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上最难的事是遗忘,但是掏出手机拍照发状态能帮你办到

我把手机收了起来,可是我男朋友已经掏出了手机,冲着镜头大喊 “三!二!一!” 所有的人都开始欢呼,他也在那一刻吻了我,但我记得那一刻,我感觉和他莫名疏远。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翻看自己的 Instagram,最后总是会把目光定格在我2016年6月上传的第一批照片上。至于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因为那时的音乐让人印象深刻(毕竟 Rihanna、Chance、Drake 和 Kanye 都在那个时候推出了改变他们人生的专辑),也许是因为那三个月里自由自在漫游欧洲的感觉太过美好。不管怎样,那个夏天是我能够清晰记得的最后一个夏天。 

在那之后的三年里,我发过大量P得更好的高质量照片!但每次看到那些旧照片,总能让我陷入无限的怀旧之中。在关注我的人眼中,那个夏天只用两个九宫格就能简单概括。但是当我仔细看那些照片时,我发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其实是那些我无暇用社交媒体记录的时刻 —— 出门闲逛的夜晚、隐秘的海滩,我忙着沉浸其中,根本没想到拿手机出来拍照。

也就是在那个夏天,社交媒体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期。虽然出现俄罗斯干预选举广告事件、爆出数据隐私丑闻,但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的那几个月中,Facbook 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平台,让全国网民随时获得最新竞选消息。而推特分分钟更新的速度,和今天迅如闪电的新闻周期(news cycle)完美契合,给网友们 讨论言论自由 及其在当前政治环境下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此同时,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 —— Snapchat 正准备在2017年上市,据报道,Google 已经开出了300亿的天价对它进行收购

在2016年的夏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张开双臂欢迎社交媒体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社交媒体对我们的一大核心认知过程 —— 记忆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制造记忆是从感知开始的:你的大脑会记录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感知,比如薄荷味冰淇淋香甜刺鼻的味道,或者温暖的夏夜里木兰花的芬芳香味,然后把这些体验发送到海马体,由海马体决定是否以长期记忆的形式把这些体验储存起来。熟悉度、重复性、情绪激发(一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状态)都会帮助决定哪些体验将成为长期记忆而非短期记忆。

神经科学家詹姆斯·L·迈高弗(James L. McGaugh)在他2013年的研究论文《打造持久记忆:记住重要事件》(Making Lasting Memories: Remembering the Significant)中就提到,在你的某次体验当中,加强情绪激发能够刺激你的杏仁体(大脑中负责情绪、求生本能和记忆的部分)释放出压力荷尔蒙。压力荷尔蒙是在面临压力环境或者刺激环境时释放的化学物质,它能让这些经历更有可能成为长期记忆。

虽然迈高弗早在2013年就发布了这项研究报告,但他的研究在今天看来更有现实意义。如今数字技术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让我们更难和我们的体验产生情感联系。回头去看,2016年的夏天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许多科技公司都面临着一个机遇,让他们可以增强社交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像 VineTumblr 这些平台因为缺乏远见,最终退到了舞台边缘,而那些富有前瞻性的公司则成为业界主导。Instagram 这家在2012年被 Faceboook 收购的照片分享平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Snapchat 虽然最早是通过阅后即焚式的信息模式获得成功,但真正让它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是推出于2013年的 “Stories” 功能。这项功能让用户可以放下顾虑,随性拍照录视频,而这些内容将会在个人账号上保存24小时,然后才消失。三年后,Instagram 基本上 把这项功能照搬到了自己的平台。虽然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一开始都对 Instagram 的这一做法嗤之以鼻,但 Instagram Stories 很快便火了起来。推出 Stories 功能后,Instagram 的每月活跃用户在次年的四月份 从5亿飙升至7亿,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年度用户增长率翻倍。

