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美感,质量,及其相关性

总结:常言道“情人眼里出西施”,无论你是在现代博物馆里凝望一幅悠久的油画,还是在地铁站里聆听屋檐反射的街头音乐,或者是在测试软件,这句老话都很适用。评估质量是一回事,而我们评估质量的方式又该如何评估呢?


大多数人常常用”美感尺度“来衡量艺术。但是美感是由,而且总是由喜爱之人通过眼,耳,口,鼻,手以及大脑收获的。一件艺术作品美或者不美,这个决定是出于本能而且极其自然的。事实上,你甚至不需要做决定;要么这副艺术作品迷住了你,要么没有。

然而,艺术评论家,采用的是个不同的标准。他们的兴趣不仅仅在于一件作品的美感,还包括它的各项特征,像形状,花样,对称性,颜色,纹理,构造,比例,表现方式,取景,内在意义,独特性,赋予的内涵,以及创作者自身的水平。这些是决定一件艺术作品整体美感的属性特征。但是除了看的顺眼,还有很多因素对评价艺术起作用。欣赏一幅作品(这对非视觉艺术形式同样适用)也受到作品本身的呈现方式影响。

2007年华盛顿邮报通过一个实验清晰地诠释了这一点。一月份一个寒冷的早晨,首都华盛顿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个提着小提琴的男人在演奏六首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而不是詹姆斯·马库斯)的作品。这段演奏持续了大概4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大约有2000个人经过,大部分人正在上班途中。这个男人毫不停歇地演奏着。6个路人停下来,听了一小会儿。20个人给了点钱,但是没有打断之前步行的节奏。只有1个人认出了这个音乐家,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这就是我们从中了解到的:这个小提琴演奏者不是个默默无闻的街头艺人。 他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那个早晨,他演奏的是恰空舞曲,流传下来的最复杂的曲子之一,使用的是一架估价约350万美金,达300年历史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他总共挣到了32美金。就在前一天晚上,他在波士顿交响乐大厅演奏过同一首曲子,而那里的一张普通席位就要100美金。

这个实验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一个平凡的地点,一个不恰当的时候与美感相遇,我们能察觉到吗?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它吗?在一个意料之外的环境中,我们还能认出人才吗?
 
美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可以测量的事实还是仅仅只是一种个人意见?——又或者两者兼具,然后被观察者的直接心境加以润色?
 
如果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演奏了一首伟大的曲子,但是没有人在听,他优秀吗?这个古老的认识论辩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
 
每个路过的人都要迅速的作出选择:要不要停下来听一听?或者半内疚半恼怒地飞快走过,直直奔向办公室里的第一杯咖啡?或者礼貌点,被迫出点钱?如果这个演奏者真的很差劲有区别吗?如果他确实演奏的挺好又怎么办?
 
那个一月份的早晨,很多人都不想去听。那就意味着我们要给那些通勤者贴上粗俗的标签吗?不能,因为当谈到美,氛围很重要。
 
18世纪德国有一位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美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他在《判断力批判》(1790)(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一书中说了同样的事情。他辩驳说一个人欣赏美的能力与他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相关。此外,为了正确的欣赏美,欣赏环境必须达到最理想状态——“最理想的”不是指赶着去工作,把注意力集中在给老板的报告上,或者及时把孩子从学校里接出来。
 
关于我们关注偏差的影响已经被重复了一次有一次——错过实在是太容易了。如果我们没能在地铁站认出一个天才,那么在其他不协调的环境里我们还会错过多少别的事情?
 
当我看到这个约夏?贝尔实验时,我不自禁的看到了和软件测试的相似性。毕竟,测试员们总是被要求评估一小段软件的质量。但是,就像美一样,质量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质量特性决定了整体质量,而整体质量是所有测试人员评定的质量分数的总和。这种事情总是难以给出标准规格的。
如果我们看一下杰里?温伯格对于“质量”的定义——“对某人而言的价值”,难道我们评估质量时所处的环境不需要考虑在内么?毕竟,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我们对质量的判断:
 
感觉:在不同的环境中测试员们感知的质量是不同的吧,比如说当他们正赶时间的时候,当他们不想被打扰的时候,或者当他们心情不佳的时候?
预期:如果一个测试员测试前已经先入为主的评为“普通”(就像一个人对多数街头艺人期待的那样)的时候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语言:看起来,琐碎的谈话颇有影响力。测试员们总是受到他们日常测试生活中的简短词语驱使:“哦,你不用测试那一部分了;我没改动任何地方”;“可以帮我完成这个测试么?别紧张,最多也就1个小时左右的事”;“测试结果出来了没?老板想到中午就看到结果——说说而已。”
干扰: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是个带有各种分心事物的美味大杂烩:孩子,桌子,邮件,同事,还有你那电脑屏幕上24小时全年无休的社交媒体。所有这些互动都可能急需分散你的注意力,但是他们不能为我们与质量相关的努力创造一个最优的环境。
 
质量与美有很多共通点。为了更恰当的评估某一个产品(或作品)的特性,测试(或观赏)条件都需要达到最优。如果质量就是“对某人而言的价值”,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最优化的条件”或者“最理想化的环境“来延伸这个价值。
这给我们留下了另一个问题:“优化测试条件”真的存在吗?究竟是些什么条件呢?人就是人,我们总是有偏见的,还常常被自己的思想愚弄,而且我们也无法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干扰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如何建立一个不偏不倚,完好无缺的观念来看待质量呢?
 
我们也许做不到,但是我们所做的是尽可能让这些条件变好。怎么做呢?创造一个测试者们可以自由工作的测试环境,或者把可能的干扰因素考虑在内,测试的时候承认这些因素的存在。 我们可以尝试消除尽可能多的干扰源(人际的,技术的,以及环境的)。那样,我们对质量的判断就比较有质量了。

关于作者
商业工程和文化科学背景,Zeger Van Hese最初在电影业工作,于1999年转入IT业。一年后,他被软件测试漏洞(一语双关)咬了,然后一直未愈。作为比利时CTG的一名测试经理,Zeger对测试的探索性研究,敏捷项目测试,尤其是从不同视角持续学习很感兴趣。他认为自己是软件测试行业里的一个长期学徒。他还是荷兰测试探索工坊(Dutch Exploratory Workshop on Testing, DEWT)的合伙创建人。他把他对测试的思考写在他测试方面的故事博客里,同时他还是CTG的TBoX Agile flavor的合作作者,经常在全球研讨会上发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谁糟蹋了艺术?
朦胧的女孩才是最美的
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就会给人美感,请欣赏大家作品
有間茶室。
一个照明从业者的日本游记·东京地铁照明篇
西安地铁站里的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