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人体系统修复学

2014-09-17 09:35:14

 

中医学——人体系统修复学

 

首先要说明一下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概念起源于自动控制学,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人为的去制造一个能够自动完成某些特定功能的一个(套)机器,比如飞机,汽车,火箭,轮船,自动生产线等等,这种机器将许多不同类型的机构或组件或零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各施其职共同达成一个统一的功能或目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我们称之为一个“系统”。去构建这样的一个系统,首先要设计,就是预先做好一个构建方案,然后去实施,试验,看看是否能达到我们期望的那个目的,不断的改进,直到“满意”为止。对一个系统的要求有几个基本点:稳定性,精确性,快速性。为了做好上述这些工作,人们发展出一整套理论和方法——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随着自动控制理论的日益深入,人们发现,所谓“系统”不仅仅是一套机器而已,他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无处不系统,比如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公司的管理系统,国家的行政司法系统,天体系统,天气系统,生态系统,河流系统,森林系统等等。于是“系统科学”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当今科学的前沿学科。

 

人体也是一个系统,不过是天地或上帝构建的一个系统,但上帝究竟希望这个系统去干些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大清楚,反正他已经被造好了,是一个现今所有人造系统都无法比拟的最先进(功能多,能力强)的系统,迄今为止,我们还搞不清他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系统固然很好,但有时候也同样会出现故障,这就是“病了”,如果不能排除故障,这个系统就会失去其精确性,快速性,变得不那么好了(病态),严重者将失去其稳定性,系统就会“崩溃”(死了)。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所谓“健康问题”。

 

人是有主动思考能力的系统,于是他们想“治病”,给自己这个系统做修复工作,于是发展出一套所谓的“医学”,医学有中西两套,他们的思路不同,而中医学的思路与“系统学”的思路是一致的,只不过不是去构建系统,而是去修复系统,使其达到他“应有的那个水平”。所以,我们都是人体的维修工,古人称之为“医工”。

 

对一个系统的控制或调节,实际上就是对他的某种干预,因为干预会改变系统的运行状态。比如一辆汽车开动起来后,就需要不停的干预他的速度和方向,不然他就会掉到沟里,这种干预可能对也可能错,因此需要一个“神”来操纵他,以保证干预的正确性。我们人体这个系统也需要被控制,不然他就不会听从上天的安排,所以,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一个“神”--人神。人体系统如果出了问题,一定是“人神”控制不了了,不是不能干预或干预不到位,就是干预错了。那么,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办法“帮助”人神恢复他的控制能力,这里的“帮助”,可以理解为一种外部的“干预”,可这种干预是“外人”在做,所以是会出错的,正确的“干预”是帮忙,错误的干预就是捣蛋了。帮助人神恢复自控能力,这就是“修正”的本质和目的,因此,如何帮助人神去修复人体系统,就成了中医学的中心问题。

 

要想正确的外部干预,需要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对系统本身运动规律的了解,其实就是“人神”的控制机制;二是寻找能够达成我们想要的干预的手段。为什么呢?因为你必须知道“人神”他想要什么,不然不是瞎掺和吗?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西医生理学病理学注重对人体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了解,当然也有对运行机制的了解,只不过还没有从系统整体层次和整体机制方面入手,特别是过于沉湎于微观的化学分子层次,不知不觉中经常把整体给忽略了,尤其忽略了“人神”的存在,所以他们经常性的习惯性的帮倒忙,瞎掺和,手段还极其凶悍,这是西医最致命的问题。中医生理病理学则注重对人体整体运行机制的了解,是站在系统整体层次来审视人体的,所以更接近于一种系统学方法,他所揭示的机制也是整体层面的,是在整体层次看到的人神控制机制,而对微观的物质层次了解得比较少,可见中西两医各有所长。第二个问题就是药理学和治疗学的内容,就是一套干预的手段。西医多从微观出发来寻求药物,因为他们对微观比较熟悉,外科当然就基于他们无比发达的解剖学,所以基本不可能割错肉。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目的问题,是全心全意的帮助人神呢,还是把他置之不理。中医自然基于他们对整体规律的把握--人神机制,所以找药的依据就基于药物对系统整体层次的影响效应,目的是很明确的--帮助人神恢复其能力,至于药物的化学成分可以不必理会,实际上在古代就无从了解。中医外科在远古时代应该比现代中医强得多,《内经》中就有大量篇幅的解剖知识描述,只是后世人不愿在人身上动刀子,中医外科渐渐失传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民间一小撮正骨和跌打医师,还有就是兽医了。

