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畅销书里的杂草

2016-03-23 04:00 | 豆瓣:五月 

美国传记作家肯尼斯.斯拉文斯基在《J.D. 塞林格:一个生命》一书里,讲到1980年12月8号马克.查普曼枪杀披头士主唱列侬事件。查普曼在对列侬开了五枪后,并没有跑开,而是翻看手里的一本小说,是塞林格的成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

1980年的塞林格,早已和妻子孩子隐居在新罕布什尔的一个不足千人的小镇Cornish。当他听到这个枪杀事件,甚为黯然。这个大半生拒绝露面,拒绝媒体采访,拒绝发照片的畅销书作家,彼时彼刻想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他也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提起。所有的传记,所有的猜测,只是人们对他的推测,基本没有意义。然而作为读者,我想问的是,他的《麦田》到底给了人们多少正能量和多少负能量?这个问题对作者本人依然没有意义的,但对我们读者有,这关系到我们怎样读书。

二十年前我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时,觉得很酷,甚至有点热血沸腾。最近因为看肯尼思.斯拉文斯基的《J.D. 塞林格:一个生命》(Kenneth Slawenski, “J.D. Salinger: A Life”), 就重读了一次塞林格的《麦田》。这一次,我丝毫不觉得霍尔顿酷,而且我要努力回忆,才能想起当初认为这本书酷在什么地方,十几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看法南辕北辙。

二十年前我还算年轻,刚刚离开一个十分传统的社会,年少时的精神桎梏记忆犹新,霍尔顿的愤世嫉俗使我深感共鸣,那么多的英语脏话也助我发泄恶气,简单地说就是青春后期的吐槽。现在的我,觉得那一切都很stupid,再看霍尔顿,他不过是一个性格内敛的温和loser。我实在看不出他的选择和作为,对现在的年轻人,或者对任何时代的年轻人,会有什么积极的影响。这本书我现在看,一眼就能看到它消极,负面,阴郁的基调,完全不适合我的口味,几乎看不进去。我想,如果我有个十一二岁的儿子,我是不会推荐他读这本书的。

这么说,并不是把查普曼枪杀列侬的责任加于塞林格,实际上我认为塞林格没有任何责任,他的小说没有直接的暴力渲染,那么马克.查普敦是如何从中获得灵感去枪杀列侬呢?我想这个问题很复杂,首先和查普敦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关,和他对列侬的崇拜也有关,而《麦田》的愤世嫉俗,与周围的格格不入,霍尔顿的阴郁气质,举手言谈,所有的一切混杂凝聚在一起,爆发了一个邪恶残忍的出口。这仅仅是我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不会推荐我假象中的儿子去读塞林格的书。

另外一位畅销作家的书,我不会希望我假象中的女儿去读,那就是安妮宝贝。这里提到安妮宝贝,不是暗示她可以和塞林格相提并论。安妮宝贝作品的重要性和《麦田》是没法比的,但她的书的负面影响可以用做论证。

安妮宝贝的书我没有全读,但读了至少五本,除了随笔《眠空》里的思考是比较安静的,其他我读过的小说都表面平静,暗流激愤。她的激愤是自恋式的,干净的,纯粹的,美丽的,孤独的,离群索居的,冰冷的,排他的……并且,用了一串串,一堆堆自编自造的拗口的,语法不通的,但貌似空前绝后的词组,使无数青少年看了,如用幻药,如醉如痴,不能自拔。那些原本失恋失意的孤独灵魂泡在安妮宝贝的书里,借着那一丝虚无缥缈的温暖,越发追求孤独,越发孤芳自赏。我对朋友说,安妮宝贝的书是毒草,我有女儿的话,不会让女儿去看。

虽然那么说,我也自省。我想我是不是以大妈的思考去衡量现在的青少年,我以为年轻人都应该去追求阳光,享受爱情,广交朋友。我希望我假象中的女儿读书,徒步,打球,旅行,约会,做爱。我不希望她宅在家里无病呻吟。可反过来想,少年朋友也的确有他们的“痛苦”,我打了引号不是讽刺,只是想把他们的痛苦和成人的痛苦区别开,因为他们的痛苦的确是不同的。

