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直在告别:最后的编辑手记

2017-01-05 14:03 | 豆瓣:Jane想自然醒 

想写一篇编辑手记已经很久了,我想写一写投稿的小故事,那些你以为投稿石沉大海的真相;我想写一写我想要记住的作者们;想写每次送审时杨小果那些让人又想哭又想笑的犀利评语;想写一些好文章背后修改的经历;想记录一些我觉得很好,但最后没过审的稿子。但,没想到真待动笔,已经到了最后一期。

———

说实话,从我来到这本杂志开始,我就无数次幻想过告别的场景,但没有一种,是现在这样的。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来接受这个事实:我终于要和这本我从14岁就开始看的杂志,说再见了。我很难找到有人来分享这样的心情,别人可能是惋惜,感叹,难过;也可能是解脱。而我需要在混乱和精疲力尽中,分出一点心思来照顾藏在心底的伤心和悲哀。

已经不想说任何情怀的时候,我还是想在安静的夜晚,以私人的形式,来好好告个别。因为我很怕,等到了真正告别的那一天,我已经什么都写不出来了。

*

其实,我在来这本杂志的第一天,我就决定,要做到它停刊的那一天。这话听上去很荡气回肠,但其实是一种明知结果的执念。

我最初知道这本杂志的场景总是在这段日子里浮现。那是初二的时候,从《青年文摘》红版上,看到一篇让我下决心去定《女报时尚》的文章。文章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记得里面写的是秋天,落了很多梧桐叶的山路上,女主的鞋踩在叶子上面发出干躁的脆响。那时我同时订了很多杂志,《童话大王》,《萌芽》,《儿童文学》,但我没有想到,在我和那些杂志一一告别之后,最后唯一一本工作后都还在买的杂志,就只剩下了这一本。

我对杂志的执念是很深的。我记得《儿童文学》封底印的宣传语是:适合9-99岁的人群。于是我在初中的时候暗暗下决心,要把这本杂志订到99岁。上大学之后我妈不再给我订杂志,我就每期自己买,像收藏癖一样集齐每一期。直到我意识到,我桌上已经堆了十本《儿童文学》没有翻过时,我知道我必须要和它说再见了。

相比起来,《女报时尚》的生命力要持续得更久些。我还记得大学时每次买到时,觉得上洗手间都精神通畅的感觉。那时还不流行上洗手间玩手机,于是《女报时尚》就成了最佳选择。每月拿到我都舍不得看完。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舍不得看完是评价一本杂志最好的感觉。而一本杂志拿到手,让你有看不完的负担时,就是快要说再见的时候了。

一本杂志的气数,读者是会感受到的。事实上,在我真正投简历给《女报时尚》时,我已经有一年没有买过这本杂志了。我对它的记忆停留在研究生时期,报刊亭的阿姨到货就向我招手的印象里,她说这本杂志小众,是为我才进货的。为了回报她的盛情,我一直买到了研究生毕业。

比起“梦想”,我觉得初心的力量是更强的。我从未正而八经的把到《女报时尚》工作作为一个愿望,因为一直对我来说,爱好是爱好,工作是工作,把爱好作为工作,未免太纵容自己了。我记得我在接到主任打来的面临电话时,我在30多楼的阳台上,几乎感到战栗的感觉。我赤脚坐在瓷砖上,背靠着落地窗,那种激动不是因为梦想将要实现,而是我离它这么近,但是我很可能要选择和它擦肩而过。

我几乎是带着粉丝参观的心态去面试的,那是一次极为愉快的谈话,主任问我最喜欢的文章和作者,然后我们进行了跨度十年的回忆。后来工作之后, 我的记忆简直可以无缝连接,作为一个刚到的编辑,在主任问这个专题有没有做过的时候,我甚至可以作为一个资料库似的存在。

在最初的一周里,我一直为我的快乐而感到负罪。当时我手上还有另一个在企业做文案的offer,相比起这边低到让人不敢相信的基本工资,看起来要靠谱许多。我那时还没有自信能靠稿费养活自己。后来是我的家人替我拍的板:那份企业的工作,会把你的文字写坏的。人要做你擅长的事,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要太短视。

我至今对我家人有着感激,他们承担了我选择的风险,并且让我觉得这是正确的事。

*

真正成为编辑的第一个月,我哭过一次。

是在我交了第一篇“我是谁”的栏目,主任给我讲稿子的时候。我觉得不到女报的人,是不能体会这里对稿子有多么刻薄而毫不留情的评语。那是最能击中写作者自尊的表达方式,稳,准,狠。我在一个稿子改六遍的锻炼中,渐渐对此习以为常,取代泪点的是怒气值。杨小果的审稿单能用短短的几个字迅速的激起人的怒气,当然它同时也很精彩,在后来编辑之前往往相互交换审稿单互相取乐,在事不关己的时候,你是会为那字迹好看而大气的评论拍案叫绝的。

虽然我并不喜欢刻薄的表达方式,但必须要说,光是实话就已经让人难以承受了。所以,每当有毙稿的作者追着要评价指点时,我的os是,我敢说,你敢听吗。

没有经过摔键盘生气又回来老老实实改稿的过程,是不会成为老作者的。没有磨个三四遍的耐心,是不会成为好作者的。

我在《女报时尚》也许是史上最快成为主力编辑的人。我在第一个月就上了“平星而论”的稿子,就是那篇《陈意涵 灵魂的重量是21克》。我记得当时的同事对着我说,天呐你居然第一个月就上了平星,平星呢。如果划分难度的话,这个栏目的难度大概是最高的那一档。

