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在想什么

下面是棠昕和莫尘对《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的延伸,俨然,读书的乐趣就是与书的深交。

一、也说读书

文/棠昕

在左岸上读到一篇文章《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颇有感触。文章大意是说读书不在于量,而在于质。文章中举例,读书的人倘若以这本书我读了多少多少页,读了多少多少本书这种方法来衡量读书,那么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这说明你在乎的不是书带给你的感受,在这个层次上你与书并没有深度交流。

细想来,看自己去年下半年的读书笔记,临近考试的读书笔记与相对闲适时相比就显得仓促多了,往往来不及细细体会和多写两个字读后感就翻开了另一本书,这种做法真好比猪老八吃人参果,还没来得及细品就吞下肚里去了,更不提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又翻开了张爱玲的《都市的人生》,里面有篇文章叫《穿》,作者由张恨水那一代人对女人衣着的理想谈起,谈到作者自己年幼时是多么羡慕母亲可以有各种衣物,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无奈日子太长,于是感慨“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看到这里,不由得心一惊。心惊一则由于我对这句话非常熟悉,随时可以脱口而出,终于找到这句话的出处了;二则在于我心惊的时候目光已移到下几行文字中去了,思维并没有在初次读这句话时荡起波澜,产生它本应该有的效果。初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文学理论课上,老师讲解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这一概念,所举的例子就是张爱玲的这个比喻句。在童年时代里,懵懂无知,每天忙着玩乐,常常憧憬着长大之后可以摆脱大人们的种种束缚,于是就可以自由自在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可是日子总是一天、一天的重复,长大的日子似乎特别慢、特别遥远。这想必是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的感受,作者也有感于此。巧妙的是作者将这种抽象的感受转化成具体的可以感受的事物,“老棉鞋”给人一种老年人般蹒跚臃肿的感觉,冬日里最多的是潮湿阴冷,倘若有阳光晒着就会格外暖意融融,于是就会有不想动弹、静止的感觉,由此来说明时间过得慢真是再贴切不过,“粉红绒里子”则给人一抹亮色,童年时光的慢毕竟不同老年人的慢,一抹亮色来回应童年是恰当的,再从整体上看,这个比喻一气呵成,短短一行字却蕴含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如此精妙的一句话,倘若不是听了老师的讲解,而是我自己看到的,我会有这样一番深入的理解吗?倘若错过了这样的生花妙笔岂不可惜?想到此,果然“读书”和“读完书”虽只一字之差,却是大不相同。

对于读书求质而不求量,我想这只能针对有深度有广度的名家大作而言,的确,对于这样一类作品,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作品是能常读常新的,只有多读才能深入。说到读书的方法,想起英国哲学家培根写过的一篇《论读书》的文章,见解十分精辟。培根认为,有的书可浅尝辄止,有的书须全神贯注,有的书甚至可请人代读。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书岂止千万种之多,倘若没有一定的读书量作基础,孰优孰劣,从何而判断?没有读过优秀的作品便不知道何为优秀,没有读过平庸的作品便不知道经典之作缘何而经典。即使有从别处听来的判断方法,没有实际操作,说白了还是纸上谈兵。此外,没有一定的读书量,终究视野不够开阔,井底之蛙即便将头顶一方天空的星数得再清楚,也还是孤陋寡闻。

如果能穿越,面对今天的浩瀚的信息,恐怕孔子也会感叹:“信息如洪流,不舍昼夜。”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全部掌握的可能性暂且不论,即使全掌握了也不免太浅太泛、毫无深度可言;倘若不掌握,又跟不上时代潮流。为今之计,恐怕更要掌握质与量的平衡点。

 

二、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在想什么

文/莫尘

曾说过自己是无意间看到了左岸读书,尔后还赞叹过左岸之聪明,作为喜爱文字的读书人,拥有这样的一个博客,多少能分解掉一些读书中的疑惑,某些情感通过文字的表达也能得以释放。

加入了读书群后,群聊的主题难免会围绕读书,时而会有人说,我在看什么什么书,分享书的内容,及心得等,有人写书,有人读书,有人聊书,都说因为爱好读书而相聚在一起,12年年末,在群里弄了个晒书籍及分享心得活动,看到不少群友留言,多数人都写了些自己看过的书籍,其中以心理类的书籍居多, 还有不少人说2013年要静下心来多读几本好书?当我们谈论读书时,大家是真的爱好吗?我就会质疑自己的这种爱好?本人不爱买书,不爱做学习笔记,自己的书读过后通常还是崭新,常去书店蹭书看或借书看,也练就了一点速读方法,因为读书快而沾沾自喜过,有人言,“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而我时而会一个月都不读书,更别说读好书了,对书有些某些情绪上的排斥,情浮性浅吧。那我爱好读书吗?带着这种质疑,百度“爱好”一词,得到这样的解释,(爱好:喜爱,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时间长了可能成为生活的习惯;爱好的同义词是特长、癖好、嗜好、喜欢、喜爱、喜好)。有人因为喜欢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从来有一定的特长,在某个领域或技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手段。而特长是一般别人很难达到的成就这个特长的,可以是因为工作,生活的需要而逐渐练成的,也可以是因为爱好或喜欢。想想自己读书多年,虽说习惯读书但没有让这种习惯变成特长,是不是有些可惜和惭愧呢(我这样的想法或许太功利,中了学以致用的毒)?百度还说爱好不代表一定具有专业性,可以是随便的,娱乐或消遣,是一种自我意愿。这样理解,心中的疑惑少了几分,原来我也是爱好读书的,但为什么对于读书的感觉一直是既爱又“恨”呢?

