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为什么爱玩?怎么和孩子一起玩?(上)
Fujia 发表于 2019-06-20 07:22
本文来自fujia的微信个人公众号“伊甸园的桃子”,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本文为《The Gardener and the capenter》一书的读书笔记第三篇
玩是孩子的天性。1岁8个月的桃子每天从睁眼开始一直玩到闭眼。早上起床时,她会在床上玩自己的绘本,并揪着心爱的兔子安抚物玩;在日托一整天时间里,她玩各种玩具,和老师阿姨们一起听音乐跳舞,在操场上爬滑梯支架玩,和小朋友抢脚踏车滑板车玩;回家吃晚饭时,她一边吃喜欢的馄饨,一边用手指把馄饨皮掰开丢在桌子上玩,还用勺子叉子戳着玩;洗澡时更是大型玩乐现场,整个浴室都被她玩得遍地是水。直到睡觉前,她还会抱着两本绘本上床慢慢玩,直到困得不行了,还要咬着兔子安抚物,才可以扑通倒下睡着。
大多数家长应该都认同玩对孩子是件好事情,觉得要鼓励孩子多玩耍,在玩中学习,各种“教导孩子怎么玩”的朋友圈文章与书籍也层出不穷。但仔细想想:玩的定义是什么?玩游戏无非就是没有目的意义地做一些随心所欲的事情。如果大人出手指导孩子怎么玩,这还算是玩吗?孩子是否可以在玩耍中学习?成人是否可以在教孩子玩游戏中教会孩子学习?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发展心理学家Alison Gopnik在《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一书里探讨了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研究这种“玩中学”的问题时,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是玩?什么又是学?玩指的是探索性的玩耍、翻滚打架玩、扮演型玩、还是玩游戏?学指的是学习语言、锻炼运动技能、理解他人意图、提高思维能力、还是学会日常生活?每一种玩耍方式都和某种技能学习相连。那么它们是如何一一对应的呢?
孩子为什么玩?
自然界里所有孩子都爱玩。小八爪鱼会玩塑料瓶,小狼会在狩猎时互相嬉戏,小乌鸦叼着树枝玩,小老鼠会和兄弟姐妹翻滚玩耍打架,小猫追着毛线团玩。在这些拥有较长童年的社交型动物群体里,小动物通常需要父母投入大量心血才能哺育长大,它们的大脑往往也更发达。和我们人类一样,这些小动物的童年时期完全是在玩耍中度过的。
生物学家给玩耍下了5个定义。
首先,玩不是工作。尽管孩子会在玩中模仿狩猎或争斗、做饭或扫地,但他们并没有完成任何工作。小猫不吃毛线团,小乌鸦没有用树枝挖出昆虫,小老鼠并没有伤害它的兄弟,小娃娃在玩具屋里玩了一天,也没有给我们的饭桌上加道菜,或是让我们的房间变得更整洁——相反,他们往往把房间弄得更乱,让收拾屋子的妈妈心塞半天。
第二,玩是有趣愉悦的行为,可以带给大家欢乐与笑声。9个月的宝宝玩peek-a-boo时会咯咯大笑,小老鼠在和兄弟姐妹翻滚打架时也会发出一种高频率的愉悦的尖叫声。桃子每每和爸爸玩倒立时,总会兴奋地大叫,欢乐的笑声可以传遍整个屋子,让其他人也随她一起快乐起来。
第三,玩是自愿的。宝宝们并不是在外部的指引下才开始做游戏,也不是为了奖赏而玩,他们只是自觉自愿地开始玩耍。小老鼠们甚至会为了达到玩耍的目的先工作,生物学家们可以训练小老鼠在按下按钮之后才能开始玩。当小老鼠没有玩耍的机会时,它们想玩的心情迅速积聚,直到释放的一刻。人类的宝宝也是一样的。每天早上桃子在去日托的路上,总是拼命催促爸爸把推车推得更快一点。当她到达日托看到满地玩具时,会发出欣喜若狂的尖叫声,并头也不回地抛弃爸爸妈妈奔向玩具。
桃子和她的日托小伙伴
第四,玩并不是生存基本需求。这和动物对食物、水和温暖的需求不一样。小动物们只有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想要玩,在饥饿和紧张时就会停止玩耍了。而人类宝宝也只会在吃饱喝足、觉得安全之后才会开始好好玩。
第五,玩有特殊的结构。它通常由不停的重复动作组成,但这些重复动作中有不时有小变化。当小老鼠在玩翻滚打架时,它们会不停采取不同的进攻和抵抗策略来攻击对方保护自己;小八爪鱼会把瓶子不停在水面上拿进拿出;小海豚会把塑料圈先放在自己的鼻子上,又放在自己的鳍上;6个月的宝宝玩响铃时,会不停变化摇动的力气,使响铃发出不同高度的声音;他也会把玩具往桌子上用不同力气砸,看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重复中变化的结构和单纯重复的动作完全不同。我们在焦虑不安全的动物或人类中可以看见呆板的重复性行为,但却只在快乐玩耍的孩子那看见重复着变化的玩耍行为。
打闹游戏 Rough-and-tumble
大人总是不能理解小孩子的打闹游戏。桃子从1岁之后,就会和其他小朋友互抢玩具玩,稍不顺心时还张口咬人家,她自己也经常被咬得一圈圈牙印回家来。更大一点的孩子则会一起翻滚摔跤,互相用手指掐,用嘴撕咬。常见小男孩们打架打成一团,小女孩们当然也不甘示弱。但当家长出手干涉时,孩子们则跟家长保证:我们不过是闹着玩,这只是友谊的象征而已。这是怎么回事?