 

面对一个复杂的未知系统,我们如何去了解他的机制呢?最简洁也最有效可靠的办法是首先从整体上去认识他,而不是一头钻进肚子里面去看,所以中医的方法肯定是更有效还不容易出错的。对系统整体层面的观察主要集中在系统的运行机制上,也就是身体里面的那个“人神”究竟是如何去控制这个皮囊的。人体系统是上天创造的,他是怎么造的无从知晓,我们只能以我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去认识他。古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整天去观察记录,然后从中总结规律,古人称之为“窥度”。所以,整个中医理论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人神”机制的解读,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人的某些行为现象时,可以在机制的层面理解他,或许我们还可以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甚至可以预知他下一步会干些什么。有了这个层次的了解,我们才敢说“把握”二字。

 

中医的生理学是对人体正常状态的规律总结,只不过是站在系统科学的层面来看待及解读人体运行规律的,所以与西医理论看起来很不一样,原因是中西两家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更重要的区别是,西方人固执的相信,只有从微观完全搞通了,才能理解整体,所以他们一头钻进肚子里,结果陷入了细胞分子的汪洋大海不可自拔。我们古代中国人却正好相反,总是以宏观战略性眼光看待事物,天生的系统科学观。

 

那么,中医人究竟发现了什么规律呢?他们把正常人的表现分门别类抽象提炼,找到规律,什么规律呢?人神的生理控制机制,这就形成了中医生理学;把病人的表现也分门别类抽象提炼,找到规律,人神的病理控制机制,就成了中医病理学。生理学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何谓正常?结果古人浓缩到只一个字:“和”,那么不正常的呢就俩字:“不和”。人体如此复杂,怎就被他们搞得如此简单呢?!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叫“和”,“和”就是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强不弱,不快不慢,不硬不软,不躁不静,不白不黑,不香不臭,不热不寒,不湿不燥,不胖不瘦,不轻不重,。。。。。。总之,就是合适,就是好。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一个运行中的系统,首先要判断的是好还是不好,用控制学的说法就是系统是否处于他业已被设计者设定的那个应该的稳定运行状态。虽然人体不是人设计的,但是人可以去认识他并了解什么才是被上天设定的那个理想的稳定运行状态,也就是健康状态。而“和”就是健康状态的集中表现,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是健康时,他的一切行为都是和谐的,平和的,友善的,让人感到舒服的。而"不和”就是有病,病人的行为是不和谐的,不是太过暴烈,就是太过沉寂,总之是让人不感到舒服的。判定了何谓健康态,同时也就判定了何谓病态。《内经》里已经有了几个层次的判定标准,其论述散见于全书,我们只要把这些内容归纳出来就可以完成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健康,亚健康及疾病的中医学标准及界定》,需要论文的同志可以玩玩,水平不低于博士论文。

 

