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百科458期:东德史塔西的谍报风云
2015-05-21 15:35 | 网易新媒体 

  这个五月,默克尔过得比较憋屈。


  本来别人家过“胜利纪念日”,“战败国”总理默克尔得过去表示一下,这就蛮尴尬的;怎奈自家的媒体又把本国的一件“丑闻”给曝光了,这就更让默克尔心塞了。

  原来,一直以“美国监听受害者”自居的德国实际上是美国在监听方面的“帮凶”。据《明镜》、《南德意志报》等德国主流媒体报道,德国联邦情报局(BND)多年来一直协助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窃听法国、奥地利及欧盟部分政要的电话,并监控空客公司等欧洲商业巨头,甚至连德国自家的西门子也成为本国情报部门的调查对象。

  且不提外国的反应,这个丑闻霎时就招致德国人民的猛烈抨击,甚至被指为叛国“行为”。默克尔的支持率大幅下滑,她的一些幕僚也被要求引咎辞职。


被要求辞职的内政部长德梅齐埃

  BND的这次“出彩”让它与CIA、MI6、摩萨德这些情报机构一样人尽皆知。不过,对于德国人,尤其对德国东部的民众来说,“窃听”这个话题实在是过于沉重,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被“如此关照”过。那时候,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庞大的“谍报机器”就让这个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国民生活在没有隐私的世界里。

  你也许已经想到了,这个“谍报机器”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角,谍报史上的“奇迹”——史塔西。

  东德版“契卡”

  25年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彻底变成了一个历史符号。伴随着东德消失的,就是那个被誉为“世界最强对内情报机构”的史塔西。


  和参考美国中央情报局而创立的BND一样,史塔西的出现也离不开“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二战结束后,苏联方面即在德国的占领区内训练部分德国共产党和亲共人士,组建了“秘密警察”队伍,这就是史塔西的前身。这些秘密警察的任务就是镇压苏占区境内的反共分子。

  在那个年代,大名鼎鼎的克格勃还没有出现,参与构建东德秘密警察的苏联组织还是脱胎于“契卡”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而秘密警察们的任务又与苏联早期情报机构“契卡”——全俄肃反委员会如出一辙,自此以后,史塔西一直就被看作是东德的“契卡”。事实证明,它的所作所为也没让“对内情报机构”这个名号“蒙羞”。


“契卡”

  要知道,无论是后来的CIA还是克格勃都有极为耀眼的“对外谍报”战绩,而能让史塔西在史书中着墨的也只有对内的大规模窃听了。

  慢慢的,东德地区的秘密警察势力也壮大了起来。1950年2月8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安全部正式成立,简称“史塔西”。

  史塔西的发展极为迅速,刚成立的时候,正式雇员仅有1万多人,到了70年代,雇员的数量就是原来的4倍有余。柏林墙倒塌前,史塔西的工作人员甚至超过了9万人,这相当于东德每160人里就有一个正式的史塔西工作人员,这一比例可谓是在世界谍报史上空前绝后。

  除了一般的谍报人员外,史塔西甚至还有一支人数超过一万的军队,负责镇压游行和暴动。也难怪史塔西会被称为东德的“国中之国”。东德大约有1800万公民,其中有超过600万人多多少少被史塔西“特殊对待”过。能够监控超过本国三分之一的公民,史塔西确实了得。

  史塔西究竟有多可怕?简言之,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在最鼎盛的时候也只有3万人,也就只是史塔西“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

  忠于统一社会党的“剑与盾”

  史塔西的名号在近些年越来越响亮,这与2006年上映的一部德国电影有很大关系。

  没错,可能不少人都看过这部作品——《窃听风暴》。


  主人公魏斯勒上尉是史塔西的资深谍报员,他敏锐的发现东德一对知名的文化界伉俪可能存在“违法行为”,便主动请缨去监听他们。但在监听的过程中,魏斯勒逐渐动摇了曾经坚守的信念,不仅没有向上级反馈他们的“反动行为”,甚至在为最危险的时候保护了他们。魏斯勒此后遭到降职,甚至在两德统一后被迫去做最底层的工作,但他的人性却得到升华。

「 hi,看“易百科”,请上“我爱热可乐”哦,域名www.52rkl.cn 」


由德国演员乌尔里希·穆埃扮演的魏斯勒上尉

  影片甫一上映就好评如潮,并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诸多奖项。不过,影片却没能征服每一位观影者的心,尤其对于很多前东德的观众来说,《窃听风暴》实在是“失败之作”。

  为何这么说?因为魏斯勒上尉这种有“良知”的史塔西探员简直太罕见了。

  史塔西的探员全部接受过非常严苛且专业的训练,对于这些谍报人员来说,监听、调查东德民众就是他们最基本的工作。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工作时”克制个人情感,避免对观察对象产生“莫名”的同情心。因此,魏斯勒上尉对观察对象生成恻隐之心的行为简直是对史塔西“专业主义”的一次打脸。

