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东京八分钟”比,“北京八分钟”什么水平?
2月25日韩国的平昌冬奥会已经结束,不过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作为下届赛事举办方的接棒演出,仍在社交平台上被国人津津乐道。
这场“北京八分钟”由张艺谋导演制作,主题是“2022相约北京”,以“科技感”为亮点,不再搞“人海战术”。
04年的“北京八分钟”,是中国第一次在奥运会的舞台上亮相、展示自我,因而民乐、武术、京剧……众多国粹全都被融入其中,对于外国人来说信息量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彼时为了让世界知道何为“中国”,也算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不过十年之后,时势变异,“北京八分钟”的定位与使命也有了变化: “历史讲过了,地位提高了,那就纯粹一点,只做信息上的传达,求新、求艺术、求科技含量”。从整体表现看,演出效果还是符合这一定位的。
现场演出者由24位轮滑演员和24个带冰屏的智能机器人组成,意指2022年第24届冬奥会。演出的一个基本操作是,轮滑演员身穿LED串灯服饰,在黑暗的场地中自行发光,模仿滑雪、滑冰的运动姿态,用轨迹画出各式图案。其中两位领队“熊猫队长”身着的是四川大木偶服装(非遗),与另外22位队员刚好组成了“二领二二”,即2022。
之前备受关注的“冰屏”则是可播放视频的透明显示屏,由智能机器人操控,一边在场上规则地运动,一边展示着长城、鸟巢、国家大剧院和高铁、航天器等画面。人机两队运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完成对观众的视觉牵引,再加上灯光效果的配合,将冬奥会的符号在场地上一一呈现出来,整体表达效果类似多媒体动画了。
演出开场为富有爆发力的冰壶挥杆动作,轮滑演员们围绕场地上的冰壶图案运动,紧扣冬奥会的主题。而后地面幻化为大鱼游动的蓝色海面,令人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大洋夜景,与《逍遥游》里“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传统意象。海水退去后,轮滑演员们在地面上“穿针引线”织就中国结,这一组兵分多路的运动非常考验速度和路线配合。
接着就是更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由抽象线条逐步拼凑出的五彩祥龙和凤凰尾羽。龙凤都是中国最尊贵吉祥的精神图腾,却也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动物,因此采用“线描”的虚化方式来表达,是比较合适的。
中国的传统元素独立铺排后,就要融合进现代全球化的主题了:场上的冰屏围成一圈,中间出现了地球图案,轮滑演员们在外圈滑行出一周彩带,继而向内生长出梅花枝和橄榄叶,同时内圈地球上浮现出五环。这个四层“圆中圆”刚好形成了中国元素(彩带、梅花)向内包拢奥运元素(橄榄、五环)的结构,也完成了与开场冰壶运动的呼应。轮滑演员们滑行画出的北京冬奥会会徽接续而至,此时冰屏上是此前各届的会徽,外圈是各式冬奥项目的符号,传达出“历史传递”的意味,北京也将成为世界第一个举行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到此时,“北京八分钟”已经进行到六分钟,现场表演的重头戏已经结束。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会场所呈现的图案,几乎都保持着轴对称或中心对称的形态。对称是一种均衡、调和、稳定的美学排布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故宫被设计成轴对称样式,太极图则是中心对称的。除视觉上的熟悉之外,对称图形在表演者的运动规划上也更好实现。在整体对称的基础上,场上演员滑行的运动线条大多是弧形、圆形的,看起来更加流畅优美。
颇有争议的方面是灯光的配色,部分观众认为“土俗”、“像KTV地面效果”、“好比春晚舞台搬运”。我倒觉得没那么严重,究其根源 ,还是因为与近年来人们偏爱的“冷淡感”“高级感”配色存在差异。“冷淡感”配色方案多为低饱和度的邻近色呼应,因而整体视觉效果柔和、清淡,甚至因色系相近被人笑称为“袈裟色”;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以色彩明艳大胆见长,《红高粱》《英雄》《长城》这几部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反映了他的用色偏好。另外他之前也做过户外大型实景演出如“印象·西湖”,对于夜晚灯光的颜色用法想必是驾轻就熟。