那么,古人是如何观察并确认何谓“和”或“正常”还是“不和”或“不正常”呢?这个事情类似于机器修理工的情况,一般来说,修理工对机器并不是完全了解,他们不是系统的设计者,但是,他们可以很快的判断出机器是否运转正常,即便不是修理工,机器的操纵者,都能有一定程度的判断,他们用什么方法呢?感觉!如何感觉呢?四个字:望,闻,问,切!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很明显,看人正不正常仍然是这个方法。系统的内部究竟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可能是“黑的”或“灰的”,但这并不能阻止我们对他在外部表现上的了解,这些外部表现一定是他内部的机制决定的,所以就可以说明内部的问题,这叫做“洞察”,因此,并不是只有通过对内部微观的理解才能理解整体,从外及内和从内及外,见微知著和见著知微,难道不是认识事物的两个对等的方法吗?一个好的修理工通常在机器运行时去看动作姿态(望),听声音(闻),问操作工怎么回事(问),摸摸机器温度,振动(切),这是他们第一步的诊断程序,一个好的医工同样也是这么做,这就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手段,没什么奇特和神秘的。可见,这由外而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是人人都可以学的。

 

中医对人体运行机制的了解其实已经相当的深刻,我们在此只能说个大概,尤其是一些原则性问题。首先要认识人是怎么来的,古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且“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天地之气就是大自然的各种力量,四时之法特指地球的四季变化,人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同时也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因此,人体的运行必然与其环境息息相关。首先,人体运行表现为明显的“节律性”或“周期性”,从人的一生来看,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的大周期,可称为“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分为生,长,壮,老四个阶段,即儿童,青少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春夏秋冬一样,可称为“生长周期”,每个阶段人的生理状态是不同的,所以病理特点也会不同。每年有四季,所以人的生活四季有别,使得人体在四季中的生理状态有所不同,这是现代医学涉及很少的部分,他们或许还不以为然,但在中医中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季不同,故而四时之法就应该不同,这个周期自然称为“季周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日周期”,每天晚上要睡眠,白天要吃饭,排泄,这就是生理机制,亦即上天设计好的,古人直接称为“天道”,你若睡不着,吃不下,啦不出,那绝对的有病了,这道理是人都明白,所以这也是中医诊断的依据,实在是浅显易懂吧。同样的道理,你春天来了应该“蠢蠢欲动”,因为天气变暖使你的身体内部开始发动了一个“开始去做”的“例程”,夏天应该“火热”,热情高涨,秋天就该“收敛”一些了,到了冬天就该“歇歇”了,这就是四季机制,有什么内部证据吗?有,你的四季“脉象”不同,如果要用西医方法来测试,可以测“代谢水平”,一定不同。“节律”,在中医是个铁定的原理,是须臾不能离的,养身看病都不能离。为什么人体运动有如此明显的节律性呢?归根到底,是因为地球的周期性运动:公转与自转,把眼光再扩展一点,是什么影响地球呢,日月五星!所谓七耀周旋,万物化生,品物咸章,把我们的生理机制称为“天道”并不过份吧?

 

上面略举中医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节律原理”,我们把他归于人神的控制机制之一,我们再看看中医的病理学。人的病是怎么来的呢?无非两个,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你自己内部运转不灵了,比如睡不好,吃不香,到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什么名堂,外因当然是身外之事,比如被人打了一棒子,肯定病啦,更多的是天气环境的作用,古人归纳为六淫:风,寒,署,湿,燥,火,所谓“淫”,是太过份的意思,对谁太过份,对你,因为你病了,对他不一定过份,因为他没病。由这六种因素引起的病,中医就直接称为“六淫病”或“外感病”,“天行病”,比如风病,湿病,寒病等,每一种病都有其可以被区分的特点,故而可以被诊断,当然治法也不同。为什么又称“天行病”呢?因为那六淫,归根到底是天体运行引起的,所以带有明显的季节性,这是中医病理学的“病因原理”。那么,人病了以后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是需要观察的。古人发现,人病了以后会有明显的反应,尤其是外感病,比如“受了风和寒”,人体会发热,出汗,怕冷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呢?古人发现有两类原因,一是身体受损运转不灵所致,比如怕冷,怕风;二是人体抵抗病害的一种“抗御反应”,比如发热,出汗。第一种反应容易理解,而第二种反应却往往被误判或根本不知是抗御反应。抗御反应说明了一个大原理:人体有自愈能力,并且有自愈反应,实际上就是人神对待外来破坏力的一种反应机制。这个原理我们一定要极端的重视,以避免误判,因为“帮倒忙”是很危险的。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现这个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甚至以这个原理为原则来治病,这是中医病理学的第一大原理。当我们感冒发热的时候,是用冰袋去退热呢?还是帮助人体去顺利的发热出汗呢?这就成为了一个路线问题,一个与疾病斗争的大事大非问题,不是吗?!

