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致在大城市里被生活压迫的我们

2016-09-01 00:01 | 豆瓣:金田二

一.

高中时代看1967年的电影《毕业生》,有一幕场景实难忘记。每次重看那一幕,都觉得心有悸焉。

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男主角本恩,穿着全副武装的潜水衣具,在大家的期待下潜入6尺深的泳池里,做潜水表演。

裹在厚重潜水服下的本恩,由潜水镜的视角朝外望去,所见之处是阳光灿烂的花园,有一个偌大的泳池,父母、朋友与宾客皆笑脸迎迎地望向他。

伴随着沉重而缓慢的呼吸声,他跳进6尺深的泳池。

想上来,却被父亲温柔地按回水里去。

在泳池底部的本恩,环顾四周,除了钝重流动的水波声,一片寂静。空荡的泳池、呆滞的他,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

此时,银幕的色彩愈之深沉浑浊。每一帧的色彩变化,让泳池变成深海。

而本恩逐渐下滞,直至沉没。


另外一部让我有同样感受的电影,是《搏击俱乐部》。

Everything’s a copy of a copy of a copy.旁白映照着爱德华·诺顿一张生无可恋的脸,尤为形象。

大三的时候,我写过一篇论文,分析《搏击俱乐部》中主人公的另外一个人格——泰勒的性格特征。现在想想,均是歪瓜裂枣之语,不忍直视。不为工作与生活所忧的学生时代,较之现在的阅影体验,确实是大大不同。

爱德华·诺顿在影片中一成不变的生活,如同一滩死水。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感要靠无数的品牌堆砌出来。可高收入的工作与精致的生活,也拯救不了他的失眠、焦虑和迷惑。

现实中的许多人,又有过这样的体会吗:买爱马仕象征着我的奢华生活;穿MO&CO说明我是个酷女孩;喷维密的香水我觉得自己很性感...是你塑造自己,还是品牌塑造了你?

《毕业生》中的本恩和《搏击俱乐部》中的诺顿,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一,有着相似的地方:困顿且呆滞。

他们麻木的脸庞让我产生共鸣。

每一个加班的夜晚中拖着沉重的身躯走回家的路上,擦肩而过的行人都有着和诺顿、本恩一样的神情,冷淡、疏离,瞪着空洞的双眼。

长而久之,我竟觉得自己像是活在石田彻也的画像中,所有人都长一个样。而他们看我,应该也是同种心情。

生活中,有压力、喧嚣、躁动,也有麻木、机械、沉重。他们左右手各扛着一麻袋苦楚,脚跟被拷上锁链,艰难地、重复地、独自地前行。

二.

最近新旧工作交替,有了几天的空余时间,于是回家办理几份证件顺便宅它个天荒地老。

哥哥来车站接我,一路疾驰前往福合埕。在凌晨12点,我吃到了满满都是潮汕味的牛肉。

“还是这个味。”我吃得满嘴是油,心开了一朵花。

看着夜晚灯火通明的街道,穿过斑驳的老街区与崭新的新街区,人们怡然自得的神情,让我觉得不适应。这样悠闲的神貌和步履,在大城市的夜晚中似乎很难遇见。

一切太如故,若不是街边有几家店肆换了样貌,真以为时间在这个小城市静止了一般。

蝉鸣、蛙叫、楼下泳池孩子的嬉闹声;

拉开房间的窗帘,阳光迫不及待地洒满床褥;

奶奶做了两斤量的牛排,我吃了一斤半;

喝着爷爷泡的茶,咬着苹果半躺在柔软的沙发上,看着kindle里最新购买的《清醒思考的艺术》。

书中故事很动人,但此刻我并不想清醒。

像个梦啊,我想。

我在广州究竟是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啊,我又想。

加班久坐,腰一度疼到整个人不得动弹;

稿子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我,活得像广告公司的底层人民一样,甲方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

在狭窄的合租房中,丢失掉自己的个人空间;

告诉自己一周不可以买20块钱以上的肉食超过两次,这样的话每月工资中用于日常开销的资金就会超额;

天知道我曾经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一顿没肉吃就像要了我的老命。

广州最开心的日子,是在1200独立书店和方所度过的。1200小而美,各类书籍虽没有方所多,却也全,窝在沙发上看书,一下午就过去。

方所很好的结合了商业性和艺术性两种元素,我总能在其中找到出乎意料的小众书籍和刊物。

可是连买书这种事,现在的我都要开始斤斤计较。

“这本太好了,这本可以用作收藏,这本的内容完全可以一读再读...”

