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技依赖症:刷微博刷状态 越刷越寂寞?

作者:K4骑士2013-11-16 09:49

  PConline 品科技科技的不断进步,带领生活不断走进新的时代。我们尽情地享受着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快捷和高效,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逐渐陷入了它所营造的无形樊笼当中,难以脱身。

  今时今日,我们的生活都被社交网络所包围——昨天跟朋友在人人、微信上八卦高中同学的近况,今天刷微博上又爆出了“峰子恋”上头条的新闻……的确,刷微博刷状态、发照片晒幸福、转新闻小吐槽,成为了人们日常中必不可少的节目。

  不过,在我们刷微博、刷状态的同时,我们也似乎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怪圈:虽然我们在微博、微信、人人、Facebook上的好友很多,而且刷状态成了我们每天的“家常便饭”,但却并不能消除我们内心“空虚寂寞冷”的感觉。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刷的不是状态,而是寂寞?

1、刷状态,刷的是寂寞?

  不论是Facebook、人人,Twitter、微博,或者是QQ、WhatsApp、微信,它们的初衷都是为不能直接见面的朋友、同事或陌生人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同时也能让用户从中获得更多身边人、事的最新动向。

  然而,当我们想在社交网络上获得慰藉,认同时,却发现事情并非如我们预想中一样——当车子抛锚、或者自己在医院里吊针时,照片、状态下方竟然有人点“赞”;发出的状态都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更多的情况是,当你在看着朋友们发出的状态、照片或者签到时,心中的寂寥感却也越发强烈。

  不少学者的研究都指出,当他们向Facebook、Twitter等主流社交网络的用户观看状态、发送信息,调查他们在这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以及他们在线下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情况时,都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用户使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越久,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都在下降,线下与他人交流的效果也不佳。

  如果你觉得单纯的情绪低落还不是大问题,那么其它不良情绪、甚至是身体健康问题呢?

  有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当人们在刷微博、看状态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产生所谓的“社会对比效应”。而人们更多地会跟自己经历大致相似的人(尤其是同龄人)交往,思维的方式也类似,所以在比较的过程中,他们会被他人的成就影响得更强烈,以致产生了嫉妒、醋意、不平,甚至发展成报复的心理。

  与此同时,一篇写于2010年、分析了40个研究课题的综述更是直接指出:使用社交网络,会对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有微小的、但在统计学上显著的不良影响。(以笔者的理解,这有点接近于“亚健康”的状态)

  照这样看来,社交网络确实为人们带来了许多“负能量”。真的是如此吗?

 

 

2、社交网络的作用,未必都是负面

  上面的结论一出,相信也有许多人表示反对:我也天天跟朋友刷微博啊,有事没事都会艾特他们一下,可我不觉得跟朋友的距离变得疏远啊?

  而这也是社交网络的另外一面——让我们变得更开心、积极。

  社会心理学博士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在自己的著作《社交:联系刺激大脑之谜》(Social: Why Our Brains are Wired to Connect)中提出,“社交网络是我们和他人分享的一种方式。当人们的成功被其他人分享后,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感常常会起到自我激励作用。”这意味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阅读和看东西的方式——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会考虑用什么方式、和什么人分享这些信息,甚至在分享信息之前,光想到成功分享,就能激活我们的奖赏处理中枢,从而做出“奖励自己”的行为。

  而且,人们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虚拟的社交联系、互动,甚至可以减轻精神上的压力和肉体上的痛苦。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女性受到针刺的疼痛时,选择握住男朋友的手和拿着手机看男朋友放在Facebook、Instagram上面的照片,都可以减轻疼痛感,而且更奇特的是,男朋友的数码照片效果比肌肤的接触更管用。“脑补”也好,“YY”也好,但这些虚拟的接触、联系,确实起到了相当的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当人们在Facebook、微博上与朋友、甚至陌生人进行良性的交流互动,包括留言、转载、点“赞”、发私信时,他们与身边人的联系感会越来越强,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同理心。在这个过程里,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有所提高,孤独感则逐步淡化,从心理和生理上都能测量到幸福感增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用积极的态度去与社交网络上的人进行互动,在我们为他人传播“正能量”时,自己也同样获得了“正能量”。事情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悲观嘛。

3、摆脱社交网络的依赖

  无论社交网络是否为我们带来幸福感或孤独感,有一点我们不能绕过——我们泡在社交网络里面的时间,会不会太长呢?

  我们都是拿什么时间来刷微博、刷状态呢?除了上下班途中、排队等候,更多的是宅在家中、甚至是在工作期间。总括来说,我们是在感到无聊的时候,才会去刷微博、刷状态,而且一刷就是十多分钟、甚至超过半个小时。

  那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无聊、想打发时间?答案是注意力——我们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不感到无聊,而不专注时无聊的感觉就出现了。一旦我们把注意力分散在越多的任务上,就越是难以对每件事都保持专注,因而变得越来越心烦意乱。刷微博也许只是我们在办事过程的间歇期间,用来打发时间的事,但当我们分心去刷微博时,正事也忘记去做了,一旦回过神来想起工作的事,心中自然会感到吃惊、紧张、烦躁。

  如果我们将使用社交网络过程中被动浏览信息和主动与他人互动的情况作统计对比,那么你会发现,用户被动浏览新鲜事所用的时间,要多于主动产生内容和与其他用户发生互动的时间。结合前面所述,我们只是在空档时间、百无聊赖的过程中,才想到用Facebook、微博等解闷,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只是一种消遣而不是工作(虽然目前的确有各种专页、微博的运营编辑,但这只是小部分人)。因为需要将注意力分配在工作、娱乐等其它事情上,我们更容易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去刷微博、晒照片。长此以往,被动的经历都会转化成脱节和无聊感。

  既然如此,我们就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保持相对的专注——工作时专心打拼,游戏中全心投入,旅游时多用心感受,不要只顾着拿出手机拍照、刷微博;而即使遇到排队等让你不得不放下“正事”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与朋友联系、或是与在场的他人谈话(把“不要与陌生人谈话”的规则放一边吧),毕竟自己主动寻求解闷的方法,总比被动地去看别人吐槽、晒幸福来得更好。

  社交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沟通、互动变得更加方便,但同时其所带来的泛滥信息流也让我们沉溺其中,令人变得孤独、不开心。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轨迹上吧。Facebook、微博和微信?当我们想起你时,自然会想办法艾特你、逗你聊天的。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文章精选:

  科技依赖症时代:没有自动联想=失去记忆?

  http://news.pconline.com.cn/358/3584310.html

  社交网络:十年之后却找不回十年前的你

  http://news.pconline.com.cn/326/3264889.html

  科技依赖症时代:提笔写字要自备输入法?

  http://news.pconline.com.cn/348/3488038.html

  科技依赖症时代:忘带手机=与世界脱节?

  http://news.pconline.com.cn/345/3451328.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大社交网站占据全世界15%的转引流量
为什么中国社交网络更替如此之快?
高盛评级报告:新浪微博价值几何
2016年科技行业中最大的失言和吹嘘
女性更易沉迷于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正在成为你的个人操作系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