 

生理学原理说明人体的正常运行规律,中医学把所有的生理运行状态用一个字表达:“常”;把所有病理学状态称做“变”,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正常,反之才是不正常,四个字:知常达变,这是做中医师的基本要求。不管“常”还是“变”都是上天已经设计好的机制,“常”是正常运行的机制,“变”是不正常时的“自修复机制”,只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两套机制,就一定能找到正确的“干预”办法,病就有治。

 

前面已基本明确了所谓的生理学病理学问题,在中医看来就是两套“人体设计者”设计的机制,一套用来正常生活,另一套用来抗御破坏。这两套机制古人都称为“天道”,他们认为,天道者,顺之则昌,逆之则必得夭殃,有这么可怕吗?不信你就试试!

 

中医人敬畏天道,但也能巧妙的合法的利用天道为人民服务。了解生理机制,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更符合天道,让我们过上更正确的生活。什么是正确呢?顺天道而行就正确,就“昌”,逆之就错了,就必然遭殃,就活不到你被设计的使用寿命。了解病理机制,自然为我们治病提供了一套指导原则,起码可以避免一些错误的治疗行为,不会自己在找死还不自知。

 

对病理机制的了解,使我们找到了如何进行“正确干预”的方向,剩下的事情就是找“药”了,这个“药”是广义的,指一切用于治病的手段。这种治病的手段,我想应该是长期实践所积累的成果,是理论(药理)和经验的集成。特别是中医,其历史应该可上溯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时代,至今也有七八千年吧(考古发现,我国的文明史可上溯至八千年前)?从历史文献看,到真正形成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成体系的中医理论和技术,中医学达到顶峰时已到了汉朝末期的东汉了,迄今一千八百年。可见中医学的发展史几乎就是华夏民族的文明进化史,也就是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积累了八千年的成果。

 

中药的来源,传说是神农氏的劳动成果,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他们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庞大的科研项目,要动用大量的族人,以自己这个身体为实验对象来筛选出最理想的品种。现在研究西药其实做法也差不多,只是用计算机在百万千万级的化学品中筛选,最后还要给耗子吃,让他们“遇毒”,上市之前还是逃不脱人体实验,只不过人数太少,时间也太短了。中药不同,神农氏筛选出来后又给病人试用,不断的试不断的去再认识,一代一代做下去,于是才有了《神农本草经》,可见,中药的筛选直接以人体做试验,样本之大(数十亿人),时间之长(数千年),古往今来,绝无仅有!岂是区区几只耗子所能比拟的。

 

前面已经说明,中医选药,以人体整体效应为依归,如果我们事先设定一种效应,比如说让人出汗,那么这样的筛选目的就极其明确,显然我们会找到许多能发汗的东西,但或许只有一两种是最符合要求的,那么这几种药,就是最好的发汗药了,古人称为“药味之正”。神农氏最终筛选了多少药呢?三百六十五种!这就令人不解了,他们搞了那么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怎么才这点药呢?!!别着急,中医的妙处就在这里。

 

要说明这个妙处,还得回头再细研一下生理学和病理学。由于中医的生理病理是建立在海量的观察记录基础上的,因此对人体外部的整体运动现象相当熟悉,对这些现象的归纳总结就形成了中医的生理病理学。对病人的观察更是细致入微,病人的病理反应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可以被医师探测得知的,二是病人对自我感受的描述,前者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得知,而后者只能通过问来达成。幸运的是,人对自我感受的描述具有“趋同性”,即同样的感受,大家的描述都差不多,比如“痛”,若是真痛,大家都会喊痛,不会喊出别的字。虽然这种描述的准确性因人而异,但医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提问”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提高其准确性。