有一次在微博上我看到一个关注很多的微博,请半夜三更没睡的人去他那里报到,结果收到上千的回应。我按顺序采了200个样品,计算了一下各类的百分比,“不开心,抑郁,痛苦,无聊”一组占50%以上,这个结果已经加了1%的偏差。“开心,今天很高兴,过得不错”只有11%。采样的平均年龄是20.3岁。也就是说,不管我们成年人怎么看,青少年们自己的内心的确在经历着苦闷,而这个时候,一部文学作品,一首歌,一个电影,都可能成为他们的知己,甚至偶像。这个偶像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使迷茫的少年们不顾一切去效仿。我看到有些少年,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丢下学习工作,去西藏寻找莲花。有的无缘故和男友分手,以体验绝对的孤独。有的女孩把顺直飘逸的长发烫成“海藻”式的(安妮宝贝的女角色常留的发型)。还有那一系列的纯棉白衬衫,光脚穿球鞋(多难受啊!)等等,都成了青春的符号。但他们没有看明白的是,安妮宝贝笔下的孤独失恋抑郁,正是她的人物极力想摆脱而无力摆脱的,因此她们一次次失望,一次次自暴自弃,抑郁,情绪低落,厌世厌人类。

安妮宝贝自己说过,“我曾读到过一段话,说在某一类人的胸口内部如同隐藏着一片黑暗森林。它隐秘,深邃,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他因为经常会被强迫和不自觉地回去那里,会感觉 痛苦……但是如果他把自己所吸收和反省的情感和想法分享予人,通过表达与公众进行连接,那么这种内在的痛苦可以逐渐疏通。这也是一种给予的方式。这种表达 的给予,使他人在接受时,同样释放出自己的痛苦,得到内心的纯净感……这最终使不同的人之间获得沟通,获得怜悯和连接,使各自的生命逐渐趋向平衡。我也许属于这一类人。”

安妮宝贝把她内心的“黑森林”释放出来,分享予人,在他人接受时,她自己内在的痛苦可以逐渐疏通,她的生命逐渐趋向平衡。写《眠空》的安妮宝贝已经平和多了,因为她把内心黑暗的东西倒出来了,那么读者们为什么要把黑东西放进自己的内心呢?看看作者自己,安妮宝贝不是结了婚,有了孩子,有了温馨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吗?你为什么要放弃你已经和正在拥有的?

任何一本文学作品,如果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必定有它的社会价值。塞林格大约是第一个用简单直接的语言,用一个貌似看破红尘,三次被学校开除,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混混,来表达那一代人内心的疲惫,厌倦,彷徨,脆弱,和为寻求个人价值,而不惜牺牲正常生活的决断。而这样一个看起来是loser的孩子, 居然也可以成为一本书,一个生活被同情歌颂的主角,这无疑给了一批年轻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勇气。这给了心理有问题的查普曼什么,众说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很崇拜塞林格的小说《麦田》。当然,文学评论家给予《麦田》各种各样拔的很高的,一般读者看不出的意义,遗憾的是青少年们不会看得到那些意义,他们往往连杂草都一起囫囵吞下去。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作品,作者写作的时候也是有选择的,TA们并没有告诉我们所有的真相。我们写日记博客不也是这样吗?在阅读他们的抑郁失望厌世灰暗......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陷进去。再好再畅销的书,都有良莠之分。

塞林格活到91岁,根据斯拉文斯基写的传记,塞林格的一生阴霾密布,少有阳光和快乐。他和他书中的霍尔顿一样,低沉,厌倦社交,与人格格不入,孤芳自赏。最后,妻子和他离婚。他把他的“黑森林”释放了出来,谁能知道多少年轻人把他的“黑森林”揣进了自己的怀里。

细读塞林格,他是单纯的。他的遁世是一种自我保护。

成长会伴随很多苦恼,甚至痛苦。而摆脱战胜苦闷,不是更深地陷进去。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一种生存叫“霍尔顿”
纪念塞林格,永远的麦田守望者
每日一读|霍尔顿想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少年你呢?高中语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谁年轻的时候不想逃离世俗的世界?
纪念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做一个成年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