而到“北京八分钟”,地面灯光一方面配色较多,另一方面饱和度较高。加上黑暗背景带来的高对比度使得荧光效果的视觉冲击力有所增加,所以在配色上就会有些刺激的观感(你要说是声光酷炫也行)。
开场的冰壶部分基本是单色,看起来还好;到了“大鱼海洋”环节,因为无法勾描边线,深浅不一的蓝、绿色光可能会带来含混、低像素的观感,让我一下子联想起北京世贸天阶上那块LED屏常年播放的“鱼在天上游”的画面。中国结的红黄中规中矩,五彩龙凤是亮点所在。有人说龙头没画上前的彩色弧线有点像windows的屏保,我倒是认为这种纯抽象的五彩线非常动画,如同迪士尼《幻想曲》里的音画交响曲。再往后颜色越来越花,而且涂色面积逐渐扩大,确实有点像春晚舞台般“乱花”渐欲迷人眼了。
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建议,是单色、彩虹色可以,多色块时尽量少用等量的对比撞色,可以在选择一个主色后搭配邻近色,对比色的成分减低一些,避免造成类似中老年炫彩表情包与word艺术字的感受。当然,在色光会循环流动变化的条件下,这些要求也算是加大了难度,既想要动感又想不落俗,“多色多热闹”那一套要有节制地运用,时刻惦记着“Less is more”的设计原理。
到了剩下的两分钟,“熊猫队长”化身信使,随着网络数据光波飞回到北京,收集中国人民对冬奥会的邀请,这种两地交互体现了我们作为信息强国的科技实力,在观感上却仍有可商榷之处。这种集人像混剪的表达方式是不太需要创意的,我们平时看到的公益广告里也会采用这种手法。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前面现场演出时抽象、虚化的图形艺术形成了观感的割裂,所以会有不协调的嫁接感。
那么经常被人们提起的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的“东京八分钟”,水平究竟如何呢?
整体来看,我们的现场演出加上场外视频的形式和日本的八分钟是类似的,只不过我们的视频压后,他们提前而已。客观地讲,“东京八分钟”的宣传视频创意设计是能看出功底的:黑底背景下灯火辉煌的城市,作为文化符号的建筑、国旗红日和运动员的组合,动漫人物与知名运动员的红球接力等等,较有设计质感。
相较而言,我们的视频表现的场景更为生活化,而“东京八分钟”走的是简洁现代风,即使真人出镜也尽量使其作为一个运动符号,这就和他们之后的现场表演能够衔接上,毕竟在大场地上,每个人也就只是一个抽象图案的组成部分而已。
不过回到现场表演,我们就比日本做得更用心了。日本人采用了装置和肢体艺术、外加AR技术的形式,没我们的走位复杂,却显得比较杂乱无章。“北京八分钟”的灯光、轮滑演员和冰屏机器人配合完美,比日本的现场更有整体性和几何美感。两相对比,日本有创意、赢在视频,中国有寓意、胜于现场,至少不会出现平昌开幕式上“人头鸟”的怪异审美……
“北京八分钟”结束后,记者在后台采访到张艺谋,问他对演出评价如何,得到了“十全十美”的答复。团队原本考虑到场地的气温、风速等问题和真人、机器人演员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对于表演的呈现效果只做了“八成足矣”的预期,不过最终在良好的天气条件和团队努力下,最大化地实现了原先的设想。
当被问到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有怎样的设想时,张艺谋说道: “从我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一定是更加新、更加现代、更有全球化的意识。”本次的“北京八分钟”,应当也是这一思路的成果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喜迎冬奥会,共圆冰雪梦”—— 冰壶体验赛掠影 草率高菡
前维京人全明星竟投身冰壶运动 梦想参加北京冬奥会
宋柏洋《给冬奥会健儿们的一封信 》 指导教师: 李喜源
习作||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观感
两个冬奥同样精彩,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今日成立
热管技术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