 

中医病理学有对“因”的大量研究,前述的内因外因就是对病因的归纳,但是对病人的病理症状的观察却发现,同样的症状可以由许多的“因”产生,比如“痛”,被人打了会痛,被狗咬了也痛,吹冷风可能也会痛,火烤了也痛。事实上,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因”产生了“症”这个果,即便能确定,我们也拿他无可奈何,比如“寒”,“风”,“暑”,难道你有能耐消灭他们吗?不能!你把狗打一顿,你就不痛了吗?不能!如此,我们针对所谓的病因来用药,就有点麻烦了。那该怎么办呢?古人又发现,其实病的“症”要比“因”少得多,严格来讲,“症”是有限的,而“因”是无限的,因此,“对症下药”显然是明智之举,比如对“痛”这个症,我们是否能找到“祛痛”的药呢?答案是:可以。不过,对于“痛”我们还要加以区分,假设我们被打了一辊,身体肯定被伤害了,这时候,我们人体自身会做些什么呢?我们的人神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毫无疑问,他会去修复损伤!他是如何去修复的呢?这个问题西医搞得很明白,他会把烂肉或死细胞通过血液运走,如果有细菌入侵他就会杀死他们并排除体外(化脓),最终会有新的细胞诞生,伤就好了。但是,中医的着眼点不在这些微观的细节,而在宏观机制的把握,我们留意到,有些痛比较“亢进”(热痛),有红肿热的现象,而有些痛又比较“沉静”(冷痛),不肿不红也不热,这是为什么呢?古人解释为人体自身抗御反应的激烈程度不同,明显呈现出阴阳两种趋势,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人神”的修复能力决定的,身体健壮的人大多呈阳性反应,激烈但病程短,而身体虚弱的人大多呈阴性反应,冷静而病程绵长。这个例子说明,人神修复伤病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外部症状的状态性质,可以揭示人体的抗病自愈趋势,并能揭示病人抗病能力的强弱。这个原理不仅适用于外伤,同样也适用于内伤,是一条普遍适用的中医病理学原理。我们再举一个感冒的例子,不管引起感冒的原因是什么(风寒,细菌或病毒),人神的抗御反应无一例外的呈现出阴阳两种性质,阳性反应的标志性症状就是发热,阴性反应则表现为无热或低热。阳性反应说明该病人的抗病能力强,阴性反应则说明该病人体质虚弱,同样是感冒,在两种病人的身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症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用药呢?对病因施治,目前西医有一个办法:用人体外的抗生素,把进入身体的细菌杀死,但面对“风寒”和“病毒”就没有特效的办法了。而中医不知何谓抗生素,怎么治呢?用“对症下药”的办法,也就是说,我们不管致病原因是什么,只看人神的抗病反应,阳性反应我们有一套办法,阴性反应又是另一套办法,这叫“随症治之”。如此,我们就绕开了数不胜数的病源因素,直接根据人体的自愈反应来用药,结果就掌握了治病的战略主动权,而不会被病原牵着鼻子走,永远落后于病原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形成了一个治病的战略原则:“人神”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不要越俎代庖。

 

