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凤凰知道:林治波配当新闻学院院长吗?
,  凤凰知道 

第322期

凤凰新闻客户端撰稿人 魏巍

【导语】

没有一个新闻学院院长会像林治波一样,引起这么大的舆论争议。

自从7月1日兰州大学宣布任命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担任新闻学院院长以来,持续的舆论争议已经超过20天,而最近几天《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更是与林治波在微博上“互掐”的不可开交。曹林认为,很多人反对林治波当院长是因为其“不学无术,劣迹斑斑”;而林治波则干脆在微博上回复曹林:“就让国家的法律来教育你这个没有教养的!”

从微博上的刷屏吐槽到兰大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公开信,所有的质疑都在指向一个点:林治波配当新闻学院院长吗?

●林治波其人其事

如果让普利策选择他一生最大的成就,相信他一定会选择捐赠250万美元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虽然这只是美国的第二所新闻学院,但是它对于新闻教育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时间过去了100年,新闻学院这种模式已经在全世界遍地生花,仅仅是在中国,就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办了新闻专业,每年为全社会制造着大量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也制造着各种的舆论争议。

最近卷入争议的就是林治波。这位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的社长曾经在微博上公开说:“有人竟然夸张污蔑1960-1962年饿死几千万人。至今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他家里谁饿死了,可都在那里叫嚷死了几千万。还有人说,全家都死了,故无法告诉我。如果真是那样整家整家地死亡,那得死几个亿啊?”

一石激起千重浪,广大网民对他口诛笔伐,迫于舆论的压力林治波在后来选择了道歉,但是经常关注林治波微博以及其所发表言论的人,都会知晓在一些事情上,林治波有着鲜明的立场。从歌颂重庆模式到否认大饥荒的存在,从拥护文革到恶语攻击胡适,人们惊讶的是这样一个人竟可以当新闻学院的院长。

就是这样的人,当了兰州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

●新闻学院院长必须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者

就新闻学院院长这个职位,很难说什么人当得,什么人当不得,它没有条条框框的严格标准,却还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看看普利策是怎么说的吧。在普利策31岁的时候,他买下了《圣路易斯快邮报》,他在报纸头版看出了新的宗旨——本报除了人民之外,不为任何政党服务;本报不是共和党的发言人,只报道真实的一切;本报不会支持总统或国会,只公平慎重地给予批评;本报将攻击一切罪行及腐败行为……

1904年,普利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

创办新闻学院,无非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记者来坚持这一宗旨,生产出真正好的媒体作品。尽管普利策时期还没有新闻专业主义这个说法,但是从这一宗旨中已经看到了它的雏形。同样的,在这个时代,新闻学院的院长必须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者。

美国的新闻学院很好的践行了普利策当年的主张。作为全美专业排名前十的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新闻学院,它的系主任弗兰克尔(Glen Frankel)就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

前系主任翠西·道比(Tracy Dahlby)曾是《华盛顿邮报》驻东亚区总编,在日本东京居住12年之久。他做过导演(导出了《50年代》这部传奇式的纪录片),写过专著(关于印尼的民主化和派系斗争),更是《国家地理杂志》、《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的特别撰稿人。韩国、中国、日本、中东的政治、地缘、文化无所不知。用他的话说,他是“用中学八年级的文法写出世界关注的问题”。

其他的老师,或多或少也是身经百战的资深媒体人。他们或重理论,或求实践,或擅写作,或好图像。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凯利说:新闻不能和广告、传媒、公关或广电混为一谈,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实践,新闻不能和传播混淆,因为新闻(Journalism)是对活生生现实的描述,是再现的事实,是通向“真实之整体”的“地方知识”,是对生活浸淫了人文关怀的批判与参与,其核心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中国的新闻学院往往是一团糟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新闻学院到了中国也经历了这种由“橘”到“枳”的转变。

如果说美国的新闻学院负责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记者,那么中国的新闻学院院长则多数是不折不扣的行政官员,甚至于很多人连一天新闻都没有做过。2009年,中山大学聘请著名记者胡舒立担任传播学院院长,无论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将之视为一种巨大的进步。然而,五年时间过去了,胡舒立挂印而去,聘请知名记者担任新闻学院院长的高校还是那么几家。现在,反而出现了有高校聘请林治波担任新闻学院院长的新闻。

那么,究竟什么人适合担任新闻学院院长呢?

根据中青报评论员曹林的总结:首先得在政界、业界和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一来可以给学院的发展争取到资源,二来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发展提供资源;再就是宽容精神,以独立之思想宽容之精神感染师生;最为重要的是,院长还必须有新闻理想,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者,用对新闻的激情和信仰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真求新热情,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不偏不私不盲,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进一步思考,做一个公正的旁观者。

●未来,中国还需要新闻学院吗?

行文至此,相信对林治波配不配当这个院长,读者心中已有定论。但更为严肃的问题就出现了,在中国新闻学院如此演化的情况下,未来真的还需要有新闻学院吗?

不得不说,新闻学院的存在本身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全国400多所高校开设新闻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少说也有数万人,媒体每年的缺口十分有限,几年前南方报业招聘就曾发生过4万毕业生争夺200个职位的事情。大多数毕业生只能从事与媒体无关的工作,甚至毕业即失业的也不在少数。

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媒体工作上非但没有什么优势,对比于其他更为专门的专业反而尽是劣势,用一句功利的话来评价就是:四年下来毫无一技之长。甚至无数的人都将新闻学院比作“养老院”。

而如今,随着各地宣传部与高校共建模式的不断推广,林治波配不配当院长是一回事,未来会有更多的林治波式的人物成为高校新闻学院的负责人。

而这对于本身就非常孱弱的中国各新闻学院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式的打击。也许未来新闻学院一样会存在,但就像今年各路记者劝解江苏理科状元的那样,你可以有新闻理想,可以把当记者作为人生目标,但请不要学新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栏目微信公号“bieli20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新闻专业的都找不到工作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院长毕业寄语 不为竞争变魔鬼 要坚守做人底线
我院扈耕田院长参加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代表座谈会
会计学院丨深化校企合作,访企拓岗促就业
新闻学的百年战争(上)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停招本科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