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男孩不爱表达情绪,但他们不是天生就这样:好奇心研究所

城市


潘姜汐熹昨天

都是被把情绪当洪水猛兽的“男子汉”教育害的。

男孩子要像个“男子汉”,和“女孩就要有个女孩样”一样,长久以来被人们看作是毋庸置疑的常识。

但常识并不总是经得起推敲,托马斯·潘恩在他著名的那本《常识》里提醒说,“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件不对劲的事情习以为常,因此会让它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不妥。

关于“男性/女性就该是什么样”的常识就属于这种习以为常的不对劲。

你可能还记得三年前宝洁关于年轻女性如何突破刻板印象的广告#Like a girl,广告中当被要求“像个女孩一样跑步/投掷/打架”时,女青年男青年还有一个小男孩是这样的:

而当更小一些的女孩子被要求做同样的事时,她们就是在正常跑步、扔东西、摆出拳击的架势。

这个反差让一些人头一次意识到,“像个女孩”往往附带歧视,它意味着弱小、扭捏、花拳绣腿。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女性相关课题已经研究证实,有性别区分的语言对女性的不利影响,人们已经在尝试教育女孩子去反对刻板印象,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男孩。

纽约时报的记者 Andrew Reiner 注意到,关于父亲的歌曲里总是“我的爸爸高大又强壮”“拿起锤子就能修好一切”,而这样的形象被认定为“真的很酷”;儿童图画书里有父亲出场时也会遵循一些固定套路——爸爸们不是在带儿子冒险,就是在展现力量或钢铁一般的意志,而很少出现父亲向儿子直接表露爱意的刻画。

中文里总说“父爱如山”,但为什么父亲的爱就理应是内敛的、压抑的、不言而喻的,而母亲的爱就是外露的, 直接的,汹涌热烈的?很多父子之间的隔阂、成年之后有一定契机才能达成和解(很多经典影片的主题,现实中并不总是那么顺利)的相处模式,都是因为男性不被鼓励表露情感而导致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老套的观点对男孩同样有害。

在还是婴儿时,男孩和女孩就已经开始被区别对待了,2014 年刊登在《儿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说,母亲和女婴讲话的频率高于男婴,另一项关于西班牙母亲的研究中,妈妈们在和四岁大的女儿说话时会使用更多表达情绪的词汇,并且讨论更多关于情绪的话题,对儿子却不这样。爸爸们也是如此。

埃默里大学的研究者也发现,父亲们更愿意面对女儿唱歌、微笑,向她们承认自己的难过的情绪,但他们和儿子说的话更多是围绕“成就达成”的,比如“赢”和“骄傲”。

当孩子们不小心受伤之后,爸爸和妈妈向女儿叮嘱“下次做同样的事情要更小心”的次数几乎是对儿子的四倍。另一项更早的研究说,指导 2-4 四岁的孩子从游乐场上的杆子爬下来时,父母都会倾向于对儿子直接下命令,而对女儿则会做出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解释。

男孩子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有过多情绪表露,沉默是金,碰到麻烦要自己消化……在长大成人之后也总是遇到同样的期待。

女性经常说他们希望男性能够更加坦诚地表露情感,但专门研究人类脆弱与耻辱感的 Brené Brown 博士在她的书 Daring Greatly 中指出,如果男性真的这么做了,许多女性反而会感到不安,甚至是退缩。

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年龄的女性受访者认为,沉默寡言、使用较短的单词和句子的男性更有吸引力。这一发现似乎和 Brown 博士的研究成果相不谋而合,表明男人越是不愿意冒险用语言表达感情,他们的魅力就越大。

纽约时报的情感专栏 Modern Love 之前做过一个统计,所有投稿咨询情感问题的来信中,男性写出的情感与女性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更少提到情感,他们用的语言往往更加动作化,比如“爆炸(bomb)”、“打(hit)”、“击(strike)”、“捶(punch)”、“战斗(battle)”,单从这些字眼都能脑补出一个个狂躁而无所适从的情伤男子。

但事实上,并不是男性天生就不擅长体会和表达情感,相反有证据表明他们在情感方面其实比女性更敏感,至少也是相当的,只是以上所提到各种带有压抑色彩的教育方式使他们违背了天性。

一位名叫 Judy Chu 的人类生物学家对 4-5 岁的男孩做了两年的研究之后也发现,男孩在理解别人的情感和建立亲密友谊时是和女孩一样敏锐的,当他们开始上学的时候,就会把天生的同理心转换成后天习得的沉默忍耐,并且与朋友之间保持相对较大的情感距离。

哈佛医学院的 Edward Tronick 博士做了三十年关于母亲与新生儿的互动的研究,他发现,母亲在和男婴进行下意识的互动时会更警觉和专注,因为他们在平复情绪时需要来自母亲更多的支持才能做到。而母亲们会刻意减少这么做,来“矫正”小男孩的这种“脆弱”表现。

“早在语言发生作用前,‘拿出男人样’的教育就已经开始了”,Tronick 博士说。

人们这么做是潜意识会觉得自己在帮助男孩尽早武装自己,以便应对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但事实上,让他们压抑情感并不能保证达到这个目的,相反,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Susan David 说,抑制情绪的人适应能力和情绪健康都比较差。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善于感受和表达情绪不代表脆弱和没能耐,“铁汉柔情”总是被视为难得的品质,还常常被影视剧错误地表现为英雄们的唯一软肋,仿佛杜绝了这一点柔情就能战无不胜。

但其实情绪丰富和性格坚毅完全是不冲突的,《教父》之所以是经典,一部分原因就是它正常地看待并充分传达了 tough guy 也会有的丰富情感。

关于如何不要让现在的小孩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被教育成视情绪为人生绊脚石的人,David 博士建议说,并不用制定什么大的改变计划,只需要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让他们自己说出“为什么不高兴”“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现在感觉好点了吗”,并表示你愿意听他们说,就好。

动图来自:Giph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养的男孩,将来是否幸福?
养儿子还是养女儿容易?
有男孩的父母,这5句话即使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和孩子说!
家有男孩,这4句话要少对孩子说,否则儿子越大越难管
【荐读】打开与青春期男孩的沟通之门(上)——沟通密码
母子关系,影响儿子的情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