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寒到君边衣到无——说说寒衣节
2017-11-22 00:14 | 豆瓣

本文作者“锦翼”,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今天是寒衣节,说说寒衣节吧。

秦朝人跟我们现在一样,每年也都过十一,而且还是个隆重的节日。当然他这个“十一”是农历的。而且和我们的国庆节不同,人家是“十月里来是新年,大年初一头一天。”在秦朝十月初一是新年的开始,和我们的正月初一一个意思。

秦朝之所以把十月初一定位新年,源于十月“盛德在水”, 按照干支纪月法推算,十月是亥月,而亥根据阴阳学家的定性是属水的。秦朝人以为周朝五行属火,他们既然能替代了周朝,全因为自己兜头给周朝浇了一盆冷水。所以他们对五行中跟水有关的一切都感兴趣。十月既然盛德在水,那自然要做为每年的开始,从此十月就多了一个专用的名字“秦岁首。”在十月初一这一天,秦始皇就召集群臣坐到一起,饮酒作乐。

秦朝残暴直接导致一个苦命女子声名大振,她的爱情悲剧惊天动地,泪水湿透了二十四史,这就是孟姜女。一般故事这样的,她的丈夫参加了国家大型工程长城的建设,以身殉职,埋在长城下,孟姜女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脚下,大放悲声,悲怨的泪水像洪水一样决堤而出,冲垮了秦始皇的门面——长城,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

但是孟姜女为什么会走出去寻找自己的丈夫,过去的民间小调都有这么一段“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人家的丈夫把寒衣换,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她之所以万里迢迢赶到山海关去把人家秦始皇的长城哭垮,就是一件寒衣引起的悲剧。

有民间传说把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当做十月一送寒衣的源流,但连孟姜女本身也是一个民间传说,这个起源的说法也只能当做一个传说了。

不过传说虽然飘渺,但也是现实影子,我们不妨顺着这个传说梳理一下,也能看出一点寒衣的影子。顾颉刚先生考证,孟姜女的传说原型是战国时期的杞梁妻,最初见于《左传》,齐侯带兵攻打莒国,随征的杞梁战死了,回来的时候,半道上遇见了杞梁的妻子。齐侯估计也没把死个人当回事,就做个顺水人情向她吊唁。杞梁妻子却是个不简单的人,她对齐侯说:“如果我丈夫有罪,您就不必吊唁了,如果他没有罪,您就该到我家里吊唁了。”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这个没名没姓的刚强女子因此被人们记住,从此一再被人提起,故事也就越传越离谱。

到了刘向写《列女传》的时候,杞梁妻就开始嚎啕大哭,而且还哭倒了一段齐国的城墙,从此这个伟大的女性就开始在哭城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到了唐朝走到了极致,杞梁妻子成了秦朝人,他去寻找自己在外修筑长城的丈夫,她一声哭断了长城,再哭一声杞梁的尸骨露了出来。唐朝的诗僧贯休将这个传说还写成了一首诗《杞梁妻》,写得非常明确:“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除了主角的名字,这基本已经是我们看到了孟姜女故事了。

这个故事之所以在唐朝成型,主要是因为唐朝虽然不像秦朝那样残暴,但战事极多,今天高丽明天突厥,战士的兵役时间很长,“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事情更是常见,边塞诗中雄壮的声音那是主旋律的高调,每一声凯歌的背后都有无数的闺怨,他们家里的妻子苦侯丈夫不归,或是魂绕于“渔阳”或是梦萦于“辽阳”或是情牵于“玉门关”,他们的怨愤不敢发于当代,只能借史浇愁,让杞梁妻子代自己走出家门,来到边关痛哭。

杞梁妻子走出家门的理由就是送寒衣,这是因为寒衣在唐朝是一个十分流行的东西。

将士在外卖命,到了十月份妻子就要为他们缝补衣服送到前线,这就是送寒衣。李白的名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便是军嫂们在为自己远在玉关的亲人准备寒衣。这就决定了寒衣在唐诗里成为一种非常悲凉的意象。

寒衣里装满了妻子们的思念和担心,她们有意多装一倍的绵,但仍担心交河的寒冷——“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陈陶《水调词十首》),他们想象丈夫在关外受苦,已经瘦了,所以绵衣要做得窄小一些——“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白居易《闺怨词》),但是即便寒衣做好,打仗人的居无定所,他们能保证这寒衣送到吗?——“征客去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张汯《怨诗》),所以即便寒衣寄出,他们也会担心,还要写信询问:“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然而常常是衣服寄到了,战士的尸体已经埋入黄沙,坟头野草都长出来了——“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沈彬《吊边人》)

