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

2016-02-08 13:01 | 豆瓣: 

1

社火,《古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旧时村社迎神所扮演的杂戏。”若将社火二字拆解,“社”就是土地神,“火”则是火神,二者相连则是维持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元素。民俗学者推演,社火来源于古时先祖们对于土地和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与图腾崇拜的产物,更是一种原始宗教的祭祀行为。长武人对于这种古老的祭祀行为有一个别样的名称——故事。

我从来不不认为故事是社火的一种别称,或者民间叫法,而更坚信故事要比社火来得确切。如果说社火是从精神层面入手进行命名的话,故事一定是从外在行为进行命名的。我无从考证这两种叫法孰早孰晚,但就事物发展的时序推算故事应该是一个更古老的叫法,毕竟社火一词宋朝才开始出现。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这时的社火还是在楼台上表演的。同样是宋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也有这样的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从范大成的文字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宋朝时候的社火娱乐成分已经很浓厚了。社火也罢,故事也罢,它都是一种“不可悉记”的民间娱乐,而这种看上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娱乐经能一路所向披靡保留到今天,也实属侥幸。

故事其实是一场哑剧表演,只不过故乡人用一个“耍”字将其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虽说是耍,时间却非常固定。大年初一拜完年,村头的锣鼓就闹哄哄地响起,这锣鼓与往日不同,这是告诉大家社火要起来了。一时间,所有演员集合,化妆穿衣服,看热闹的孩童们也开始穿梭其中,化妆师们往往会给小孩额头点一颗红点,以驱鬼魔保平安。乡人们相信,这用来图画社火脸谱的颜料是具备神性的。即便没有赶上化妆师的小朋友也不打紧,因为红脸关公遇见你了也会帮你涂一个。平安健康地成长是淳朴的村人对后生们最高的期望。

2

即便到了今日,家乡的故事依然离不开其祭祀意义。故事耍起来的时候也是庙里的老人们最忙乱的时候。正月初二凌晨刚过,他们就披上棉袄早早地打开庙门,各殿菩萨逐一祭拜完毕后,让早早就已在庙里集合的信男信女们带上庙里提前准备好的花名册挨家挨户去请化妆师,组织演员。折腾个三四个小时,天一放亮,社火就起来了。锣鼓当头,演员按序随后,孩童们穿插其中,好不热闹。

除了庙里打点的老人,整个故事的另外一个关键人群则是化妆师。庙里的老人们重点在于耍故事整个过程是否符合礼仪,化妆师则是为演员上妆,妆容决定了故事的水平。要知道耍故事的时候常常走村串户,村村之间往往会暗地里较劲。因此,化妆师凸显得尤为重要。故事的脸谱全部出自秦腔,而故事的情节也与秦腔脱不了干系。

村里的老人说,以前耍故事的人都是要在庙里过夜的,早上一起敬了神方可上妆穿衣。那年月大家对于故事的神性依然坚信不疑,后来因为各种变故只有庙里执事的人和信男信女会早早去祭拜,然后分头行动请化妆师,请演员。

3

故事的行进是有规矩的。锣鼓响起,关公、黑虎打头,天官、灵官紧随其后,文武财神开道,天灵二官赐福,武臣在前,文臣随之,形象大多来自秦腔剧目。家乡的故事一旦耍起来是不分黑白的。演员,们白天踩高跷背芯子,晚上跑地故事。直到深夜方才散去,而第二天一大早又锣鼓喧天地耍起来了。踩高跷、背芯子是完全的技术活和体力活,走走过场而已,地故事则是实打实的表演,有自己的剧目,所以更像哑剧。

地故事的表演往往需要一个较大的空地作为舞台,观众四周围拢成一个圆形,演员居于一侧作为出入场(与戏剧不同地故事出入场位于同一处),按照节目出场顺序依次出场。一般一转地故事(地故事一个节目叫做一转故事,相当于一折戏。)需要七八分钟,也有十来分钟的,而最长的《出五关》则需要二十分钟左右才能演完。一转故事往往需要10人左右才能完成,红脸、花脸、生旦净末丑一个都不能少,在演出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个脸谱扮演好几个角色的情况,比如红脸角色在《出五关》中是关羽,在《赶驾》中换个白胡子又成赵匡胤了。