科学证明孩子们是对的。孩子早期的打闹玩耍和他长大后的社交能力有正相关的关系。当然相关不等同于因果,这也可能是因为高社交能力的孩子更有机会和其他孩子打闹玩耍。但科学家发现,小老鼠们也经常和兄弟姐妹打架玩耍,而这和小老鼠的大脑发育有着紧密联系。
打闹玩耍和真正的打架有什么区别?科学家发现小老鼠们在打闹玩耍时并不没有真正下狠力撕咬对方,相反,它们会在撕咬之后抚摸对方,安慰一下失败者。更重要的是,小老鼠在打闹玩耍时会采取更多进攻和抵抗的方式,也会给予对方机会以进攻和抵抗。打闹玩耍的小老鼠就和打闹玩耍的小男孩一样,手脚纠缠在一起,热火朝天地打着玩。
桃子在日托和其他小朋友打闹留下的牙印
科学家选用两组小老鼠做实验,一组小老鼠在正常的家庭环境长大,社交环境中有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它们拥有足够的机会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耍;另一组小老鼠则刻意与其他兄弟姐妹分开,像独生子女一样在父母身边长大,这些小老鼠也有父母可以社交,但却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玩。当这两组小老鼠长大之后,它们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但第二组缺乏玩耍的小老鼠在和其他老鼠的社交上有很大困难。它们懂得如何进攻和抵御其他老鼠,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开始这么做。当它们和其他老鼠一起活动时,它们的进攻更加凶狠,防御也更加当心,却不像其他老鼠一样知道怎么去灵活处理鼠际关系,不懂得在复杂的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直觉去回应其他老鼠。它们可以像蜜蜂一样上阵冲刺,却不会像蝴蝶一样长袖善舞。这使得它们的社交能力低下,变得不够聪明。
我们人类和老鼠一样,都是通过大脑的前额叶皮质中某些部位来控制社交行为。如果破坏了老鼠这些大脑部位,老鼠们的行为就会像缺乏童年玩耍的第二组老鼠一样缺乏社交能力。那些在童年时有足够玩耍时间的小老鼠们拥有不同的大脑。它们的前额叶皮质中一些部位变得更加复杂,另一些则变得更加流线型。这些大脑的变化也已经证明在人类中可以表现出更好的社交能力。
桃子和日托阿姨
神经生物学家发现,有足够玩耍经历的小老鼠们会在大脑前额叶皮脂层里分泌一种叫胆碱能介质(cholinergic transmitters)的化学物质,它可以使大脑的塑性更强,在获得社会经验后会更容易在神经元中建立联系。童年的玩耍不止可以帮助小老鼠的大脑分泌这些有利的化学物质,还可以帮助日后大脑在面对这些化学物质时更加敏感。随着小老鼠的年纪增长,它们的大脑塑性也自然越来越低。但那些童年有足够玩耍经历的小老鼠们的大脑塑性能力依然比缺乏玩耍的小老鼠强。打架玩耍不只是教会小老鼠怎么打架,也教会了它们如何在面对复杂社会时,如何更灵活、更游刃有余地面对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孩子玩闹的时候
孩子2岁半上幼儿园和3岁上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这4个方面
1
职业家庭如何两全?143位成功女性的统计结果给你答案
一项颠覆认知的发现:运动改变大脑,“会玩”的小孩更优秀
小学生把牙签玩出新花样:千万别小看一个会玩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