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谈中外葡萄酒文化差异——酒菜搭配中的文化
     在中西葡萄酒文化差异中,酒与菜肴的搭配理念不同也是大家共认的一点。

  中餐与葡萄酒的搭配理念还是源于西餐的。对比我在以前(2009.7)博文中提出六项原则,如果中外酒菜配抛开西餐的影响,那葡萄酒与菜肴选配就是个新问题,新问题可以用老办法解决,就是延用中国的白酒配菜的理念来套用了。中餐是酒为君,菜为臣的理念较为普遍。如今朋友相聚,坐下来第一句是“今天喝什么?”甚至是早就预备好了自己带酒赴约赴宴,要不怎么出现酒楼开瓶费一项“小”事闹到中国消费者协会去仲裁,甚至消费者与酒楼闹到对簿公堂呢?坐下来,甚至未坐下来之前已经定下来了“今天喝什么”,酒在一餐饭中地位就不言而喻了。通常情况下大家明确了“今天喝什么”之后,一般是主人客气地请大家“各人点各人爱吃的菜”——全没有请大家斟酌与酒的匹配的意念。然后主人最后平衡一下菜单的荤素搭配、席面贵浅档次之后写几个菜。细心观察番后,你会发现酒是酒,菜是菜,全然可以不搭不配。中餐的八大菜系也好,十大菜系也罢,全可与各种各款中国白酒同饮同食。把这套中国白酒与中餐互不影响平等出席宴会的习惯和理念用在葡萄酒与中餐的合作上,出现在宴会上的场面是百花齐放式的。富豪们只顾上各庄贵酒加山珍海味全在一个“钱”字上作文章,酒家自然兴高采烈地何候着老爷太太们 ,把最贵的搬上席面,博老爷太太们一笑,刷卡、走人、分小费。何酒配何菜是没人关心的,更不能给老爷太太们介绍,“小的们”岂能岂敢比老爷太太们懂得多?如今的有钱人全是精英呀!(社会上全这么说)冯小刚的贺岁片中就这么说: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当然富豪阶层懂葡萄酒的想必不少,但都是按西餐配酒的原则处理了。

  


  如今葡萄酒文化尚在推广普及阶段,对葡萄酒知识的了解还是初级阶段,所以在酒楼点酒点菜一看酒楼服务员的介绍,是服务员与消费者双方态度(信任度,好感度)的搭配,二看消费者裤袋里的钞票,是饭价与自有资金的搭配。酒一开瓶菜全上桌,全然不顾酒菜搭配上桌的顺序,大家也就举杯“感情深一口闷”了,不向酒里渗七喜就算内行了,很难再找到葡萄酒的色、香、味与某款菜肴的色、味、香、形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如果再把中国传统酒场上的酒词酒令,特别是劝酒文化搬过来,罗曼尼o康帝也成可口可乐了。归根根结底,我认为中餐中酒与菜的君臣关系使酒成为唯一的桌面饮食文化的主角,是中国聚饮文化中以沟通感情为主以品菜品酒为辅的功利文化的反映。“聚饮”不在“饮”而在“聚”,饮只是聚的一种道具。现在的日常口语聚饮活动简称为“坐一坐”,连“道具”的名字“饮”或“吃”都不提了。目的就是“坐一坐”,聚一聚沟通沟通,喝与吃全在其次。“坐一坐”后面的戏就多了。难怪不少人“坐”下来就发愁,说:“想来想去不知道吃什么好!”顺序就是分别点几样自己认为合适的菜凑成一桌席。有些地方更加实惠实际一点,菜品齐上桌后大家先垫一垫肚子,然后进入“主旋律”——开喝了。

  在酒场上有一条定律,就是“酒品如人品”说。意思是在酒场上通过某人喝酒是否爽快看其为人是否仗义。这真是毫无根据的一种推理。据说越往北,越推崇这条酒场定律。现在大家也把这条“定律应用到葡萄酒为主要饮品的宴会上了。以至于选用葡萄酒配餐的宴饮就出现“斟满”、“干掉”的场面,全然提不上“观色、闻香、品味”的葡萄酒品尝程序了。如此饮法,什么产地、品种、旧世界酒,新世界酒,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我国的这种饮酒方式和习俗倒是很有传统的,从葡萄酒的葡萄两个字的源头就反映了饮而应醉,以饮为君的传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谈及葡萄这种植物的名字时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以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即“聚饮”的意思,“醄”即大醉的样了。当然葡萄酒的醉用魏文帝曹丕的话是“醉而易醒”,仍是有优势的,不影响大家第二天早晨按时上班,打卡。曹丕先生就应该是深有体会的,从做“太子”时要晚醉早醒赶去上他老爷子曹操的早朝,到自己做皇帝了要醉而早醒去上班监督下属臣子们上朝应仰,他是深知葡萄酒比谷物酿造酒有这点好处的。