地故事对于演员的素质要求是十分高的,老乡雷训虎在一篇名为《长武“地故事”》的文章中做过详细描述:

演员的基本动作是前脚掌着地,后脚跟抬起,脚不离地急速地换着小步前进,如戏曲中的旦角跑圆场,轻快又平稳。拿大刀的一手把刀托在身后,一手捋着胡须;拿长枪的则把枪头朝上举过头顶;拿鞭提斧的边走边挥舞兵器,一个个显得很威武很神气。值得一提的是,旦角演员行进时两手分别提着两个裙角一上一下地舞动,像蝴蝶飞舞似的很是好看。如果不是武打,那么,几个演员出场后都是边走边舞,互相穿插走“8”字形;若是人物交战,则和戏曲中的武打相同,不过,动作更快更猛,幅度也更大。

作为一出哑剧,音乐自然是重中之重,要不看上半天竟不知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地故事的表演中,锣鼓则自然而然成了故事轻重缓急的主要表现。通常锣鼓平缓,演员亮相扎势叙述故事的发展;若是遇上激烈的打斗场面(打斗场面在地故事里非常多见)锣鼓就紧张起来了,大锣大鼓大铜铙一时间齐声而起直插云霄,演员们也舞得起劲,刀枪剑戟横冲直撞,凤冠霞衣群魔乱舞,一时间杀得不可开交,叫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叫好声不断。除此之外,一些烟火表演也让地故事增添了神秘感。司火官点一支火把,当神灵出场抓一把松香粉往火上一撒,火焰飞起,演员就势出场恍若驾云而来;敌将败北,在撒一把,烟火四起,被杀者侧身一个跟斗退场而出。

4

地故事的内容以三国、封神演义居多,《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黑虎搬三霄》《赵匡胤千里送妹》等,单从人物来讲又以关公为最。在民间喜闻乐道的地故事就是演出时间最长的那转《出五关》。这是以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为蓝本的故事,也是最能显示地故事演员水平的一转故事,用老人的话讲,没有两把刷子不敢演关公,更不敢演《出五关》。

司火官将烟火放起,关二爷打个垫脚出场,两腿一弓马步站定,横端大刀,手拿两根马鞭。此时两位皇嫂扶着刀柄慢慢出场,关二爷将马鞭分别递给二人。紧接着关二爷一手拖大刀一手捋长须,带着两位皇嫂在锣鼓声中穿插几圈8字,突然回身横刀,将二位皇嫂安置一旁。此时,锣鼓紧张,只见一名花脸黑衣闪将出来,两人立刻战到一起,你来我往,鼓声如雷,锣声喧天,两片铜铙似乎也要被闪烂,几个回合下来关二爷大显神威横刀斩了敌将。斩杀完毕,关二爷继续护送两位皇嫂前行,锣鼓平缓,铜铙渐落。一会儿又杀将出来一员敌将,又是一阵厮杀。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杀,连斩六员敌将故事才告一段落。

5

故事都是有严密组织的,前场、化妆、烟火、道具服装、秩序、收赠礼品等等,分工明确。故事路过家门乡人们也乐得鸣炮示意让故事进家里转上一圈,为来年套个彩头。只是这样的故事慢慢开始零落,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一过初七整个村子不是留守老人就是留守儿童,儿时跟着故事走村串户的经历现在的孩子们都无从体会了。

每年过年我都会打电话回去问问有没有故事,而每年都得到了让人失落的答案。莫名间竟然后悔起自己当年没有跟着故事班子好好学习,鼓点也只能敲个最简单的。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旬邑地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太原社火
大年初一社火狂欢,扎马角让人倒吸凉气
陕西关中社火
汉中洋县社火,以悬台(高芯)而著称,汉服表演、舞龙很亮眼
陆树铭走了,想必以后的关公庙里会有陆树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