  史塔西的座右铭是“党的剑与盾”。可以说,这些无比专业的探员们就像极其精准的零件一样忠于东德统一社会党和史塔西这个庞大的“谍报机器”。

  史塔西的“专业主义”还不止于此。窃听只是史塔西探员们最擅长的工作,但他们的侦查手段还有很多。史塔西探员们还会拆封东德人民的书信,就像《窃听风暴》中的剧情一样,被降了职的魏斯勒上尉被派到下层的办公室去审查信件。更绝的是,史塔西还会收集“嫌疑犯”的“体味”——把他们的衣服或接触过的布制品裁剪装瓶,以备不时之需。


史塔西谍报人员的录音装备

  值得一说的是,尽管每天被史塔西审讯的“嫌疑犯”难以计数,但史塔西极少有刑讯逼供和虐待的丑闻。因为他们那一套“独特”的审讯方法就足以让一般人吃不消了。

  何以见得?看看《窃听风暴》的开头你就明白了。

  无处不在的20万线人

  话说回来,无论史塔西探员们对统一社会党多么忠诚、技能如何专业,想要调查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绝非易事。但老辣的探员们对此也有解决之道——发展“线人”。

  史塔西的线人在东德社会各处无所不在,他们的职业都不尽相同。上到反对派政客、大学教授、作家名流,下到工人、农民、学生,他们都被史塔西招募为线人,用来观察他们身边的可疑对象。最多的时候,史塔西曾发展过超过20万名线人。

  20万名线人再加上将近10万的“正式员工”,史塔西的员工数量虽然还没达到克格勃的“50万级”,但这毫无疑问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情报机构之一了。

  别看线人们的素质良莠不齐,但他们的调查水平可一点不比专业的史塔西探员逊色。无论是被调查者何时与配偶调情,还是被调查者习惯于何时倒垃圾,甚至连被调查者喜欢那种口味的香肠都可以在他们的“档案”中找到。

  能探查到这么详细的资料,足可以说明线人和被调查者的关系匪浅。事实上,“线人”学生调查老师、“线人”丈夫调查妻子这样的例子在东德比比皆是。两德统一后,史塔西的档案被完全公开,因“往事暴露”而破裂的德国家庭还真不在少数。东德著名的反对派维拉·沃伦伯格在史塔西档案开放后就发现自己的丈夫在此前长期向史塔西提供关于自己的情报,愤怒的她旋即就与丈夫离婚。在那个时代,告密者无处不在。

  不过,尽管有不少人是被迫成为史塔西的“耳目”,但真正能为史塔西帮好忙的还是那些“主动投诚”的人——他们因某些政治利益而选择与史塔西合作。在东德作协的最高层里,有12人都曾与史塔西有过合作;甚至连东德当时著名的“异见分子”伊布拉西·博梅都被曝光曾为史塔西提供过情报,这位本来有望成为东德首位民选领导人的老牌政客被迫退隐。


伊布拉西·博梅

  而在这些有“史塔西线人”嫌疑的名人中,最大牌的就是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了。

  据德国媒体报道,默克尔在年轻时曾以线人身份监视他的同事、东德著名化学家罗伯特·哈弗曼教授。哈弗曼是东德极有名望的“反对派”,史塔西早在70年代就开始对其监听,最多时有超过100名线人在暗中监视他。

  1978年,24岁的默克尔进入东德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院研修,而哈弗曼教授则是与她在同一个研究院工作的师长。曾有德国媒体发现,在1980年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个与默克尔极为相似的人替史塔西监视哈弗曼,并为史塔西提供了大量情报。

  默克尔的幕僚对此大呼污蔑,而在2009年,默克尔也现身说法,首度承认史塔西确实曾经企图招募她作为线人,但她同时表示自己拒绝了史塔西的要求。


  600万份罪证与400年修复期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敏感的史塔西探员们明白了一件事——东德要完了。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史塔西各地的分部都在加班加点的“破坏证据”。他们把40年来收集的东德人民的材料扔到碎纸机和火炉里销毁,以防“变天后”成为民愤的替罪羊。但他们的秘密活动仍被东德民众发现。1990年1月,愤怒的柏林市民重进史塔西总部,从探员们的手中夺走了余下的“罪证”。

  那些已经被销毁的档案的碎屑,足足装满了16000个大麻袋;未被销毁的档案卡,排起来甚至有160公里那么长。还有尚未处理的140多万张图片和将近17万份录像录音带,连史塔西总部里的碎纸机都因为超负荷工作而损坏。

  两德统一后,德国国会正式通过《史塔西档案法》,允许德国民众申请查看自己的档案。所有未被破坏的材料都被放置在德国联邦国家安全档案委员会下属的档案馆中,而损毁的材料则被委员会修复,至今也仅有非常少的档案被修复完成,曾有人推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彻底修复这些材料要用400年。


  今天,史塔西总部已经成了柏林的著名景点“史塔西博物馆”。市井平民依旧可以进去,只不过,现在进入史塔西要安全得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窃听风暴》里的史塔西(东德的克格勃)
《窃听风暴》
一个声称我们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机构,其疯狂行径超过盖世太保
东德数以万计海外间谍,1990年德国统一后,他们最终命运如何?
史塔西:如何让一个反贼精神崩溃? | 循迹晓讲
《窃听风暴》:风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