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指望在这本书里找到“完美的艺术之旅”指南

如何参观美术馆

如何参观美术馆

  • 作者:[荷]约翰·艾迪玛(Johan Idema)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 出版时间:2016 年 11 月
  • 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资深艺术顾问艾迪玛从 32 个不同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从书中,你可知道如何欣赏空无一人的风景画?一件艺术品欣赏多久比较合适?遇到标题极简、内容晦涩的艺术品应该...

    本书简介

    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资深艺术顾问艾迪玛从 32 个不同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从书中,你可知道如何欣赏空无一人的风景画?一件艺术品欣赏多久比较合适?遇到标题极简、内容晦涩的艺术品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判断艺术品的好坏?美术馆警卫会给你怎样的启发?如何看待裸体艺术?等。

城市

别指望在这本书里找到“完美的艺术之旅”指南

曾梦龙昨天

虽然参观者们常常会期待能有一种全面的指南,像魔术般地改变自己参观美术馆的经历,让它变成一趟完美的艺术之旅,但事实是,这样的指南根本不存在。美术馆参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我们每个人为它带去了什么,我们身处那独特的艺术空间时会发生什么,以及最终,我们在与艺术邂逅之后,会从中收获什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

作者简介:

约翰·艾迪玛(Johan Idema,1973—)是一名艺术顾问、作家。在艺术界以热情洋溢,锐意创新闻名。专长于创新理念的发展、企业规划、创新管理和艺术咨询。 2009 年出版《超越黑盒子与白立方》(Beyond Black Box and White Tube),针对博物馆和剧院建筑提出崭新思考方式。 2011 年出版《到现场去!重新思考古典音乐现场演出》(Present!——Rethinking Live Classical Music),探讨如何让古典音乐现场演出更令人兴奋、更接地气。他是世界各地美术馆的常客,于 2014 年获得创新文艺奖。

书籍摘录:

前言

别瞎逛了,开始行动

如果不是因 为“白立方 ”(white cube)这个概念,我也不会写这本书。所以你很有必要先对它了解一二。

“白立方”这个词在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那种宽敞、干净、没有色彩—— 因而很纯粹——的白色空间,一个没有任何干扰的场所。在白立方里,只有你和艺术作品静默独处,中间没有任何阻碍。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白立方本身竟成了目的,给了美术馆方和艺术家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借口。结果,白立方的包围开始让人感到隔绝,它的干净让人觉得好像消过毒,进入美术馆也总让人感觉好像进了实验室一样。白立方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反而开始代表一种呈现艺术的方式。这种转变对美术馆参观体验造成的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你可能觉得,现在都快过去五十年了,情况应该有所变化才是。美术馆的专业人士会说,看看那些新建或翻修过的美术馆就知道了,多壮观啊。他们说得对:有些白立方现在装了窗户,有些则炫耀它们精彩绝伦的建筑风格。然而,美术馆为我们“奉上”它们的艺术作品时,遵 循的那些老规矩却没有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自身从各个方面都在不断革新——变 得更加多样化、更复杂,也比从前更怪诞荒唐了——但是展示艺术的方式,仍然是以前那种 单调乏味的极简抽象派艺术风格。难怪著名艺术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会把白立方描述为“干净整洁到毫无生气”,且“老派刻板到令人担忧”。而且,更糟糕的是,白立方现在似乎被视为了展示艺术的唯一方式。

从作品晃悠到作品

过分的纯粹伤害了美术馆。艺术要产生意义,必须和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系。“并不是说艺术应该在像被轰炸过似的破破烂烂的地方欣赏,”艺术批评家杰瑞·萨尔茨(Jerry Saltz)公允地评价道,“而是说除了白立方之外,应该还有其他方式来呈现艺术,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表现方式上。”但矛盾的是,大多数美术馆那种宁静、一丝不苟的气氛,并不适合解说或阐释艺术品的内涵。通过讲解背景故事、交谈、表演、开派对等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可美术馆洁净的墙壁和安静的环境,会令这些行为显得不合时宜。然而,要想让观众在美术馆里感到更自在和舒服,可能正需要这样的引导。

大多数专业人士或艺术发烧友对白立方信心十足。他们相信,这能让人们在艺术面前的举止得体。然而,太多去美术馆参观的人却不敢苟同。他们进了美术馆,希望或者期待的是一次不虚此行的经历。可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们在进去之后,从作品晃悠到作品,只在每件艺术品前停留个十秒二十秒。有人兴致盎然,却也有人疲惫不堪。再观察一小会儿,你就会发现许多观众开始迷惘、不知所措、变得困惑,甚至开始有些厌倦。“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并不总像预想中那般美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注意到,“艺术机构向我们呈现艺术的方式,让我们很难真正地同作品产生联系。”

你可以自己做主

美术馆是我们认识艺术的重要场所。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教你如何吸收艺术的好书,却没有一本书告诉你如何以对自己最有益的方式,合理利用美术馆?接触艺术品对我们大有裨益,甚至会对你有所启发。但可别误以为仅仅到了美术馆,站在伟大的艺术品面前思考一下,你的艺术体验就理所当然地很有意义了。要想真正有所收获,你需要通过理解作品,被作品感动,才能与艺术之间产生一种更私密的联系。对我们很多人而言,这个火花不会自己点燃。 虽然你会期待美术馆能在你欣赏时帮到你,但是白立方的规矩却常常适得其反,妨碍了你拥有一段有意义的参观体验。

