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疑释惑:“自言自语”是“病”吗?
在精神医学的范畴里,“自言自语”绝对属于精神症状——一个人自话自说,不顾忌他人,问之却不承认,就是有“病”了。由于“自语”常被看做是“病”,使人一般不敢“自语”,也使有“自语”习惯者感到颇有压力。
   其实,“自语”是个体内部语言的外化。人自从呀呀学语开始,语言便被作为与其他人打交道的工具——无论是在内心还是在外部。客体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大约在3岁时候开始使用语言来处理内在的事情,那时母亲被卷入内部对话中。从那时起,儿童与母亲的互动越来越多地采取“内部对话”形式。随着儿童人际关系世界的继续扩展,儿童的内部对话不再仅限于与母亲进行,而是包括了与所有其他人的对话。当儿童对着空气说话时,他人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儿童内在世界对话的外部语言表现而已。
   但是,在大多数的社会情景中,“自言自语”是令人不悦的,甚至被认为是精神障碍的表现。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内部对话日益被限制,内在世界的口头表达越来越不明显,直到完全消失。但内部对话作为生命早期阶段的无害残留,会在成年后的某些时候“退行”出来。如果成年后的“自语”者能够觉察并承认“自语”,则此“自语”属于正常的幼稚行为。如果这种“自语”已经成了习惯,则表明个体的心理发展不完善,人际退缩,属于发展中的问题,也并非有“病”。
   对习惯性“自语”者,需加强人际沟通训练,消融“自卑情结”,提升自信心,引导其将注意力从内部转向外部,“自语”行为自会慢慢减少。此案例中的珊儿,承认“自语”,且无其他异常,故其“自语”可能是一种情绪表达,或是一种消遣,并非“病症”。因为珊儿自小缺乏“母爱”呵护,自信心不足,加上隔代养育导致语言沟通环境受限,使语言转换发展受阻,故而内部语言丰富,使之在安全的私密环境里容易外化出声来。
   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自语”也可成为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手段。只要运用得法,“自语”可以释放情绪(如高兴时独自吟诗,生气时对空骂人,事情做糗了喊一声等),也可以加深记忆(如念叨出需用记住的想法、说出电话号码等)。当然,运用“自语”时,一定要选择私密的环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的发展 3
敏感孩子,值得父母更珍视以待
莫斯科维奇谈论婚姻
孙瑞雪:孩子无需灌输,只需环境和条件
【简妈&荐文】理解温尼科特:母婴关系和其他核心概念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学同步练习及答案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