在此之前,Instagram 的状态都是静态的,用户对自己发的东西精挑细选、小心翼翼。但是 Stories 功能打破了这一现状,取而代之的是限时24小时的随性故事,让其他人可以随时一瞥你的日常生活,让这个 app 的基调更加休闲自由。不论是品牌还是消费者都从这项功能中受益,Stories 功能也延续至今,但是它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很明显:现在我们会更加频繁地更新状态,哪怕是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也要打破这个瞬间,拿出手机添加一个 story 给我们的粉丝看。

我第一次注意到自己会这么做是在2016年的跨年夜。当时我正和一帮朋友在洛杉矶参加一个仓库派对,我们有说有笑,享受着彼此的陪伴,庆祝大家在午夜前聚到一起。跨年倒数快要开始时,我掏出手机准备用 Snap 记录倒计时。但就在这时,我突然改变了心意:我不想打破这个美好的时刻。于是我把手机收了起来,可是就在我转身看向我男朋友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掏出了手机,冲着镜头大喊:“三!二!一!” 所有的人都开始欢呼,他也在那一刻吻了我,但我记得那一刻,我感觉和他莫名疏远。我很想知道,当时的他是否真的享受那个瞬间。

茱莉亚·索雷斯(Julia Soares)和本杰明·斯托姆(Benjamin Storm)是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两名研究员,他们研究数字技术对记忆产生的影响很多年了。根据他们去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用手机拍照时,我们会和镜头捕捉到的那一瞬间割裂,因此储存的记忆会比不拍照时储存的记忆更浅。他们的研究《瞬时遗忘:深入研究拍照损害效应》(Forget in a Flash: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对三种情况下人们的记忆效果进行比对。这三种情况分别是:单纯观察、用手机相机记录,用不能保存相片的 app(比如 snapchat)记录。

此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使用像相机这种可靠的储存源,会让你的记忆力变糟 —— 这种现象被称作 “拍照损害效应”(photo-taking impairment effect)。但是此前研究者基本把这一现象归结于 “认知卸载”(cognitive offloading),即把记忆储存在外置储存设备上,而不是通过大脑保存。茱莉亚和她的团队对这些发现进行深入研究,检测认知卸载是否是造成拍照后记忆损伤的唯一原因,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出现拍照损害效应并不是因为照片能被储存起来,而是因为使用者对相机说:‘帮我保存好这份信息,我以后要用。’” 茱莉亚在电话上告诉我,“如果他们知道相机并不可靠,这种损害效应就不会出现。” 

茱莉亚提出了一项新的假设 —— “注意力断裂”(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也就是说,使用相机或者带相机功能的手机,会让使用者脱离当下瞬间,损害他们的记忆形成,即使在他们放下手机后,这种损害效应依然存在。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现人们在使用 Snapchat 时,会比单纯使用相机功能时出现的记忆损害程度更严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 Snapchat 界面的滤镜、特效或者添加文字功能会让使用者更容易分心。

有了这个新发现,加上迈高弗已经发现的情绪激发和记忆之间的联系,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 Instagram 这种平台添加 Stories 功能,将如何严重影响整整一代人活在当下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个人记忆形成。我特地联系了 Instagram 和 Snapchat 就此研究结果发表评论。Snapchat 拒绝评论,但通过一位发言人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核心产品价值。他们提到这款 app 有许多设计,比如没有加入点赞功能和评论功能,就是为了帮助用户更加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活在当下。截至本文刊发时,Instagram 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你脱离了当下,这就是导致断裂的原因。你基本是用一个屏幕把你自己和你想要记录的事件隔开了。而且就我们所知,要从这种注意力断裂中恢复过来,要重新回到 ‘活在当下’ 的状态中,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茱莉亚解释说。