爱读书,或许是因为可以学习知识、扩开眼界、解答疑惑、美化心灵等(不多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读书爱好者都赞叹过),但“恨”读书呢?这里的“恨”有某些读书时期的厌倦,有某些读书时候感觉到的质疑和被欺骗,有某些时候读书不断带来的疑惑常让人陷入某种黑暗怪圈难以自拔的无力。因为有这种“恨”,所以我总会在某些时候适当的与书籍保持一点“短距离”,给脑袋留点自我思考的空间。

心理学中有个“晕轮效应”,提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读书也一样的,以前很崇高的相信书里说的事实,认为书上写的就是真相,是可信的。所以,跟着书就认定某某某是新中国的大救星、是中国的神,全世界无人可比。读这种书籍,自己被框进了一个“神化”的崇拜里,把人看作是伟大的神。后来才知道,人就是人,何来神,不过是被某些思想的欺骗性把我蒙了。读书一度让我相信某人是伟大的神,某人是该大批大斗的恶人。当事实真相一一摊开,我才知道,那些被神定义为恶人的,是真正的好人。这种欺骗让人真假难分、善恶难辨,谁是功臣谁是罪臣,一度难以界定。

学生时代看过不少言情、武侠类的书,中过其中的毒,不顾学业的紧张,明目张胆或偷偷摸摸地看,导致学业成绩下滑,甚好悬崖勒马,被老师和家人发现后劝导且制止了,不然诱发了早恋,那后果或是另一般滋味了。近几年网上流行的穿越,玄幻类书籍,看过一些,有些文笔或直接又张狂,或新潮又大胆,或刺激又鲜艳,但情节雷同,惊叹那些穿越小说中的女主们的容才兼备、德艺双馨,拥有双核CPU(不仅拥有21世纪人类的文明,高科技手段,还能拥有原女主的绝美姿色或雄厚家庭背景),简直“万能”,于是乎赢得大片的男主,男配们的追崇,喜爱,获得良缘。但是这类书籍有个总体印象的主体“自我中心化”,在现实生活之上为作者或众多读者建筑一种“逃避的幻象”,让不少人读得如痴如醉。

何止痴醉呢,还充分地激发起他们对性爱和享受的向往,于是有些人懂得了什么是媚伤、什么是矫情,终日里把自己幻想成小资少女,享受着王子帅哥们的追逐。这类的书籍使少女们不再安守那份羞涩、不再约束那份过早萌动的心,于是,他们的早恋像上下课一样随便,成双成对牵手而行的男女同学成了街头一景。还曾有位同学对我说,穿越小说中的女主们十五六岁都婚嫁生子了,我十五六岁谈恋爱不算过分吧。唏嘘!身边也有一些同事即便是结婚生子也还在看这类的书籍,她们说,这是一种戒不掉的毒瘾,他们知道这些说的不真实,文笔残差不齐,学不到多少知识,年复一年的读,阅读水平是十年如一,但是看这样的书籍是安置自己的方式,用来消磨时间,打发自己。在他们的眼里专业性或深奥的书籍,其功效和安眠药媲美。

如今网上有不少“自我情绪式”的书籍,这类书籍有对人生的理解,有对自我的解读,所写的柔软而自恋、内敛又醒觉,读得人暗自忧伤、又共鸣共怜,读得人表面低调、又心境高扬。读得多了,自己也曾不由自主也写些类似风格的文章,写得低调又忧伤、自恋又自信。这类“自我情绪式”的书籍其中不乏也有智慧的,却也让人有种这是远离生活、无视生活的概叹,总觉少了生活原味的支撑,落了个无病呻吟的嫌疑,让人感觉矫情。

有人言,读圣贤书,与圣贤对话;读哲学书,与万物思辨;读历史书,以史来明鉴。我在领略和采集各方的思想风景时,读到一些智慧大师们写的书籍,初时会觉得这些观点颇稳,很有道理,可细想起来一切又越来越溶入黑暗,某些论点如顽石般是难以破碎的坚果,我被深深吸引,但它的内核却对我深而不露。心中时常会有被不同观点左右互博的状况,半懂不懂,如进入更为迷雾般的丛林,找不到出口的方向,痛苦而无力。于是放下书本,喘喘气,把自己疑惑告诉他人,其中能得到一些启发和答案,但在启发中或会引出另一些疑惑,如此往复循环。读书就是这样不断的自我发现,然后再自我提高的工具。

书籍本无毒,有毒的是写书人的思想,在读书市场泛滥的今天,这种毒柔软而无形,常常能蒙蔽读者的心灵、内在,深陷其中又难自辨的我们,读着读着迷失了方向,朝着远离事实的表象固执的认定、认知,却原来,这些所谓的认定和认知,不过是被欺骗了的有违事实的无奈。而带给我们这些欺骗的写书人不知是无知还是自恋,要不就是功利的需要。人,就在这外在的因素下,写着一本本欺骗性的书籍,欺骗着读者,也欺骗着自己。

读书有毒瘾,虽然有读书味觉迟钝的时候,但在某些地方还存在其他情感与思想的世界,总会不定期的召唤着我去探索,借以文字的倾诉,想寻找一些能让精神的脾胃健旺的书籍,希望能在团团迷雾中瞥见我那想要回归的灵魂。

左岸记:今天是元宵,或出门赏月、燃灯放焰,或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于此与大家同庆佳节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克玲: 坚持中的改变
深度 | 兴趣是团队最好的黏合剂
【教育经】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孩子自我蓄能
特长爱好
爱好和特长有啥用?
【在人间】魏冬林 | 小草的追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