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问空间

2016-02-29 12:01 | 豆瓣:qingfan 

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里对家宅的追问,绵密繁冗,但很可能是个好方法,借由对回忆、想象和诗的搜肠刮肚,人们渐渐清晰自己梦想的建筑物该是什么形象。从旷野中的小屋追问至坚牢的石砌城堡,从黑夜中屋舍的灯光追问至庇护所抵抗周遭的力量,从四海为家的梦想追问至广阔的内心空间,从角落里的孤独心理学追问至稳定的空间围合,从门把手的开启和关闭追问安居的象征。这样的文本帮助诗回到我们身边,启发我们,追问的凭借可以是诗和画,追问的对象是我们想象中的房子。


最近一次方案汇报里,我们把花了很多时间的方案推翻,把此前在草图纸上勾勒的方案重新排布平面,做出了满意的结果,在建筑空间的追求和对人的关照的两方面,都有所回应。这大概是设计开始两个多月以来,终于有了一个可期待的设计方向。斜向对角的私密空间和公共区域,交错在这个小房子里,公共空间像是一股溪流,两个私密房间是溪流里的小石头。溪流变化上演的主角,是南面的阳光流转;公共区的来客也许会沿着溪流活跃在这个小房子里的每一处,如果每个角落都足够积极的话。

这段时间最大的困惑,正是设计中的取舍。一些手法和片段的挪用,往往美其名曰向大师致敬,却是对场地条件的忽视,或感觉的不敏锐、想法的枯竭。该向哪里去借一种资源,来面对设计中的形式问题?我们的心愿一贯是画和诗。从画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四季的消遣,最易挪用的,便是“情趣”,但这也未免太轻易。好在王大闳的几个自宅设计可作为至高的摹本一再回顾,其中呈现的是内省的哲学、化境的空间、凝固的时间,不是唾手可得的情趣。情趣和美,并不相等。

巴什拉写,“一切重要的形象都同时有历史和史前史。它们总是既是回忆又是传说。”中国在现代主义建筑降临之前,并没有中国建筑学学科及其传承,现在要找,唯一合理的似乎是循着一条理论和技术之路,诉诸文字,逻辑严谨,条理明确。但是最让人珍视的东西,却更多的在于诗意和画意的交错,文学和建筑的混溶。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一个以技术和理性判断主导的文本库,疏漏那些非理性的经验,结果将是概念强大过现实,难以收获好的设计。

也因此,空间关联的智慧,更多联系着直接经验,更理想的是关联经验萃取之后的美和永恒。细看一些古画,尽管着重在描绘山水,但在全景山水或一角半边的山涧瀑布旁,总是不经意的点缀着人迹——小桥,庭院,书房,渔船,荷塘,酒馆,寺庙...这些离开建筑稍远的东西,姑且称之为想象力的资源,包括风土与植物、绘画与诗文。这些都是感觉,设计的过程也无非是无限接近存于心中的精妙的感觉。

能把感觉升华为艺术,要拜敏锐的实践者的启发。1934年出版的丰子恺《文学与绘画》,只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详细地解释透视法(远近法)在文学和在绘画里的体现。今天再读,应明了这不是科学式的严谨介绍,而是一种理解,基于实践、敏锐和审美。譬如,在《文学中的远近法》一文中,丰子恺写,“远近法,或称透视法,英名perspective。这原是绘画上关于形式描写的一种法则。写实派的画家尤其要讲究远近法。”“简言之:远近法是把眼前的立体形的景物看作平面形的方法。”这一简言尤其精彩。也更接近印象派画家的眼,也和诗中一些透视场景有着巧合。文中举例,“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波连春渚暮天垂”“碧松梢外挂青天”“无数青山水拍天”,“由以上诸例,可知诗人所见的景物,其大小高低与实际的世间完全不同。这不同的来由,全在于平面化。”

丰子恺在《中国画与远近法》一文里写:“(东洋)绘画当然也不务写实,而描写想象中的情景。想象的世界中,行动非常自由;眺望景物时自己的立场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左就左,要右就右。这犹似做梦。”配图两幅,其一《佛殿奇逢》,摹写仇英描绘的西厢记图册画中的轮廓。其二把仇英的错误的透视改为正确的透视画法。两幅比较起来,这第一幅的“透视错误”,却让我们看到更多,视野和空间都更宽阔,在场感更强。


其一《佛殿奇逢》,摹写仇英描绘的西厢记图册画中的轮廓。


其二把仇英的错误的透视改为正确的透视画法。

故此追问空间,用诗意的诉求、想象力、回忆去追问,而付诸形式时,我们需要这形象的想象力,然而深层的东西还是空间。参考丰子恺的解释“远近法”,诗文中平面化的方式,创造奇观;绘画中平面化的方式,浓缩了空间里的人物和建筑,其实这就是实用的空间感——空间诉求的感觉——同时感知到宇宙和“我”,同时感知到遥不可及和近在眼前、建筑的曲折通达,人迹的松散密集。我们也可以用巴什拉的方式去追问,架在飞瀑之上的房子,山崖边的书房......转化在今天,变成什么样的追求?正是别致的空间感。

巴什拉书中有一段关于空间的描述非常美,他写道,“在此空间是一切,因为时间不再激活记忆。记忆——多么奇特的事物!它不记录具体的绵延,柏格森意义上的绵延。我们无法重新体验那些己经消失的绵延。我们只能思考它们,在抽象的、被剥夺了一切厚度的单线条时间中思考它们。是凭借空间,是在空间之中,我们才找到了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凝结下来的绵延所形成的美丽化石。”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写意油画与传统油画的透视区别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什么是「金田透视法」?
山水画的透视与构图
浅论国画图式与视觉
国画:平远,深远、高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