但也像杨小果在某次开会时说的一样,这变相的证明,《女报时尚》没有以前好了。如果是以前,像简洁和徐欢欢是不可能这么快成为主力的,至少是要做一两年的冷板凳的。有才如薇卡,都经过了漫长的冷板凳时期。

读者是知道一本杂志的气数的,编辑更加知道。但是成为编辑后,我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在小组里看到“现在的女报我只看三分之一”这样的贴子感到赞同。因为我知道,在发表渠道越来越多,作者写什么都有看,越来越不愿意改文章的时候,我们一篇稿子后面要做多少功课,要过杨小果的那关是有多难。

我无法责备这个时代,有了公号的作者都很少再给我稿子,出了书的作者也慢慢不再给稿子,有名的作者也不愿意反反复复改稿子。于是夹缝里求生,尽其所能罢了。

*

我一直觉得,我在这本杂志的时间里,已经足够努力足够忙碌了。因为我早早的就知道,我在这里的文章,是写一篇少一篇,我在这里的日子,是过一天少一天。

但真到了最后,还是觉得有很多遗憾。

我想写【一个人和一座城】,想写写我的家乡小城,开头我都想好了,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那句话;我想写【滚滚红尘】,想写写发生在重庆小城,三峡大坝建立前后的故事,我把《江城》看了半本,把铂金戒指的梗和岑桑讨论了一次又一次;我想写【成长】,我刚来的时候担心自己的故事很快被挖完,但后来我才知道,我的青春在这里还没被写掉万一;我想自己写篇【在阅读】,也许《离别的声音》就很合适。

但是,都没有,也都来不及了。虽然我很想好好送它走。

就像我之前在日志里写的,

年轻的时候,觉得告别是有具体的形态的,是不断后退的公车,是充满仪式感的纪念,是满腔话语准备好之后的送别。但其实不是的,告别只是一念之 间,泄一口气,懒得动一下笔,时间和念头就被身边汹涌的杂事淹没了。

*

在上一家杂志社时,我觉得最难告别的的是作者。这次写到这里,心情很平静,记忆却很清晰。

我记得我第一篇送稿的作者,写的是一个纸飞机的故事。虽然没有过稿,但我记得我找到它感觉对了的欣喜。

我记得我第一篇得到杨小果“很好”评价的稿子,是成长栏目的汉西二路,那个作者后来写的都没有过稿,但这篇真的是让人惊艳,那种原始生猛的气息和新鲜感,让人有了希望。

给我稿子最多的是岑桑,补稿,赶稿,救急,我已经记不清她帮我救了多少火。我最初喜欢她的《山城再无半点星光》,我喜欢她的滚滚红尘,《不要打扰桐先生》是我收到的小巅峰。就是这样的作者,她在我毙稿毙到烦躁时安慰我,“我每次都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新作者在写稿”。我喜欢她老式的QQ表情,喜欢她和我分享写作的小技巧,我喜欢她对稿费从容的心态,我甚至喜欢她的错别字。

然后是章青定,她和claire是我从徐欢欢手上接收的作者。章青定第一篇上稿的文章叫《唐僧终究往西去》,claire的代表作叫不要在动物园里如何如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徐欢欢指代她俩用的是“唐僧”和“动物园”。章青定是每一次稿子都让我觉得当编辑真好的作者,她的细节,情节,文笔,细致成熟到感人的地步。她和claire不愧是徐欢欢带出来的作者,上线交稿,其余时候安静得挖地三尺都找不到,省心到让人想哭的地步。只有一次我和她有过深谈,我才知道这表面的酷帅之的有着多少自我否定和纠结。自己看样稿,自己比对,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毙稿,然后才拿出一篇放到我面前。而不是像一些连约稿函都没有看清的人,就急吼吼的跑来问我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恨不得她多打扰我一些,但她愿意自苦。

还有叶无双。我很高兴在我手上她终于上了稿。她是让我毙稿最不会有压力的作者,每周三篇的勤奋,努力,却懂分寸,那篇《当一艘船沉在海底》最终上稿时,我和她一样激动。

尽管我脑子里还有很多名字,比如有鹿,我看她的长篇《我29岁的夏天》时,完全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约她的稿,并且一聊起来就没完。还有沈熹微,贺朗年,陆小寒,于人卓,蘑菇君这样的老作者,我也没想到我们有一天能有这样的交集,那是一种穿越时空传奇感之后平凡的相识。

而此刻我已头痛欲裂,豆瓣没有草稿功能,只能在这里结束。

希望这个告别还算完整。

———

年轻的时候,觉得告别是有具体的形态的,是不断后退的公车,是充满仪式感的纪念,是满腔话语准备好之后的送别。但其实不是的,告别只是一念之间,泄一口气,懒得动一下笔,时间和念头就被身边汹涌的杂事淹没了,所有的事情都在关你何事和关我何事的懈怠中,一下子消散了。悲哀是不长久的,这或许怪时代,或许怪年岁,你甚至不能集中时间在一个情绪上很久,让它发酵,分析,得出结论,情绪刚一上来,就被各种各样的杂事所稀释,冲淡,然后就过去了。

这是我一个月前写的文字。

至少,到这里,我已集中,发酵,作了告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辑部的故事:与作者过招(六)
必要的投稿技巧:撰稿人如何写稿赚钱
《中华散文》杂志社总编语:关于投稿的21条“军规”!
投稿指南│处理好作者与编辑的关系
你唯有变得更好,才能远离恶意
投稿也讲时间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