  几千年来我中国人这种不管什么酒,全做为追求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的工具的习俗,实在是辜负了酒本身作为人类一种创造的本义。当代作家高晓声说过:“美是一种创造,而酒能帮助我们创造美”。高作家讲这句哲言时忽略了一个约束条件,那就是酒的喝法。在喝法的程式仪礼上,我们是应该学习洋人中的法国人的葡萄酒喝法。法国人从十八世纪才逐渐形成的宴会饮酒礼仪是有益健康又不失为增进友情的。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背后体现了主客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我中国人的这种酒宴文化,往往在盛情的背后藏有一种主客之间的尊重质疑:“客随主便就往往意味着一方”不便。倒是广东这边的“不劝酒”要好一些。

  当下在以葡萄酒为宴会主饮料的场合仍延用中国白酒的饮酒习俗是不是可以改一改呢?也来一个“西学中用”,“学夷之技”呢?有必要。起码能消除我国人现实离不开的“坐一坐”中的烦恼。有人真是细心地总结过当代酒场上的烦字:说如今的酒场是硬着皮去,顶个笑脸喝,愁眉苦脸回。场上喝个“四天四地”,最后扑街倒地,弄得个同事烦,下属烦,司机烦,老婆烦、情人烦、客人烦,交警烦、路人烦、服务员烦、自己烦…。花钱买了个社会讨嫌,更主要的是花钱买病,不是生理疾病就是心理疾病、或是两种病全买回来了。著名中医大师谢子衡老先生一句戏言:病是花钱买来的,平时胡吃海喝,必是“三高”多病。一位胡姓京城老板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坦露心声,说他在信佛食素之前,自己每日应酬于酒楼饭局,狂饮致醉,使自己陷入酒醒懊悔,酒桌上照醉,招得周边亲朋同事下属一片讨厌之中,致使自己患上郁闷、焦虑症,伤了自家身心。我以为倒不必非食素而苦已之胃,就从学习和提倡葡萄酒礼仪入手,在自己的圈子里修正一下聚饮的习俗,或可从原先的酒场陷井拔出脚来。当然这不是件容易事,众人皆醉唯君独醒可能意味着失去朋友,改变酺而饮之,醄然而归的历史习俗要从珍爱自家生命开始。

  在中外酒习俗中都有独酌与聚饮的区分。独酌的时候是否就能避免醄然的结果呢?这在中外习俗中也许有些差别。我国人引为自豪的酒仙李白就“花间一壶酒”的独酌中“对影成三人”了,醉眼看世界悟出“大道通自然”。全不见对着壁炉或沟火的红光慢举杯轻呷酒深吸气的品味生活场景。我们只看到了诗仙“对影成三人”憨态的可爱,却体验不到诗仙自己内心感受——那是一杯寂寞的酒,一杯思乡的酒,诗人应该从一杯西域美酒中看到了儿时在西域天鹅湖畔生活的影子,对影成三个李白——一个西域的李白,一个蜀中的李白、一个长安的李白…。只有醉眼中才能勾画出这一动漫又浪漫的场景。这也是中外文化差异的一个侧影,我中国人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的。李白的“一杯通大道,三杯通自然”是凭助葡萄酒完成个人与宇宙的沟通。独酌中悟禅机,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充满玄机的葡萄酒文化的美妙之处。

  


  可惜的是当代葡萄酒的豪客们少了杯酒参禅的修炼,多剩下酒碴,X碴了。美国电影的《杯酒人生》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世俗的烦恼,荒诞、泛情,难见柏拉图式的人类思考了。真是那句世风日下,今不如古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酒与民俗
酒醉人迷:葡萄酒与中餐如何配出品位
中餐配酒都有那些规则?
一半家庭会减少消费!敏感的消费需求,需要谨慎的商业策略
《水浒传》中酒出现频率为何那么高?这与宋代酒文化繁荣有关
饮储:喝酒的搭配之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