正因为这种悲声太有代表性了,所以在后来的传说中杞梁妻不见了,被赋予了一个更能代表女性的名字孟姜,这个名字在诗经里已经出现过了,那时候就是女性的代表了,让她出现在故事里,更能代表所有女性的悲哀。

到了五代时期,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皇帝们都拼命巴结武将,每年到十月初一开始为武将们发制服。依靠别人给自己披上件衣服而登上皇位的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同样注重手下衣服的问题,每年到十月初一将发衣服作为一项福利发给文武官员。宋朝初年还只是给京官们发,后来慢慢涉及到京师军队“将校禁卫以上”。普通兵士也不再靠家里送过冬寒衣了,《续资治通鉴》上说到冬天要为兵士们发一件羊皮大袄,不过春天还要收回来。虽然没有所有权,家里的怨妇们却不用给他们送寒衣了。

宋朝独守空房的妇女们不用再制作寒衣了,她们在传说中也像孟姜女那样走上边疆,不过不是为丈夫而哭泣,而是擦干眼泪,代替丈夫为国家守边关,这便是杨门女将的故事。这些女将固然英姿煞爽,但是即便在边关,想必每当十月初一,她们也会为自己丈夫送寒衣。因为丈夫已经死去了,她们要为丈夫烧几件纸衣。

这并非是我空穴来风的想象,这种风俗在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了,《东京梦华录》上说,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从九月份下旬就开始售卖,足见当时需求量之大。《梦梁录》上说到了这一天,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要出城上坟,这就是送寒衣。杨门女将们肯定也不能免俗。

这个风俗在宋朝流行并不是因为宋朝不用往边关送寒衣了,人们于是就开始烧寒衣玩,实际上这种风俗的流行也经过了上千年的准备。

早在周朝,十月份就要举行烝祭,诗经《七月》里所唱的“十月纳禾稼”看那股热闹劲,有人猜测就是一种类似这样的祭祀。不过他们的祭祀不能叫烝祭,因为只有最高领导周王举行的祭祀才能用这个名字。

举行烝祭的时候,周王就带领一大群人来到自己祖先的庙里,将各种祭品摆上,让祖先享用,还要用一种名叫圭瓒的玉勺盛酒洒到地上,让长眠于地下的祖先饮用。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给自己死去的祖先送衣服,但这种让祖先喝酒吃肉的关怀行为已经和送衣服的目的完全一致了。

魏晋时期道教兴盛,又将十月初一祭拜先祖的风俗向前推了一把,道教规定有五腊,十月初一为民岁腊,这一天据说是东皇大帝的生日,四周的领导都要赶过来,大家一起开个会,算算人间谁该当多大官,谁该活多大年龄,谁该得癌症,谁该得感冒等等,基本上相当于一次关于业务考核的会计会审。

因此在这一天,老百姓先拜玄祖——就是老子李耳先生,然后要少吃饭,莫要睡大觉,两口子莫要那啥。总之呢,这一天非常神秘,这里虽然没有规定祭拜先祖,不过作为普通百姓,想要升官发财、多活几年光拜这些人让人心里没底,毕竟大家都拜,照顾谁不照顾谁那可说不准。所以还要顺便拜拜自己那死去的先祖,让先祖在各位神仙领导那里疏通一下。

到了唐朝这种习俗已经记录在国家的法令里,《唐大诏令》明确规定“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就是说每年九月一日就要到先祖埋葬的地方进行祭祀,为后人做出孝顺的榜样。之所以规定九月一日而不是十月一日,因为诗经里记载“九月授衣”,在这道法令里,还嘲笑了端午等节日,说这些节日“事无典实,传之浅俗”。可以想见这部法令的拟稿人一定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老朽。他照搬古人条文,却不知农历九月尚是金秋,十月还有小阳春,让先人九月穿棉衣不是有点早吗?

因此这个法令很可能影响了民间为死去亲人烧纸的习俗,但老百姓并不买九月份的帐,你们当官的读书的愿意九月就九月吧,反正我们就在天气转冷的十月。这一点从唐朝放假制度《假宁令》中可以看出,唐朝明确规定十月一日是法定假日,估计就是因为这一天老百姓都要上坟。

不过估计最早大家送的都是真正的衣服,从布衣到纸衣,慢慢的,便宜的纸衣就取代布衣。

即便是个象征,在明朝的时候纸衣还是比较讲究的,《帝京景物略》上用五色财纸剪成衣服、帽子和鞋等,让衣裳华丽。但是到了清朝,却又多了一个规矩,刚死的人不能用五彩纸,要用白纸,理由是新鬼不敢穿彩色,穿上彩色会哭的(见《历代诗话》)——大概做鬼要低调,到了阴间不要太张扬吧。