人神究竟想要什么呢?不同的病他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了。还是看看感冒的情况,当病人有阳性反应的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要忘记,会治病的人不是医生,而是我们身体内的“人神”,正常情况下,他应该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而无须我们去“干预”。有许多这样的人,每次感冒他都不吃药,自己拿被子一捂出一身汗就好了,或者捂都不捂也会出汗,自己就好了,谁把他弄好的,只能是人神吧!这就提示我们,感冒发烧,是不是出汗就能好呢?答案是:确实,这是经过无数人的经验得到的结论,于是,我们立即将注意力转到药上,找到能帮助人神发汗的办法,这感冒发烧就能治了,是不是这个道理呀?于是有人喝姜汤,有人捂被子,有人喝酸辣汤,五花八门都有确定的疗效,那有没有个最好的办法呢?有,就是古人的经典药方:桂枝,麻黄,银翘散之类。阳性反应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至于为什么用这些药咱们以后再说。阴性反应又如何呢?阴性反应的人本来就没有能力自己治好这种病,他连反抗的意思都没有,所以他只有没精打采,卷缩一团,流清鼻涕,瑟瑟发抖这些症状,这让我们如何是好呢?只有一个办法,帮他恢复抗病的能力,所以给他吃“补药”,补到他能发烧为止,再一汗了之。至于怎么个补法就有点学问了,肯定不是鸡鸭鱼肉能解决的(除非是那些平时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在此不展开了。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医治病的一般思路,理解他,就算你不是医生也能知道该如何照顾病人了吧?还是那句话:顺之者昌,逆之者夭殃,这个“之”代表“人神”,“天道”。

 

我们不管病因也能治病,这是中医的妙处之一,还有一个妙处就是我们只有那么点药,却能治百病,是什么道理呢?首先我们是“对症下药”,既然“症”是有限的,那么药就不必无限,如果我们把人体生病时可能的产生的症状全部罗列出来,不知道有没有三百六十五种,如果一症配一药,或许都够用了。但是,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由于我们用药的依据是人体的抗御反应,所以这一症一药就不成立了。一种抗御反应会有许多症状同时出现,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症状,用药自然就必须针对这“一群”来整体考虑了,所以就有了“方”的出现,“方”也是“一群”这个概念。“一群”症状代表的是某“一种抗御反应”,或者说这一群特定症状的集合,证明了人神在进行某一种特定的抗御反应,所以中医理论将这一群特定症状的集合又称为“证”,那么我们现在用药就变成了“对证下药”了,这与“对症下药”并不矛盾,你把这个“症”理解为“一群”就对了。现在的问题是,“证”是有限的吗?那要看怎么分了,如果分门别类,肯定是有限的,如果多一症,少一症,任意组合都算的话,那就没谱了。好在“证”不是我们人为杜撰的,而是我们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抗御反应的种类,经验统计说明,他有限。那么,我们的三百六十五味够用吗?足够用了!我们用的是“方”而不是单味药的一对一的对号入座,“方”是一个单味药的组合,那么,三百六十五味药可以有多少种组合呢?不单是品种组合,还有量的组合,这样算来,就是一个庞大的数量级了。有点象物质的元素,元素只有那百多种,可他们的组合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经典药看成是“元素药”,他们可以千变万化的组合,于是永无穷尽,从这个意义看,我们的每个中医师都是一个“实时制药公司”,面对每一个病人他都要立即研发一种“新”药,以应对这个病人特殊的病证,所以,中医根本不愁没有药用,愁只愁脑子不够用,这就是中医的第二妙了。

 

中医学—系统物理学

 

前面讲中医是系统修复学,现在又说是系统物理学,什么意思呢?

 

要修复系统就要去了解系统工作原理,人体这个系统包罗万象,人称“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以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对宇宙的认识大概知道有这么几类:宏观物理(包括力学,电学,光学等),微观物理(或量子力学),化学(有机,无机,电化学,分子化学等),信息学(硬件,软件等)。总之,人类所知道的所有学问,在人体中都存在,这么复杂,怎么办呢?

 

很明显,古人自然不知道这么些名堂,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能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的试验设备很有限,但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传感器:眼睛,鼻子,耳朵,手脚,还有一部很好的信息处理仪:大脑,于是,科研可以开始了。

 