来自: wikimedia

5. 美与丑——如何区分艺术的好坏

古董商斯科特 · 威尔逊(Scott Wilson)曾经从垃圾堆里捡出来一幅很丑的油画,他的朋友建议他干脆开一家博物馆。他真这么做了。

威尔逊的“糟糕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Bad Art)就是这么来的。这家博物馆以“糟糕到没法无视的艺术”为主题,主要展出那些创作目的严肃但瑕疵明显的作品。展品有杰出艺术家的偶尔失手之作,也有连画笔都控制不好的新手作品。

观看这些掉链子艺术作品,意外地特别启发人。可以帮助你理解要创作好的艺术作品会面临哪些挑战,也能让你了解到,即便有的艺术家已经受到认可,作品得以在优秀的美术馆展出,他也不会次次都成功。一旦领悟这点,你会意识到作为一个观众,也会面临相似的挑战:如何区分美与糟粕?只有受过科班的专业训练才能分辨好坏吗,还是仅仅是品位的问题?

幸 运 的 是, 艺 术 家 艾 德· 拉 斯 查(Ed Ruscha)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用的经验。他这么说:“好的艺术,引发的反应通常是这样的:‘嗯?哇!’。反之,拙劣的艺术引发的反应则是:‘哇!嗯?’”换句话说,比起那些一开始令人震惊,或是靠做表面文章抓人眼球的作品,那些初看感觉平平,却回味无穷,渐渐令人惊叹的作品,从长远来看会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收获。

如果你第一眼看到某件作品时就很讨厌它,不碍事。再多看一会儿。你可能会想:这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丑啊?到底是谁弄出这种玩意儿来的?——这就是你最初的“嗯?”合情合理的反应。但你再看一会儿,就会有别的反应了,进而可能发现更多东西。你或许会更加讨厌这幅作品,但是却对它和你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过,更常出现的情况是,你的评判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变:你起初觉得不喜欢的东西,会挑起你的好奇心,甚至让你有点喜欢,开始让你思考它的意义。随着你的感觉慢慢从“嗯?”变 成了“哇!”,你最终会明白,好的艺术需要一点时间去感受。或者用艺术批评家杰瑞 · 萨尔茨的话来说:“拙劣的艺术恰恰造成反效果,初看不错,最终却会觉得‘管它是什么呢’。”

来自: wikipedia

11 .完美的解药——为什么孩子是最佳导览员

听起来可能会让你有点吃惊,世界 上 最 棒 的 美 术 馆 导 览 员 就 在 你 身 边——那就是你自己的孩子。

你可能已经发现你的儿子或女儿是个多产的艺术家,在冰箱上贴满了他们毕加索式的涂鸦。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们也是优秀的艺术批评家。你的宝贝儿子或者女儿有种特殊的天赋,可 以帮你对艺术作品背后的隐秘世界一探究竟。

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擅长艺术呢?因为他们是提问题的专家,非常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这两点,是艺术批评最需要的关键技能。提问的艺术,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毫无顾忌,会问大人不敢问的问题,也不会被简单的答案糊弄过去。他们的大脑好像一张白纸,可以想出很多我们大人认为有创意、别出心裁又很行之有效的答案。我觉得美术馆简直应该提供“小朋友租赁”服务,让每个人都能在入口领到一个小小的美术馆导览员。

你家那位小小导览员有如此天分,若想借他的眼睛开阔视野,建议带他去看看那些比较荒 诞、具有挑战性的艺术作品。在四岁之前,理解抽象艺术对孩子们而言完全不在话下。所以 他们是解读毕加索、波洛克这类画家的小专家。问问他们觉得这些艺术家画的是什么,会得到很具启发性的回答。孩子们还是观念艺术方面的专家,因为他们会对一个概念打破砂锅问到底。千万不要错过任何让你的孩子为你解说索尔·勒维特或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作品的机会。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遇到让你困惑的作品时,别犹豫,尽管问他们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孩子们很可能会为你提供崭新的见解和欣赏角度。

要对付美术馆里遍地都是的不懂装懂的人,孩子是完美的解药。他们真诚又无畏,可以让最古板的艺术投资人也放松下来。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觉得自己不懂或不专业而三缄其口, 反而会自由自在地回应和评论他们看到的一切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或许已经失去那种 好奇心和开放性思维,但他们没有,而这些都是理解和欣赏艺术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 参观美术馆时,你的儿子或女儿能带给你的最棒的东西,就是重新唤醒你心中的孩童。如果 你的心能因此永葆青春,你就会逐渐发现艺术的真谛。


题图来自: wikimedi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参观美术馆?你需要一份亲切幽默的参观指南
《蒙娜丽莎》只能留住观众15秒?
以爱为名,与艺术恒久相伴
伦敦艺术对话之旅 周迅和她的艺术家朋友常青
虚拟之旅 - 去参观一些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
如何鉴别一件好的潮流艺术品?专业人士的购买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