但是不久之后,规矩又变了,有的人竟然只给死去的亲人烧一个纸包裹,里面随便塞上点纸张,美其名曰送个衣裳包,啥都有了。

到了现在,据我在街头观察,十月初一十之八九都烧纸钱,把衣服的事情给忘了,大意让亲人自己买吧,却不知道这么多人烧钱,阴间该何等的通货膨胀——人心不古啊,做鬼也倒霉。

十月初一的寒衣是要烧的,但按照民间讲究可不能简单地一烧了之,还要注意时间和方法。有些是封建迷信之类的, 权当谈资,我姑妄说之,听了一笑即可,不可当真

首先在焚烧的时间上,我老家邯郸有个说法,农历十月初一是阎王给小鬼放风的日子,放鬼们出来,而清明是收鬼的日子,一放一收,时间跨度半年,像是鬼们放了一个大寒假。所以十月初一给鬼送衣服要在下午送,这时候所有的鬼才能从地狱里走出来,他们才能拿到自己的东西,而清明则是要早上烧纸钱,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被收回去之前收到这笔钱。其次在焚化上,一定要把纸张烧干净,否则有一点没烧完,鬼也收不到这些衣服,就算收到了,估计上面也有窟窿,那就是没有烧完的那部分。

最有趣的是有的人烧纸钱纸衣还会为在旁边另烧一小堆,为了给那些孤魂野鬼,让他们也能得到救济,充分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衣吾鬼以及人之鬼”的精神。而且这个精神还颇有渊源,早在明朝,洪武皇帝就叫人在玄武湖设立厉坛,专门祭祀那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这估计因为朱元璋早年当过和尚要过饭,见识过人间的悲凉,这估计也是一种恻隐之心的表现。

除了寒衣节,十月初一还有一个名字:开炉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生火炉取暖了,大致的意思就好像北方开始集中供暖一样,古代虽然没有集中供暖设施,但“供暖“日期却是统一的。所谓“开炉岁岁是今朝,暖气潜通称我曹。”,暖气,多么熟悉的称呼,“十月今朝又初一,丛林正值开炉日”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统一的供暖日期就是十月初一。

以上两句诗的作者都是宋朝的僧人,统一供暖是寺庙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民间的。《梦梁录》上说“诸大刹寺院,设开炉斋供贵家。”这一天寺庙要摆开斋饭让那些来拜佛的有钱人享用,普通人家即便不去那儿也要在家好好吃喝一顿,称为开炉酒。

这是将古代在十月份庆贺丰收的习俗和开炉节融合到了一起,周朝的时候虽然没有开炉这一说,但是十月份是个丰收的季节,周王会带领大家一起吃一种叫“黍臛(黍米配肉羹)”的东西,这个习惯一直传到了汉朝,后来大家就越吃越有花样。终于有了开炉节,就更要好好吃了。本来满是悲苦的十月初一,成了一个吃饭的节日,“十月一,油唧唧”——对于鬼来说也是好事,既然刚放出来就乘机多吃一点吧——这才是纵“做鬼也幸福”。

开炉节被现在的统一供暖取代了,生活好了天天油唧唧,十月一那点好吃的也不足为奇了,现在留下来的独有送寒衣了。虽然现在变成送寒钱了,但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心理认同,是我们内心共同的一份牵挂。当年日寇犯我中华,抗战爆发,政府财力不足,就成立过一个全国寒衣总会的组织,为前线将士募衣、募料、募款、募工,从38年9月成立到42年3月解散,共募集衣物资金两千万元以上(不要拿现在的物价去衡量这个数字,要知道那时候一般人员工资也不过30元),使将士们不至于受冻。“寒衣”发挥了其最早的作用,为打败侵略者做出了一份贡献。这才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选自我的作品《旧事衣服尽云霞》豆瓣在售作品锦翼在售作品,新书《纸上寻仙记》即将出版,其中专门讲故事的有牛蛇录牛蛇录 欢迎点击购买

从各种笔记故事里寻找神妖鬼的穿衣、吃饭、交通工具等

另外我的公众号锦翼(名字就是锦翼,我就不放二维码了),也可以关注一下。

(全文完)

本文作者“锦翼”,现居邯郸,目前已发表了88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锦翼”关注Ta。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腐包儿送寒衣-芦阳系列文化风俗之一
第四大“鬼节”:寒衣节的传说和习俗有哪些?
寒衣节的来历及传说2
西北老家,又是一年十月一
中国四大鬼节之一:寒衣节
月下清凉 寒衣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