然而,虽然 “活在当下” 正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讨论的焦点,但要真正脱离社交媒体也似乎越来越困难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潮流裹挟下,保持更新的压力使我们无法逃脱社交媒体的包围。更要命的是,即便我们都理智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却仍然免不了要违背自己的意愿更新状态。为了要了解最新的新闻动态,我会频繁刷推特;如果太久没有更新状态,我就一定要去 Instagram Stories 上告诉别人我还活着,我活得很好。这种频繁生产内容与他人分享的压力,侵蚀了我的个人时间,我感到严重分心,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刻之中。

《Paper》杂志的社交媒体编辑佩顿·迪克斯(Peyton Dix)对此很有共鸣。每天下班后她都想把自己切换成断网状态,但是社交分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令她痛苦不堪。“我一定要把手机调到飞行模式,手上拿着一本书,告诉自己别老他妈看手机。” 她告诉我,“但是说真的,作为一个社交媒体编辑,你根本不可能脱离手机。一旦出了什么事情,你就被推到了第一线,我们要对任何批评或者负面反馈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迪克斯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她也深知社交媒体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自尊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她第一次做纽约时装周报道时,她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边是要照看她意外受伤的室友,一边是要在推特上直播时装秀,组织一次社交媒体营销。这份工作频繁打断她当下要面对的事情。

“我记得当时坐在医院等候我的室友,一边对着电脑和手机一边哭,感觉我快死了。根本顾不过来。” 迪克斯回忆说,“这段经历简直令我崩溃,感觉身心都被掏空了。这种事情千万不要有下一次了。”

打断当下瞬间,是因为使用社交媒体而导致出现记忆损害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打断某一瞬间的目的,也可能会决定这段记忆是否会被储存在大脑中。此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在个人意志的作用下,比如为了留念而深思熟虑地拍照能够加深记忆。虽然当前这项研究还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但茱莉亚表示:“有理由相信你拍照片的目的性越强,遭遇拍照损害效应的可能性就越低。研究证明如果你拍照只是了为了发到 Facebook 上,那么你对当下事件的印象会比为留念而拍照更浅。

专业摄影师艾伦·里奇兹(Aaron Ricketts)因其在作品中注入的强烈目的性而备受瞩目。他致力于捕捉抢眼动态瞬间,他拍摄于2017年10月的那张 Offset 首次向 Cardi B 求婚 的照片就是最好的代表。干这一行,一张照片可以成就一次拍摄任务,也可以毁掉一次拍摄任务。艾伦强调在捕捉瞬间时,相比于普通的观察者,他会非常注意当时的情境和最微小的细节,他会因此而进入一个高度敏感的状态,这让他能够更容易记住这些瞬间。

“我不是为拍照而拍照。我每次都会事先做好计划,在拍照之前,有些东西一定要就位,” 艾伦告诉我,“我只能谈我的个人经验,但是我觉得作为摄影师一定要活在当下,这对我们记忆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不管我们是不是在拍摄。”

事实证明,对摄影精挑细选、处处小心,对艾伦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习惯也有积极的影响。虽然他是靠拍摄谋生,但艾伦从来没有要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更新状态的冲动。相反,他能够在向世界展现他的生活和享受自己的私人时光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在我们这个深度数字化的时代,也许艾伦已经找到了通向成功的秘诀:拍照这种东西虽然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一定要有所节制,有目的性。下次你拿起手机拍照时,记得提醒自己:数字记录只会损害你对这些美好时刻的记忆,而不能让你的记忆更加清晰。另外,虽然我们无法彻底屏蔽社交媒体,但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时刻应该分享到社交媒体,哪些时刻应该留给自己,因为有些时候,活在当下、体会当下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分享这种事情晚点做也不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Instagram 的新 logo 被骂惨了,那是因为你没见过这些更土的
关于视频内容的花样传播,有这些渠道可以选择
2017年第三个年度社交媒体调查报告
Facebook正在老去,年轻人偏爱“年轻”社交媒体?
2018年社交媒体将与新闻割裂:年末特辑之尼曼新闻实验室预言 |德外独家
珍爱生命,放下手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