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山石:经方,被淡忘的“瑰宝”
2013-04-02 09:31:28 

    经方:被淡忘的中医瑰宝
   经方,特指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中传下来的方子,具有配伍严谨、药味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等特点。但现实中,在临床中医师中,真正使用经方者却寥寥无几。
  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为何渐渐被人们遗忘?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
   简便验廉 看不到经济效益
   经方的诊病思维是强调方证对应:药之组合即为方,症状之组合即为证,两者相对即为方证相应。也就是说,经方的诊病思维是从一系列症状入手,患者有什么样的表征,就用什么样的方子。这种强调一一对应的思维模式就使得经方的配伍十分严谨,且达到了很高的量化水平。有什么样的证,就用什么样的方,证变了,方子也要变。
   比如,桂枝汤是治疗感冒、汗多怕风的方子,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如果把芍药由原来的3两增加到6两,就成了治疗腹痛的方子。如果加葛根就成了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汗多怕风,同时颈部发僵的病证。
   既然经方如此简便,为何用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是因为经方的用药特点和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冲突。除去重复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的方子加起来一共178个,共使用药物151味,药物7味以下的方子接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都是小方子,用的是平常的草药,每副也就十几元。现在很多中医院都是靠多开药来维持生计,医生自身的劳动价值没能得到体现。因此,如果严格按着经方的要求开,恐怕很多医院都会入不敷出。医改中,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事服务费,就是很好的探索,但力度还需要加强。
  医学教育忽视经典
   传统中医从诊病的思维模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方,另一类是时方。时方,是指宋代以后的方子。经方是,时方是,很多时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此外,更多的时方是后世医生自己创制的。现在中医院校教给学生的,多为时方的思维模式,重在病因病机治疗的探究,而方证研究少,也就是对处方与病证之间的契合度关注不够。学生在校期间真正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时间并不多,更谈不上学好、会用。
   《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临床实用性很强的经典著作,在高校被列为基础课、选修课,而教这些课的老师却并不从事临床工作,这让学生如何学懂这些著作并用于临床?中医学校学生毕业时感觉自己满腹经纶,但看病经常不灵。问题出在哪里?一是对经典,特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临床实用性强的经典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理法方药这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如果缺乏长时间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很难做到方证对应良好,自然疗效不理想。而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想让他转变,就难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重要方子都在这里了,每一个方子的“证”都不相
中医经典《伤寒论》的重要方子都在这里了,每一个方子的“证”都不相同,“精小方”用对了解决大问题
运用仲景之思维武装自己--胡希恕谈经方的加减运用之道
姜建国谈“千古疑案”厥阴病(三)
李士懋教授呼吸科查房记录[1-22]
古中医学习笔记 |《能量为第一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