说服了自己,遂买,然后悔,下次继续这种循环。看着日渐消瘦的荷包,心未免复杂。

回到家后,第一天就是爷爷的生日,亲戚们一起在酒店为爷爷庆生。途中,未免遇到各种在外面打拼的我们都懂的问题。

“在哪家公司呀,一个月有多少钱?”

“考公务员多好,一生稳定,还有各种补贴。”

“你妈妈给你在家乡找的工作有钱又有闲,你怎么就不去呢?”

“女孩子就是要追求安稳幸福,你到外面打拼那么累干嘛呀?”

虽然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还是有点烦躁。而其实信誓旦旦说着追求梦想的我,心里是虚的。

工作和生活在某些时候,有把我压垮的蛮力。此时身处家中的自己,因为太舒服,所以当回忆起广州的生活,羞于承认,但的确夹杂着沉重、疲倦、局促和尴尬的心情。


三.

昨天看了电影《Sing Street》,中文名为《初恋这首情歌》,名字难听且无意义,完全译不出影片本身的意味。

中文译名的失败,并不能阻止这部影片的好评如潮。如果你看过约翰·卡尼导演的《Once》和《Begin Again》,想必你会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它是关于青春、价值、梦想、爱情、音乐。

其中有一幕,男主角等人组成的Sing Street乐队和女主角一起去海堤旁拍MV。

16岁的女主角猝不及防地跳入水中,只为了让负责拍摄的乐队成员捕捉到最真实的一幕,让MV完成得更好。

男主角吓坏了,问她:“你会游泳吗?”

“不会。”

"那你为什么那么做?"

"科兹莫,为了艺术,做事不能只做一半。”


此刻的女主角在我眼里,像是一个英雄。

她让我觉得,生活远不止享受,生活是一场战斗。

书情书色二集》小序中写道:“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情感、精力、时间、阅读与信息等等都成碎片,浮游其中,身难由己,不可逆流而上,唯顺水漂泊而已。‘而已’之余又不甘心,于是打捞些光影,每以寥寥数语,裁成匆匆断章。无暇于长篇大论的苦衷,日子一久就成了无力于鸿章巨制的借口。”

卡夫卡说:“为每天的面包所感到的忧虑摧毁了一个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而我觉得,生活还是一场战斗,我是万千战士中的一个,仍肩负着童年的英雄梦。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深圳和我过着同样苦逼的生活。我们不经常见面,却非常多话聊,有许多共同的观点。

他跟我说,我们太浮躁了。

急着成长,急着成功,急着要看看更大的世界。

却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事,沉着思考。

我忽然回忆起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他发烧,脸色青白,却还在课桌上一直写数学题。班主任让他回家休息,他不肯,有股拼了老命的劲。

这让我想起了,为什么我一意孤行地决定在大城市打拼?

因为窒息。

有大房子住,衣食无忧,一切都有人为你安排妥当,每天都重复着单调的工作。你的今天和你的昨天、你的明天、你未来的每一天,都是一样的。

这种意识,让我无来由的恐慌,并且无法呼吸。像本恩一样,只能一直在水中下沉、再下沉。

我还害怕过多的快乐。它让我无法清醒、无法思考,它让生活的本质变得不明晰,以至于一切都漂浮而虚幻了起来。

不。不。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的是,

我们接受孤独,在孤寂中自成一世界;

我们接受痛苦,坚信牺牲的前方必有收获;

我们直视生活的不足,并勇于做出选择;

我们在疲倦生活中,维持着英雄主义梦想。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过相对安逸的生活
你在大城市打拼,你的父母怎么办?
远方的城市——
很多人以拼搏为由,离开父母独自打拼,你觉得他们做得对么?
有人提问,男女两者三观不同是否还能继续交往下去?
李子柒,当仙女下农田太辛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