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逮鱼摸虾记

2016-01-30 14:02 | 豆瓣: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是人的天性。城市因水而建,村庄更是这样。皖北的颍淮大地上,每一个村庄,不是临有沟河,就是内有池塘,或者兼而有之。尤其,村庄人信风水的多。遇事,找风水先生看风水,是人们的首选。

风水二字,水占其一。沟河的流向,拐弯,都能影响阳宅的门向,或者阴宅的坟向。哪怕只是深浅不一的一条小沟壑,在风水先生的眼里,都会有很多的讲究。风水连着地脉,牵着地劲,村里人都深信不疑。它不仅能够聚财,而且还聚才,成才。好的风水,能让一户人家,抑或一个村庄的人,人丁兴旺,福寿双全,财源滚滚,甚至还能培养出高才、大才。

在颍淮地面的村庄,总是塘连着沟,沟接着河。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不是有小沟环绕,就是镶嵌着镜面一般的池塘。难怪有人说,城里人一说别墅,村里人就笑了。就居住环境而言,他们的村居,不就是城里人所谓的别墅吗。

有水就有鱼。这是村庄人祖辈相传的常识。就说村庄的池塘吧。只要常年有水在。没有人放养鱼苗,但鲫鱼,鲤鱼,草鱼,还有叫不上名儿的窜条子,还有泥巴狗子(泥鳅),还有小虾,应有尽有。庄外湖地的水沟,也都有鱼儿。跟河流连着的大沟里,更是鱼儿多多的所在。因此,村庄人吃鱼,买的少,只在那些地方“逮”就行。也因此,过去村庄里,很多人都是逮鱼摸虾的行家。其中的一些人,练就了一身的本事,是村庄里的“鱼鹰”。

所谓“逮”,有很多种方法。年轻人用渔叉叉鱼。备一杆渔叉,长的能在一丈多。看准了鱼儿的位置,一叉下去,基本上都是稳扎稳打。而且那都是半斤以上的大鱼。有的人用操网子。就是把网子固定在长长的竹竿上,人双手抱住竹竿的另一头,在水里“操”。这个办法较为稳妥,大鱼小鱼都能“操”得住。

夏天的时候,连续大雨。沟塘里水涨了。塘里的水通过小壑沟流向大沟。在那小壑沟里,弄个小蒌子,小篮子,都能“凯旋而归”。而且这种逮鱼办法,多在晚上。夜晚安静,鱼儿会放松警惕。有时候,一个晚上,巧了的话,一个人能逮鱼一二十斤。

所谓“摸”,就是用手在水里悄悄地摸鱼。摸鱼,最见“鱼鹰”们的功夫和本事。鱼儿基本上都浑身滑溜溜的,不容易抓住;而且它在水里,尤其是逮鱼中的浑水里,游走得快,又很难看得清。一般而言,能在村人嘴里赢得“鱼鹰”称号的人,都是摸鱼的能手。他的手速度快,甚至能快在鱼儿游动的前面;而且攥得捞,他抓住了就滑不掉。

有必要说的是,用鱼钩钓鱼,不是村里人所说的逮鱼摸虾。那只是城里的富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

我老家是一个叫池家岗的皖北村庄。那里濒临颍河。几十年前,在颍河中逮鱼摸虾,也是池家岗人的常事。

颍河发源于中原。流经豫皖,在皖北颍上县注入淮河。那时候,颍河每年都要有几次“翻河底”。人都说,那是颍河上游山区,有一种鸽子拉的屎,被大雨冲进了河水里。河里的鱼被呛着了,就会在河里翻出水面。每当“翻河底”之时,大人小孩都到河边逮鱼摸虾。

其实,这都是一种“误解”。鸽子拉的屎能有多少呢,流到下游能有那么大的“毒性”?真实的情况是,颍河沿岸,从上至下,一家一家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把鱼虾呛着了。

那时,改革的大幕刚启。从河南到安徽的颍河流域,建了不在少数的造纸厂。有公家的,也有私人的。这些造纸企业,赚得了利润,赚得了荣誉,却污染了水体,污染了环境。有一家造纸厂,在当地称得上“明星企业”。当地老百姓为它还编了一句歇后语:XX的蚊子——叮死猪。

那时人都不知道啊。一旦“翻河底”,我记得,老家池家岗的男女老少,就像赶集一样,去河边逮鱼。河中间水流湍急,两边则舒缓得多,打着小漩涡。有些晕乎乎的各样鱼儿,大都翻着白肚,在水里一漂一漂的,直扎猛子。就连河岸与河水的连接处,也浮着众多一乍长的小鱼小虾。它们露着头,眼睛像是向上天乞求。

水性好的人,总是凫水到接近河中间的地方,用渔叉叉大鱼。通常,一个早晨,他们能逮到一百多斤。都是一斤以上的大鱼。偶尔也能叉到十几斤重的。更多的人,只能在接近岸边的浅水里,用小操网子、小篮子、小篓子。他们把这类工具按下水面,照着有鱼的地方端上来,里面一定就有鱼了。因为污水呛了之后,鱼的警觉降低,行动迟缓。一般而言,在浅水里小打小闹,一个早晨也能逮到一二十斤。

鱼头有火。这是村里人总结的一句逮鱼摸虾的俗语。近似于谚语了。“翻河底”常常在夜里。人们发现之时,就是凌晨了。夏天还好,春天、秋天的早晨,有些凉,人说成“凉巴即的”。如果是冬天“翻河底”,河岸边就会结冰。赤脚站在水里,薄冰中,一定冷飕飕的。但人们一旦开始逮鱼,随着逮到的鱼越来越多,就都不觉得冷了。这就是“鱼头有火”的意思。其实不是鱼头真的有火,而是人们的注意力从对温度的感知,转移到鱼头上去了。

20世纪90年代至世纪之交,河流的污染到了极致。河水污黑,沟水、塘水也是污黑。水稻田里的水,更是污黑,而且还透着暗红。不论村庄的池塘,大沟,还是河里,先是没人逮鱼摸虾了,再后来鱼虾绝迹。“鱼鹰”们的渔叉,束之高阁。家家户户的操网子,也都扔掉了。从此,逮鱼摸虾,作为村庄人自给自足的吃鱼方式,连同那逮鱼摸虾的工具,淹没在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里。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断流的河:没有了水,鱼都到哪里去了
在河边选择什么样的地方钓鱼最合适?
行走丨鉴湖鱼趣
摸鱼儿
前一秒欢笑后一秒悲伤-微信精选-青橙文化
繁星 | 刮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