研究什么呢?天地人,大自然,具有其明显可观的物理现象,风雨雷电,昼夜往复,四季变更,寒暑往来,于是古人归纳出几个“感官物理量”:风,寒,暑,湿,燥,火,用今天的物理量来看,就是温度和湿度,他们的组合变化,就会组成六个感官量。而这六了量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而且有着严格的规律性,那就是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春天多风,夏天暑多,秋天多燥,冬天多寒。湿是什么呢?大气中的水汽,水多为湿,少则燥,他也是有规律的,春夏湿,秋冬燥,所以,春天又有风又有湿,夏天又热又湿,秋天开始变凉,湿气也走了,称为爽,而冬天一般是干燥的,但是也会有下雨的时候,这时就变成寒湿了,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天是又寒又湿的,而北方地区多为寒且燥。古人的这种物理,在今天应归于天文气象物理学的范畴了。

 

上面说的是天地事,到了人体又如何呢?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这话不仅仅是形容而已,古人直接就落实到人体里面了——人与天地相参也,怎么个参法呢?首先要看规律,天地的规律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有了,就是周期律,天文周期可分日周期,年周期,再扩展有30年周期,60年周期,这60周期就是60甲子,是中国古人发现的天文周期。人呢?人也有日,月,年周期,还有生理周期,女七年,男八年。这是我们外部看得到的人体规律,那么人体内部呢?同理,内部也是周期律,白天和夜晚的身体内部状态肯定是不同的,一年四季的内部状态也是不同的,60年里,每年的状态仍然不同,如果有人不信可以动用现代所有的仪器来记录所有指标的变化曲线,我保证你可以证实上述结论,并有新的诺贝尔级别的发现。

 

我们都知道,人体运动最重要的物理实体就是血液循环系统,循环就是周期概念,血液绕全身走一周大约28分钟,所以我们冬天泡脚若想全部血液加热一遍必须不少于28分钟。其实,血液循环的事实,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现了,不仅发现还找到了相当详细的规律,大家读读《黄帝内经》就明白了,书中到处都有血液循环的论述,真不明白这功劳怎就归了别人了。

 

这血液循环的规律简直像极了天地四季循环的规律,你把天地循环搞懂了,血液循环也就懂了。天地循环带来了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感官物理量的变化,同理,血液循环同样产生这六个量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中医时,总听医生满口温热寒凉风湿暑燥的道理所在,于是我们的文化里就有了“怕上火喝王老吉”了。痛风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痛”随着血液循环到处游走,湿是什么?就是你身体里面的水汽太多,所以你会感到“头如裹,身如缠,腰中如带五千钱”;暑是什么?就是你身体里面水汽太多,温度还太高,所以会头晕脑胀;寒是啥?就是你身体温度太低了,血液温度也低,所以会怕冷,啦稀,尿清长;燥了,就是水汽太少,其实就是血液量太少;火呢?自然是温度高了。你看,这不都是物理概念吗?所以中医很少有化学指标,当然也不是一点都没有,比如闻(嗅),就是化学指标,口气的味道,屎尿的味道,还有体味等等。

 

中医的检测手段之一是摸脉,脉象是什么?是血液循环的物理状态,大,小,滑,涩,数,迟,沉,浮,虚,实,强,弱,无不是物理指标。也就是说,血液循环的物理状态可以决定大多数病的状态,可以称之为“循环病”,这是西医没有的概念。其实,中医已经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血液循环是可能不平衡的,即身体不同部位的血液流量,强度,多少都可能不均衡,可以分成上下,左右,表里等等,这从脉象中就能探知,上下不平衡,脉的寸部与迟部就不同,左右不同,左右手脉就不一样,表里不同,脉就有沉浮的不同。所以中医治病几乎都是设法恢复血液循环的正常运动状态。用什么手段都行,内服药是用化学手段解决物理问题,针,灸,拔罐是用物理手段来调节,更有趣的,还可以通过心理手段来解决,比如范进中举,老岳父一巴掌解决问题,不思茶饭,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就行了。

 

可见,中医学是以人体系统物理状态为主的医学,了解到这一点,就能明白中西医何以尿不到一个壶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桂枝汤证解剖中医的辩证思路
中医才是最完整的治疗
健康 疾病 治病谈
从针灸临床看经络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郑重公告:中医解密了~
揭开人体的终极奥秘(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