光而已。这些向心脏输血的血管本身,以及它们所运送的血液其实都是暗红(或称深红)色的。
 

血管在白人身上呈蓝色与光线穿透白人皮肤的方式有关。根据白人惯常的行事风格,想出这一谬论的人大概是低头一看自己胳膊上有一根根蓝色的细线,就想当然地认为血管本身一定是蓝色的,完全忽略了不同的肤色会反射不同的光波。其他肤色人种的血管可以呈现从绿色到粉红色等不同颜色。

蓝色的外表不能改变血液是红色的事实,就像天空的颜色不代表外太空也如卡罗莱纳州的天一样蓝。

3号谎言:性格由左脑/右脑优势决定


只要不是聋子,你肯定听说过这样的论调:左利手能够运用大脑中某些神秘区域,因而具有艺术天赋,容易情绪化;而右利手一般长于逻辑思维。这完全是因为右脑(控制左侧身体)负责创造性活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
 

真相:

实际上所谓创造性基因产生于大脑右侧完全是弥天大谎。这个谎言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至于老师们经常被要求平衡左右脑活动,以免学生的左右脑发育得像摔跤手的双臂一样悬殊。
 

大脑中的确存在一些处理特定功能的专门结构,但是这些专门结构在大脑两侧集中分布的说法就像高中食堂里的神经语言学书呆子一样可笑。例如,神经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法和组词功能在左脑,语调和强调功能在右脑。按照这种逻辑,如果你的左右半脑不是同等发达的话,是不太可能学好语言的。
 
大多数大脑功能是这样运作的:语言、情绪(一般认为由右脑控制)、算数(一般认为由冷漠、精于算计的左半脑控制)都必须在左右半脑的双边合作下才能完成。科学家会告诉你,想要真正有创造力或逻辑性,需要同时调用左右半脑的资源。

有时候大脑的某一部分能替代受损部分的功能,这一事实让我们把大脑划分得如同东西海岸般截然分明的设想变得复杂了。这也是有的人摘除整个半脑后仍然不会突然丧失全部“创造力”或“逻辑思考能力”的原因。相反,他们还能完成研究生考试等工作,并且通常会重新获得一般认为位于已摘除半脑的功能。

2号谎言:人体大部分热量由头部流失


妈妈们最伟大的智慧之一恐怕至今仍在你头脑里回旋:“年轻人,出去别忘了戴帽子。头暖身才暖。”在这个问题上,民意倾向于站在妈妈这边。毕竟热量是向上跑的。
 

真相:

你的头可不是什么需要维修的破散热器。关于有多少热量从头部流失众说纷纭,有人说不戴帽子流失的身体热量竟然达到了惊人的80%。
 

事实是,遮盖身体的某一部位和其他任何部位的效果都是一样的。这个“头部散热多”谎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在一个堪称史上最脑残的研究中,美国陆军决定在极寒条件下进行几项测试,然后测量身体流失的热量。这里有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军人们全身上下挂满了最新的北极生存装备,却忘了戴帽子。
 

测试中,被试的确通过头部散失相当一部分体热,但是在这种武装到牙齿、唯独不戴帽的条件下,被试当然是通过头部散失大部分热量了!真不知道军方还能得出其他的什么结果!美国陆军科学家随后自豪出版了他们的求生手册,建议寒冷天气最好戴帽子,因为人体40%-45%的热量经由头部流失。这下可给了全世界的妈妈们三大法宝:1)一个脱口而出的统计数据;2)一个担心孩子的理由;3)一个给孩子们戴上可爱帽子的借口
 

稍微有点脑子的科学家后来发现,身体的各个部位是均衡散热的,通过头部流失的热量不会超过10%。胸部、头部和面部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让人们误以为这几个部位散热更多,但真相是头部本身散热量不比身体任何其他部位多。

话虽如此,特别冷的天气里还是应该保护好头部。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你的前臂、左脚和人生污点。

头号谎言:新陈代谢决定胖瘦

 
从统计学上说,人死于肥胖的可能性高于其他任何因素,要避免这个可怕命运很难。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即使对食物只看不吃并且经常锻炼还是难逃肥胖的厄运,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你那该死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即人体进行呼吸、维持心跳等基本活动消耗能量的过程。你也可能因为早餐而熟悉新陈代谢。我们之中很多人被告知,早上吃早餐会快速启动新陈代谢。等到10岁的时候,我们中大多数人的头脑里就会形成这样的印象:一天之中什么时候进食会影响体内新陈代谢的节奏,节奏快了就会变胖、慢了会变瘦。
 


 

看,够复杂吧?

真相:

你所知的一切关于新陈代谢的知识正在让你稀里糊涂地变得更胖,让营养学和肥胖症看起来比实际上复杂得多。如果你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胖或者瘦,用卡路里的摄入值减去消耗值就明白了,差越大就会变得越胖。鬼扯的新陈代谢缓慢论荒谬之处就在于它忽略了消耗值。
 

事实就和你想的一样简单。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时间,吃东西可以奇迹般地让你变瘦。实际上,科学家们认为想要减肥最重要的是不能不吃早餐,这可不是在给豆浆油条打广告。
 

有些科学家称,胖人和瘦人的新陈代谢并没有多大区别。当你考虑减肥时,梅奥诊所(美国著名医学中心,以先进的设备和疗法著称:译者注)的专家们会告诉你,过胖和过瘦患者的新陈代谢和我们想的正好相反:瘦子的新陈代谢要比胖子慢。
 
这和欧洲车比悍马车省油是一个道理。当你体重增加时——不管是肌肉还是肥肉——你的身体必须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进行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等活动,因此这些活动会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那为什么有的人发誓说自己吃得比厌食的鸟儿还少,还是会变胖呢?研究显示这些人不是不诚实,只是犯了一个我们都会犯的认知错误。假如你正在举行2场比赛,要人们猜瓶子里有多少颗糖豆。在一场比赛中,瓶子里有2500颗糖豆;而另一场比赛中只有200颗。参加200颗这场比赛的人会猜得更接近真实,因为我们的大脑更擅长于估计较小的数值,而参加2500颗那场比赛的人,猜出来的答案将会是五花八门的。


猜你感恩节会吃多少和猜你半下午会吃多少零食的原理也是一样一样的。我们的大脑就是不擅长估计自己一顿大餐能吃多少。由于胖子通常食量更大,他们就容易低估自己吃进去的东西,并且相信老天就是对他们不公。
 

我们对新陈代谢的认识完全跟50年代人们相信某种品牌的香烟能治哮喘一样愚蠢!但即使是在50年代,我们也确信幼儿园老师不会容许5岁大的孩子为舒缓健康的神经而吸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的六大谎言:瘦弱者比肥胖者新陈代谢要慢
流言终结者:人体五大谬论
啄木鸟啄木时会脑震荡吗?
晨起做舌头操健脑
治:痴呆(六种方法)
防脑萎缩在卷舌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